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馬其頓王國與亞歷山大東侵
早期馬其頓與馬其頓人
馬其頓位于希臘東北邊緣,在地理上分成上下馬其頓兩個區域。上馬其頓在西部,山脈縱橫,森林密布,適于畜牧業,是馬其頓人基本居住地;下馬其頓為沿海平原,適于農業發展。
馬其頓人說希臘語,崇拜以宙斯為首的神靈,顯然屬邊緣地帶的希臘族群。但南部文化發達地帶的希臘人因馬其頓長期落后而對馬其頓有優越感,一些人甚至認為馬其頓人不是真正的希臘人,而是蠻族人。
馬其頓在早期有過一些獨立的部落聯盟。約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馬其頓可能發生過統一運動,由部落轉化成統一的君主制國家,政治中心設在上馬其頓的埃蓋。在希波戰爭中,馬其頓曾加入波斯陣營。
公元前5世紀末,馬其頓把首都遷到下馬其頓的派拉城。進入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發生權力之爭,國家幾面受敵。在危機中,攝政王腓力二世受命,陸續消除內外威脅,并因掌控大權而雄心勃勃,一舉廢黜幼主,自立為王,并在政治、軍事和經濟方面進行了改革。為了加強王權,他把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變為聽命于自己的政治工具。他改革幣制,促進商業發展。他還建起一支御用軍隊,設計出具有強大打擊力的馬其頓方陣,重裝步兵主力稱“步兵王友”,裝備一根6米多長的長矛,隊列縱深最多時共32列,沖擊力極強。腓力是希臘人中第一個賦予騎兵重大作用的人。他的戰術在于用步兵發起沖擊,當相持不下時用貴族組成的重裝騎兵“王友”攻擊敵人兩翼,實現多面打擊,最終殲滅或擊潰敵人。
公元前355年,毗鄰馬其頓的中希臘發生城邦混戰,小邦弗西斯竟洗劫了希臘圣地特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引起其他希臘城邦不滿。腓力借機南下,奪回特爾斐,贏得一些希臘城邦的擁戴,控制了希臘中北部地區。
馬其頓的崛起使雅典感到威脅,雅典政治家合縱連橫,組成反馬其頓軍事聯盟,一度使腓力的擴張受挫。之后雅典積極擴軍備戰,成為反馬其頓南侵的中堅。但雅典人中也有部分人希望借腓力之手擺脫遍及希臘的城邦危機,把戰火引向波斯。這種看法的代表是修辭家伊索克拉特。他曾多次上書腓力,對腓力思想有很大影響,但主導雅典政策的仍是以德摩斯提尼為代表的抗戰派。
公元前338年夏,馬其頓軍同反馬其頓聯軍決戰于中希臘的克羅尼亞,聯軍慘敗。各邦被迫承認馬其頓的霸主地位,只有斯巴達拒絕參加腓力在科林斯主持的希臘和會。科林斯會議的決議確立了馬其頓對整個希臘的統治,禁止城邦之間互相攻伐,各邦內部則禁止重分土地,禁止沒收富人財產和取消債務,不準為了政治目的解放奴隸。馬其頓軍在會后駐扎在希臘各戰略要地,以維持馬其頓的統治。
亞歷山大帝國的興亡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繼位,以鐵腕鎮壓了希臘人反馬其頓運動。曾經的希臘霸主底比斯被毀滅,公民或被賣為奴,或被處死、流放,土地則被分割予他邦。馬其頓國內的政敵也受到無情清算。在希臘人的普遍恐懼中,亞歷山大恢復了統治,并繼承其父東侵波斯的遺愿,于公元前334年率3萬步兵、5000騎兵渡過赫勒斯滂海峽,開始東侵征程。
波斯帝國此時內政腐敗,文官愛財、武官惜死,雖官兵數量遠勝馬其頓軍,但不堪一擊。馬其頓軍與波斯軍在小亞細亞的格拉尼庫斯河畔展開首次會戰,大勝。隨后馬其頓輕取整個小亞細亞。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率軍在敘利亞的伊蘇斯平原打敗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統率的10余萬波斯軍,俘虜太后、王后和兩個公主。順勢拿下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兵不血刃占領上下埃及。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率軍突入兩河流域北部,10月同號稱百萬的波斯軍決戰于高加美拉。在交戰中,亞歷山大身先士卒,大流士三世卻棄陣逃跑,致使全線崩潰,波斯從此喪失抵抗能力。馬其頓軍順利占領波斯四都中的巴比倫和蘇薩兩城,繳獲無數戰利品。
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占領另一首都波斯波里斯,獲12萬塔蘭特巨資,并焚燒波斯王宮以示報復。波斯帝國至此滅亡。亞歷山大隨后沿里海東進,窮追大流士三世。進入安息前,他獲悉大流士三世被其部下所殺的消息,但未因此止步,而是在公元前329年穿越興都庫什山,直至中亞錫爾河一帶。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被富庶的印度所吸引,經過開伯爾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和五河地區,企圖打到“大地終端”。在征途中,亞歷山大無盡的征服欲和士兵們思鄉厭戰的情緒發生沖突,被迫沿印度河南下,返回巴比倫。
公元前324年初,亞歷山大抵達蘇薩,歷時10年的東侵始告結束。在東侵期間,馬其頓軍行程幾萬里,上百次強渡江河、圍城攻堅,以及在平原、沙漠地區作戰,到處留下駐軍,僅起名為“亞歷山大”的要塞便建起70多座。亞歷山大還到處任命希臘人總督,安排波斯降臣降將擔任地方官員,從而建立了世界古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國。它西起巴爾干半島,南達尼羅河流域、利比亞與印度河流域,東抵中亞細亞,北依多瑙河和黑海。
為有效統治如此眾多的民族、廣大的土地,帶有希臘城邦特點的馬其頓君主制已完全不相適應,亞歷山大只能承襲業已在東方形成的君主專制制度。他回到蘇薩便以專制君主的身份行事,任用波斯人,接受波斯的生活方式,使馬其頓貴族同波斯中央和地方的貴族結合,構成自己的統治基礎。為了進一步籠絡被征服者,亞歷山大主持萬名馬其頓將士與波斯貴族女子的婚禮。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籌備遠征阿拉伯半島時突然病亡,時年33歲。由于帝國初建,體制尚不完善,且亞歷山大年富力強,未曾考慮和安排繼承問題,所以他留下的權力真空無人能夠填補,中央權力迅速解體。各地總督擁兵自立,為爭奪亞歷山大的遺產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至公元前301年,帝國已分裂為一些獨立的王國,其中以亞歷山大部將建立的托勒密王國(公元前305—前30年)、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12—前64年)和馬其頓王國最為強大。由于這一時期是希臘文化在北非、西亞廣泛傳播的時期,也是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廣泛交流的時期,因此在歷史中,自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到最后一個希臘人統治的王國——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這段時間被稱作“希臘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