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城堡與貴族

城堡:提供安全的設防地

中世紀城堡主要指9—14世紀修建的兼具防御性和居住性功能的建筑,在軍事史上這段時期被稱為“城堡時期”。大約9世紀時,匈牙利的馬扎爾人、阿拉伯人和諾曼人分別從東方、西南方和北方向西歐進行侵襲和威脅。城堡便是為西歐各地領主們提供安全保護的設防地,也成為領主們保護莊園財產和人身安全、維持地方統治的工具。

最初,為了應對外敵的突然入侵,領主們多在原來羅馬帝國時期的城基之上修建起比較簡單的城堡,多為土木結構。歐洲第一座城堡建于法國西北部,砌有土堆和圍墻,可能還有一座木制塔樓,外圍有環城而建的壕溝,形成護城河。木制塔樓通常有三四層,下面是城墻,用土夯實壘砌,也有的圍著木柵。主塔是城堡的中心建筑,是城堡的要塞。這種土木結構的城堡極易攻破,特別是難以抵擋火攻。

9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各地領主大規模建造城堡、要塞的高潮期。此間,外敵進攻暫告一段落,領主開始完善城堡的布局和功能。他們特別強調城堡的牢固性,對建造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磚石結構替代了土木結構。城堡通常包括吊橋、前堡、城堡大院、雜用建筑物、墻塔、宮殿(城堡主住屋)、閨房、祈禱室、城堡內院、城堡主塔(瞭望塔和最后避難處)。城堡周圍建有石制幕墻,由切割成塊的石頭逐層砌成。沿著幕墻每隔二三十米建有一個正方形的防御塔樓,供弓箭手射箭。城堡主塔是中心要塞,是整個城堡的最后防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增強防御性,很多城堡的方形塔樓和主塔外墻被改造成更易防御的圓形或多角形設計,或是在方形塔樓外圍圈上一層圓形的“罩墻”,形成外圓內方的特點。罩墻內側設有臺階,墻頂以吊橋或堤道與城堡主塔相連;吊橋通過懸放等方式發揮防御作用。

13世紀,英國建筑師圣喬治設計出“同心圓城堡”,這類建筑的典型是英國安格里塞的布莫瑞斯城堡。這座城堡建立在沒有任何屏障的平地上,城堡整體設計呈螺旋形,圍繞城堡的中心塔樓依次建造城墻和護城河,且內墻高于外墻。這種城中套城的建筑格局,使站在城堡上的哨兵能夠立即看到從任何方向來犯的敵人,弓箭手視野開闊,射擊范圍更廣;而攻城者只能層層突破,直到攻下中心塔樓才可最終獲勝,極大提高了城堡抵御新的進攻武器與進攻形式的能力,緩解了城堡主塔的壓力。

14世紀,由于攻擊技術和戰略戰術發展,城堡的軍事地位迅速減弱。同時,由于貿易自由化,城市的發展,經營方式的變革,轄區人口遷移,城堡的軍事功能消失。

除了軍事功能外,城堡也具有其他多重功能。它是領地內全體居民的避難所,是地方行政權力中心,是一方領主財富和權力的象征,體現了歐洲社會地方分權化的政治現實。城堡兼有經濟和生活功能。城堡在建造時往往選擇在交通要道和河道交叉處,或者建在鄉村和莊園的中心,這些地方便于防御,也有利于商品的流通,有助于市場和商業的發展,逐漸自發地形成了進行商業活動的市場中心。這種市場方便了周邊人們的日常交易,為不同莊園之間搭建了貿易聯系的紐帶,并且為領主開辟了獲得經濟收益的新途徑,領主們可向商人收取一定的費用。城堡集軍事防衛和經濟功能于一體,成為城市起源地之一。許多以堡為后綴結尾的城市都是以城堡為基礎發展而來,德國尤為突出,而德語市民(Bürger)一詞也源于此。

城堡是中世紀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城堡修建技術和防御理念是軍事發展的產物,體現了當時以攻擊和防御為主的軍事特點。外圓內方的設計體現了東西方建筑相互雜糅的特點,同時其設計考慮居住職能,內部盡可能設計高大空曠的空間,如穹頂和扶墻,體現了貴族和騎士追求享樂和物質的思想。

 

貴族等級制度

由于分封制和采邑制的推行,中世紀逐漸形成了等級分明的社會,大體劃分為貴族、教士、農民三個等級。其中貴族被定義為享有法律規定的特殊世襲特權的社會階級,其內部又嚴格劃分為國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公爵、侯爵、伯爵也被稱為大貴族。歐洲的貴族最初因戰功獲得封賜,屬于軍事貴族,多是原部族首領的隨從和侍衛。此后隨國王征戰的親信都被列入貴族行列,采邑制實行后,他們由于與最大的封建主——王室形成封君封臣關系,得到封地和爵位,成為土地貴族。他們享有土地和財富,在自己的封地內享有控制權,必要時提供軍事義務。

貴族等級制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確立下來的,各等級的稱謂從地方行政長官職位稱呼演化而來。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時期,王國分為若干“區”,區長官即為伯爵,由國王任命,負責軍事和行政事務,若干伯爵區以上設有公爵。查理曼時期,地方行政區劃以郡為單位,其長官稱為伯爵,由國王親自任命。此外還存在邊區(馬克)伯爵(也有稱為侯爵)。由于封建領主私人權力的增長,加上采邑的世襲化,各領地設置自己的武裝和法庭,阻止其他領主進入,國王后來頒發豁免權(又稱特恩權)證書,伯爵也從國家的地方行政官吏逐漸變為自己轄區的領主。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軍事貴族曾經被稱為“哥塞特”“塞恩”等。11世紀丹麥國王克努特統治時期,廣大土地劃分為若干管轄區,高級塞恩擔任統治者,稱為“伯爵”,他們大多是一人治理數郡,所以又被稱為“方伯”。諾曼征服后,伯爵管轄區被限于一個郡。此后,其他爵位陸續出現,至14世紀中期前后,貴族內部爵位等級基本確定。

貴族領受封地,享有土地封邑權,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宗教、政治權利。早期貴族不注重譜系,只重實力和財富。貴族與其他各級領主一樣,在封地內依靠農奴耕種獲得土地收入;土地是貴族獲取財富,維持上層地位的基礎,地產的多寡決定了貴族收入的差異。他們擁有許多特權,如司法審判的優待、免除部分稅捐(如人頭稅)等。教會貴族和世俗貴族界限模糊,相互可以領有封地、封號或擔任教職。貴族要承擔必要的義務,主要是軍事義務,為領主、土地、家庭、附庸農民、上帝而戰。在英格蘭,要根據領地大小提供騎士和所需裝備,教會貴族也需要提供數量不等的騎士和裝備。

到了中世紀中期,貴族開始重視譜系,強調封號,看重出身,逐漸形成貴族團體。貴族有自己階層的標志,比如服裝的顏色、款式都有法律規定;他們專享金飾銀飾、絲絨和毛皮。法國貴族始終是一個統一而封閉的集團,爵位世襲,重門第。他們不事生產,享有免稅特權,專享軍官職務;他們追求奢侈、華麗的生活。意大利則有明文的規定,特權身份和固定財產不足以使子女在新經濟生活中立足。在佛羅倫薩,貴族也必須投身貿易已經形成一種慣例,當父母彌留之際,在遺囑中往往會含有向政府提出的請求:如果他們的兒子不務正業就罰款1000金幣。1282年佛羅倫薩法律規定:貴族只有參加行會,才能參與政府;1293年法令把任何不積極從事其職業的人排出行會之外。沒有職業的貴族被剝奪了參與政府的權利。整個社會形成一種普遍投身生產、貿易的風氣,因此意大利也較早地出現了新的生產關系。在英國,則出現既追求土地也追求貨幣、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新貴族階層。

貴族家庭以血緣和婚姻紐帶維系。其家庭成員包括仆人、傭人以及窮親戚、寄養者和騎士等。其婚姻關系往往以政治和財富為目的,因此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在英格蘭,明文反對近親結婚,禁止“教親”通婚,婚姻須由父母或監護人議定,門第、權勢和經濟利益都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一些低級貴族由于迎娶了高級貴族女繼承人或寡婦,不僅可以通過獲得嫁妝或寡婦財產增加領地家產,而且社會地位也會相應提高。貴族最先接受在教堂舉行盛大的結婚儀式這種做法,并且接受教宗的認可。

貴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足以與王權抗爭的力量,他們提出政治上的主張,限制王權,獲得更大的權力。如在英國,貴族迫使國王頒布了《大憲章》,規定不負責任的國王可以被廢除,任何人都有保障自身財產和人身安全的權利。德意志則一直保持貴族選舉產生國王的傳統。在等級議會中,教俗貴族作為核心成員發揮了重要作用。

 

騎士與騎士精神

騎士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中堅力量,而騎士制度所產生的騎士文化和騎士精神直到近代仍影響和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精神。

騎士制度源起于法蘭克王國,查理·馬特的采邑制改革奠定了騎士制度的經濟基礎。查理·馬特將土地分封給可以提供騎兵武裝的人作為其收入來源,組建了一支為封君提供馬匹裝備、追隨封君參加戰爭的職業騎兵,這些人都被冊封授予騎士稱號,甚至那些曾經參加十字軍東征的國王本人都有騎士名號。由于需要自己提供裝備,裝備又十分昂貴,因此成為騎士的多為貴族和富裕農民等,或者是他們的子弟。貧窮的小農被排斥于外。但是這幾者并非完全重合,騎士并不屬于貴族階層,而貴族也并非都被授予騎士稱號。按照封建等級結構來看,騎士是子爵、男爵分封的主要對象,屬于小領主。到了后期,甚至年收入20英鎊以上的平民都可以并且有義務接受騎士稱號。

成為職業騎士,需要經過多年的培訓。一般兒童七八歲被送到父輩的領主城堡中充當侍童,同時學習一些做騎士的禮節和文化知識以及一些技藝。十四五歲,則可以擔任主人的隨從護衛,平時學習騎術、劍術、狩獵、吟詩等作戰以及陪同主人消遣娛樂需要的各種技藝,同時提升作戰的勇氣和信念。21歲以后,經過晉封儀式,便可以成為真正的騎士。

晉封儀式最初在宮廷、戰場上舉行,此后融入了宗教儀式。一般而言,晉封儀式先由神職人員主持宗教活動,再由封君授劍,最后騎士展示武功。這種儀式往往是集體冊封,并配有大型的慶典活動。在晉封儀式過程中,經常要宣講騎士應遵循的準則,滲透基督教的精神。儀式中的各環節都被賦予了神圣的象征意義。例如,騎士接受佩劍就意味著其要履行打擊上帝的敵人,同時保護人民和弱者的雙重職責。劍也被賦予正義和榮譽的象征意義,為武器禱告成為很多教會的服務內容。

騎士獲得封土,便領受了義務,最初規定每年服兵役40天,自己提供兵器和裝備。到了13世紀,愛德華一世發布多項法案,規定凡占有價值15英鎊以上土地者,不論地產來源,都須為國家提供一名騎士的馬匹和裝備,也可以通過繳納“盾牌錢”贖免軍役。此后騎士也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榮譽稱號。

騎士們幫助領主平息戰亂,維護城堡安全,陪同主人出征遠伐,立下赫赫戰功,從而獲得榮譽和財富,可以說是維護中世紀地方安全和秩序的中堅力量。11世紀原屬于基督教圣地的耶路撒冷遭遇阿拉伯人的入侵,羅馬教廷為了收復失地,授意進行東征行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十字軍東征。十字軍前后舉行了8次行動,歷時將近200年。狂熱的教俗領主率領自己的騎士武裝參與其中。他們組成騎士團,建立騎士統治的國家,地位也因此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英國,他們是議會的主要參加者。

在長期作戰和宗教思想影響下,忠誠、信仰、榮譽、職責、勇敢成為騎士遵循的道德倫理與主要精神,慷慨、謙遜、舉止典雅也成為社會推崇的騎士階層風度氣質,體現了個人身份的優越感,也蘊含著遠古時期的尚武精神。這種精神和風度在后來的文學作品中被不斷加以渲染,形成了“騎士文學”。關于英國亞瑟王的傳奇故事、法國的《羅蘭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西班牙的《希德之歌》,便是騎士文學作品的經典,它們充滿了對騎士的忠誠、勇敢、俠義及其愛情、榮譽等的歌頌與宣揚。

除了騎士精神,騎士文學的題材更多圍繞著所謂“騎士之愛”展開。從文學作品中可以發現,騎士宣誓效忠的不僅是領主本人,也包括領主的家庭及其每位成員。而忠勇騎士對貴婦人純潔的愛意,表達的是對典型女性美德近乎宗教式的摯愛,是一種純粹精神性的非塵世的感情,彰顯了忠誠不渝精神,被時人推崇為一種理想的愛情模式。這種愛情精神不僅構成了中世紀騎士文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格調,而且也是歐洲社會精神生活中所追求的理想。不難發現,騎士制度提升了社會對婦女的尊重,而騎士風度和氣質又在客觀上促成了整個社會的禮貌風氣。

作為封臣,騎士在自己的土地上享有統治權,他們依靠經營地產,參與市場獲得收入,通過作戰獲得戰利品和贖身金致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騎士制度大約從13世紀開始逐漸衰落。到了14世紀,騎士階層的軍事價值已不再重要,但其思想精神層面的價值卻對后世影響頗深,近代以來能夠取得騎士名號仍然是許多人的榮譽。騎士教育的形式和騎士精神更是為后世學校教學所借鑒,成為心智、品德訓練的一部分,為人們留下了一筆精神財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德市| 五河县| 大姚县| 蛟河市| 花莲县| 沙雅县| 黄冈市| 晋江市| 威宁| 东明县| 九台市| 贞丰县| 乌审旗| 娄底市| 图木舒克市| 紫阳县| 彭泽县| 萨迦县| 广安市| 无极县| 方城县| 永康市| 云浮市| 资阳市| 灵台县| 张家川| 辉南县| 凤台县| 新密市| 金寨县| 巴林右旗| 剑阁县| 府谷县| 开江县| 南昌县| 怀仁县| 玉门市| 江永县| 芜湖县| 沙田区| 阳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