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美洲人
書名: 美國的故事(七冊套裝)作者名: 畢藍本章字數: 4517字更新時間: 2018-03-20 16:20:57
在18世紀初,不管是英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荷蘭人還是瑞典人,凡是住在北美英屬殖民地的人,都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看成“英國人”。英語是通用的語言,“英國人的權利”是所有的人都想得到的權利。后來,當“英國人”的概念漸漸模糊的時候,代之而起的是各個“殖民地人”,比如,你是弗吉尼亞人,我是賓夕法尼亞人,他是馬薩諸塞人,咱仨完全不搭界,屬于三個“國家”。然而,“法國與印第安人的戰爭”改變了這一切,它讓所有地區的人不得不互相合作,互相了解,互相融合。人們開始意識到,弗吉尼亞人和新英格蘭人并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不同,紐約人和南卡羅來納人也可以有同樣的追求。一個同種同文、統一的新民族悄然誕生了,它的名字叫“美利堅民族”,也就是“美洲人”,以及后來的“美國人”。
“美洲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739—1748年的“詹金斯耳朵的戰爭”中。北美殖民地人踴躍地參加了這場英國與西班牙之間的戰爭,殖民地人組成的民兵與英國正規軍并肩作戰。英國人第一次用“美洲人”來稱呼北美的殖民者,代替了那個歧視性的稱呼“外省人”。然而,第一次認認真真地考慮“什么是美洲人?”這個問題的,不是英國人,而是一個法國人。
這個法國人的名字叫米歇爾·吉歐姆·讓·德·克里維克,1735年12月生于法國的諾曼底。他出身法國貴族,父親是伯爵。“克里維克”在法語里的意思是“破碎的心”。
1755年,19歲的克里維克移民新法蘭西。當時,英法已經在北美打起來了,克里維克在法軍主將蒙特卡爾姆將軍麾下做制圖員。1759年,英軍攻占魁北克城,蒙特卡爾姆將軍陣亡,新法蘭西覆滅。在戰爭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克里維克來到英屬紐約省。當他看到紐約的富庶,英屬殖民地的繁華,特別是人們在英屬殖民地享受到的各種自由和權利,他立刻意識到,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
1759年,克里維克從加拿大遷往紐約,在那里買了個農場,并宣誓加入英屬殖民地。他娶了個紐約女孩為妻,還為自己起了個英國名字:海克特·圣約翰。他在紐約時用英國名字,回法國時用法國名字。后來,英國人干脆把他的法國名字和英國名字合起來,叫海克特·圣約翰·克里維克。
克里維克愛紐約,他知道,在歐洲,只有大貴族、大富翁才能擁有土地,窮人只能做雇農。可是,在北美,遍地都是自耕農,到處都是“流著奶與蜜”的農莊,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新大陸為每個人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克里維克覺得,自耕農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他與妻子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看著孩子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健康地成長,盡享天倫之樂。
紐約土地肥沃,風調雨順,克里維克的農莊年年豐收,小麥和蘋果多得吃不完。克里維克在享受小康生活的同時,也享受著紐約多姿多彩的文化和寬松自由的信仰。他太熱愛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了,決定寫一本書,曬曬北美的幸福生活。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那個著名的問題:“什么是美洲人?”
什么是美洲人?克里維克說,美洲人是一個新的民族,它有新的價值觀,創造著新的思想和見解。住在美洲這個新國家的人,也許都是在舊大陸遭到踐踏或讓人嫉恨的人。他們在新大陸結合成新的家庭,變成成功而自信的社會公民。他說,一個美洲人,他的妻子是荷蘭人,他的兒媳是法國人,他的四個孫媳婦來自四個不同的國家,而所有這些人都可能有著不同的信仰。這種事在歐洲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克里維克告訴舊大陸人,在這片殖民的土地上,一個與眾不同的民族正在興起。這里沒有讓人民為之勞苦、為之挨餓、為之流血的國王,而是一個人人自由的完美社會。自由和機會讓美洲成為一個有著無窮潛力的國家,到處都是樸素而寬敞的房子,整齊的道路,豐腴的果園和草地,而在僅僅一百年前,這里還是山林荒野。
他說,美洲的法律讓人們為自己思考。“法律檢視我們的行為,上帝洞察我們的思想”。北美沒有歐洲那樣的等級和歧視,來自世界各國的人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這個新民族,將以自己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財富改變整個世界。克里維克警告歐洲人,美洲的新思想將傳播到大洋彼岸,影響人類的未來。
在他的書中,克里維克也描繪了北美恬靜優美的田園生活,介紹了很多種植莊稼和果樹的經驗,還教人們做“美式”蘋果派。書里的每一頁都散發著濃濃的鄉土氣息,人們仿佛摸到了那又大又紅的蘋果,聞到了飽滿圓潤的麥香,看到了郁郁蔥蔥的園林,甚至嘗到了農家烤爐里那晶瑩剔透、流著油脂的火雞和鮮美可口的奶酪。克里維克用感性的語言在人們面前展示了一個新國家、新民族、新追求、新生活。
克里維克的書《一個美洲農民的來信》在歐洲六個國家出版,引起巨大的反響,成了頭號暢銷書。直到今天,這本書還擺放在人們床頭桌邊。歐洲人在書中讀到一個淳樸、大氣、如詩如畫的北美,也讀到一個有活力、有作為、有思想的新民族。很多人就是因為讀了克里維克的書而告別家鄉,遠涉重洋,義無反顧地奔向新大陸。
當克里維克在紐約書寫著一個新民族的興起時,一個南方女孩正用她的勤勞和智慧刻畫著這個民族的精神。這個女孩叫伊麗莎白·盧卡斯,人們都叫她“伊莉莎”。
伊莉莎于1723年12月出生在西印度群島的安第加。她是家中的長女,下邊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她的父親喬治·盧卡斯是英國軍官。盧卡斯將軍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把大女兒伊莉莎和兩個兒子都送到英國讀書,小女兒太小,暫時留在家里。
當時,比較富有的殖民地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國上學,這是一種時尚。但一般人只重視對男孩的教育,女孩念不念書倒無所謂,也就混幾年,識幾個字,學學為妻之道,早早地嫁人了事。可是,伊莉莎的父母不一樣,他們讓伊莉莎完成了從小學到中學的全部課程。伊莉莎聰明絕頂,是個優秀的學生,什么都學得最好。她不但精通音樂,通曉多國語言,而且熱愛科學研究。她對植物學有特別濃厚的興趣。伊莉莎從學習和研究中得到無窮的樂趣,她說:“教育是父親給我的最寶貴的財富……”
1738年,盧卡斯將軍把全家從安第加遷往北美的南卡羅來納。在那里,他擁有三個種植園。可是,他沒能在那住很長時間。1739年,“詹金斯耳朵的戰爭”爆發,盧卡斯將軍只好回西印度群島領兵作戰。伊莉莎的母親體弱多病,做不了什么事。16歲的伊莉莎承擔起經營三個種植園的重任。她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我要打理三個種植園,那些需要處理的文件和雜七雜八的瑣事你簡直難以想象……”三年后,母親去世了,伊莉莎不但是種植園主,還成了一家之長。
凡是認識伊莉莎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她確實是個非同尋常的女孩。她智商超群,精明強干,見識過人。當時,南卡羅來納絕大多數種植園都種大米。大米是主要糧食,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資,它是南卡羅來納的經濟支柱。但是,過于依賴大米的經濟總顯得有些單薄,很多人都感到需要另一種“現金作物”來增加收入。但是,這“另一種”作物到底應該是什么呢?
敏銳的伊莉莎當然不會忽視這個機會,熱愛植物學的她在自己的種植園里開始了各種嘗試。起初,她種植了無花果,然后把果子晾干,以便長途運輸。后來,她又試種姜、大麻、亞麻、棉花、苜蓿,甚至種桑養蠶。但因為各種原因,她覺得這些作物都不太適合在南卡羅來納大面積種植,無法帶來大規模經濟效益。
后來,父親從西印度群島給她寄來靛青的種子,伊莉莎立刻開始試驗。在此后的三年里,她不斷地試種、選種,培育出一種適合南卡羅來納氣候的、產量高、質量好的靛青品種。1744年,她第一次在南卡羅來納大面積種植靛青,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靛青是重要的染料,歐洲的紡織業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靛青。伊莉莎的成功為她的種植園帶來豐厚的利潤。她毫不吝嗇地把自己培育的靛青種子送給其他種植園主,讓靛青的種植在南卡羅來納迅速擴展。僅僅三年之后,南卡羅來納向歐洲出口的靛青就已經達到每年10萬磅。到美國革命前夕,在北美殖民地每年向歐洲出口的商品總額中,靛青占了三分之一,與煙草、大米三分天下。
伊莉莎除了經營種植園,還做很多一般人都“沒時間”做的事。她每天5點起床,讀書讀到7點,然后到花園或田里走一圈,看看奴隸和仆人們是不是已經各就各位。早飯后的第一個小時,演奏音樂,第二個小時,練習法語和打字。下午,她要處理莊園的事務,寫信和各種文件,還教妹妹和另外兩個黑人女孩讀書。她的目的是讓這兩個黑人女孩再去教其他奴隸的孩子讀書。精力旺盛的伊莉莎好像覺得自己不夠忙,“業余”時間還學習法律,很快就可以幫人起草遺囑和房地產合同等法律文件。她的莊園除了種植,還染皮革,做木桶,織布,做鞋,養蠶,把絲綢做成襯衫、裙子,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在伊莉莎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的。
在戰爭中表現出色的盧卡斯將軍被任命為安第加總督,這下,他更沒空回南卡羅來納了。父女之間只能通過書信交流。從他們的書信中,人們看到,伊莉莎與父親之間不只是一般的父女親情,還有一種朋友般的互相關心和互相尊重。父親對女兒的信賴和依靠,女兒對父親的崇拜和眷戀,如甘美的泉水,滲透在他們的字里行間。可是,當盧卡斯將軍想為女兒挑一個南美的富翁做丈夫時,一向很乖巧的女兒堅決拒絕了父親的選擇。她說:“把秘魯和智利所有的富人加起來,也負擔不起做我丈夫的資本……”
1744年5月,21歲的伊莉莎嫁給了她為自己選擇的伴侶,他就是45歲的律師查爾斯·平克尼。平克尼是南卡羅來納最有權勢的三大律師之一,南卡羅來納的首席大法官,殖民地議會領袖。他也是個富有的種植園主,擁有7個大種植園。平克尼的一個種植園剛好與伊莉莎的相鄰,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后,他開始與伊莉莎交往,兩人很快就墜入愛河,伊莉莎可能在他身上看到了父親的影子。伊莉莎在日記中寫道:“我要為親愛的夫君奉獻一切,做他的好妻子,為他生兒育女,做孩子的好母親……”
伊莉莎為平克尼生了3個兒子1個女兒,其中1個兒子夭折。她相夫教子,幫助丈夫管理種植園,里里外外都有條不紊。正當她沉浸在幸福中時,不幸的事發生了。1758年,平克尼死于瘧疾。現在,伊莉莎拖著3個孩子,要管理丈夫的7個種植園,原來自己家的3個種植園也仍然需要她的照顧。在北美殖民地,還從來沒有一個女人獨自掌管過10個種植園。但是,伊莉莎做得非常出色,她的智慧、勇氣和領導才能讓那些七尺男兒自愧不如。
伊莉莎是北美殖民地時期最重要的女性,為南方經濟和后來的美國革命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她的兒子們都是美國的著名政治領袖,一個是《獨立宣言》的簽字人,一個在聯邦政府擔任要職,還競選過美國總統。她被很多人稱為“建國國母”,因為她的身上閃爍著美國女性最讓世人景仰的優點:優雅、睿智、獨立、勤勞、善良、堅強、樂觀,對生活永遠充滿信心和憧憬。
1793年,伊莉莎去世,人們在費城的圣彼得大教堂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華盛頓總統親自為她抬棺材,以表達對她的仰慕和尊敬。1989年,南卡羅來納州為了表彰她對農業的貢獻,把她列入商業“名人堂”,她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女性。
在北方的農莊和城市里,在南方的種植園里,在西部的草原和山林里,美利堅民族一天天長大,她在辛勤的勞動中變得成熟,在血腥的戰爭中變得勇敢,在西部的冒險中變得堅強。她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思考,也開始為自己的權利抗爭。當她意識到“美洲應該是美洲人的美洲”時,卻發現,命運并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洲人將用怎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愿望?他們將怎樣準備著迎接一場風暴的來臨?請看下一個故事:《革命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