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關于改革開放的若干認識問題作者名: 袁木本章字數: 6250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08:41:31
三、關于“建國以前二十八年歷史的回顧”
《決議》共寫了八章。關于《決議》的第一章,主要想講四點:一、回顧建國前28年歷史的目的;二、毛澤東同志在幾個歷史轉折關頭所起的卓越作用;三、《決議》是怎樣既突出歷史的主線又照顧到各個方面的;四、建國前28年歷史的必然結論。
第一,《決議》的前幾個草稿,本來是沒有這一章的,后來根據陳云同志提出的意見,增寫了這一章。增寫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實事求是地、全面地、正確地評價毛澤東同志一生的功過,使得大家都能理解毛澤東同志在我們黨和國家全部革命歷史中所占的地位。同時,也是為了使大家對黨的全部歷史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理解。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毛澤東同志是我們黨的創始人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他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他直到逝世一直是我們黨的領袖。正如黨中央領導同志一再強調指出的,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是同我們黨的全部歷史和億萬人民的革命活動緊密相連的,是密切不可分的。如果對毛澤東同志、毛澤東思想的評價不科學,不準確,不實事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整個歷史和整個形象,也就會受到歪曲和損傷。如果只寫建國以后的32年,不寫建國前黨的歷史,那就不能說清楚這樣的問題:沒有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沒有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也就不可能有中國革命的勝利。正如《決議》所說的,黨和人民可能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只有把建國前黨領導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斗爭的28年的歷史做一個回顧,才能說明這一點。而這一點是鐵的歷史事實,絕不是任何人臆造出來的。這對于不大了解我們黨的歷史的比較年輕的同志來說,就尤其有講清楚的必要。
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軍隊和各方面的革命力量,所以能夠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最終推倒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這都是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分不開的,都是同毛澤東思想的培育和武裝分不開的。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的中國革命,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和億萬人民群眾當中,是深深地扎下了根的,是有著很深、很牢、很雄厚的基礎的。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篇重要著作中曾經說過:“我們國家的鞏固,首先是由于我們有經過幾十年革命斗爭鍛煉的共產黨和解放軍,有經過幾十年革命斗爭鍛煉的勞動人民。我們的黨和軍隊是在群眾中生了根的,是在長期革命火焰中鍛煉出來的,是有戰斗力的。我們的人民共和國是經過革命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的,不是突然建立的。”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我們黨和國家所以能夠經受得住“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的嚴峻考驗,盡管經受了九級、十級的地震也沒有能夠把它震垮,最重要的原因也就在這里?,F在,讓我們大家特別是年輕的同志們都對我們黨和國家的全部革命歷史有比較多的了解,這對于我們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開創的革命事業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第二,《決議》用了比較長的篇幅,通過對民主革命時期兩次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和兩次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轉折的回顧,充分顯示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關頭所起的偉大作用。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控制的國民黨背叛革命,勾結帝國主義,勾結國內的反動勢力,向我們黨和革命人民反撲過來,當時我們黨又處在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領導之下,這就使得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慘重的失敗。當時,假如沒有以毛澤東同志為杰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和組織人民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武裝反抗,把革命重心由城市轉到農村,在農村發動農民起義,建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和其他許多地區相繼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也就是在農村恢復、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假如不采取這樣一個正確的方針,中國革命就完全有可能失去立足之地而中途夭折,就不可能在土地革命戰爭中重新得到發展而顯示出它的頑強的生命力。就在這樣一個歷史關頭,充分顯示了毛澤東同志的卓越才能。
1934年,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領導發展到了頂峰。這種“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是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正如《決議》中所指出的,主要是在本世紀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在我們黨內,曾經盛行著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把共產國際的決議與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王明就是當時我們黨內這種傾向的主要代表。這種傾向曾使中國革命陷入了絕境,幾乎斷送了中國革命。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在1934年所造成的失敗,使我們黨在根據地和白區的黨組織和革命力量都遭到了可以說是毀滅性的巨大損失。在當時那樣的嚴重關頭,假如不是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戰友們克服了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并在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那么,我們就可以這樣說,紅軍要勝利地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是很難想象的,紅軍和我們的黨中央,在國民黨軍隊四面堵截和“圍剿”的情況下,很可能有遭到全部覆滅的危險。
黨中央和紅軍經過長征在陜北站住了腳,隨即提出了正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從而出現了國共再次合作進行抗日戰爭的新形勢。據了解黨的這段歷史的老同志說,西安事變發生后,在黨中央最堅定不移地主張不殺蔣介石的就是毛澤東同志,這再一次表現出了他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遠大眼光。如果當時殺了蔣介石,內戰大開,就不會有國共再次合作抗戰的形勢。大家都知道,后來親自到西安,出色地實現黨的方針的,是我們的周恩來同志。這是一個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轉折。
再一個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轉折,就是抗日戰爭快要勝利的前夕,我們黨經過毛澤東同志倡導的延安整風,達到了全黨的空前團結和統一。隨即在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于1945年召開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為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為迎接新的更大的勝利做好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不僅領導我們黨進行了偉大的革命實踐,而且科學地、系統地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驗,進行了巨大的理論創造。他系統地總結了我們黨建黨以來處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二者關系上的經驗教訓,既批判了“二次革命論”之類的右傾錯誤,又批判了“畢其功于一役”之類的“左”傾錯誤,完整地提出和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政策。他系統地總結了我們黨建黨以來關于統一戰線工作的經驗教訓,在對待資產階級的問題上,既反對“一切聯合,否認斗爭”的右傾觀點,又反對“一切斗爭,否認聯合”的“左”傾觀點,完整地制定了又聯合、又斗爭的統一戰線的策略。他系統地總結了我們黨建黨以來在武裝斗爭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完整地提出了一套關于怎樣建設一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人民軍隊的建軍思想和建軍原則,完整地提出了一套關于以游擊戰為主的人民革命戰爭的戰略和戰術,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為特征的中國式的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他系統地總結了我們黨建黨以來在黨的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文化落后的、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大國中,怎樣建設一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集中統一的、廣大群眾性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問題。這里列舉的只是毛澤東同志這個時期對黨的理論貢獻的幾個主要方面,當然遠不是它的全部,但這些已經足以顯示出毛澤東同志的巨大理論功績。
總之,正如《決議》所指出的,毛澤東思想在抗日戰爭時期得到了全面的展開并達到了成熟的程度。正因為這樣,我們的黨由于有了毛澤東思想的武裝而更加成熟起來和日益發展壯大起來,我們的人民由于有了毛澤東思想的培育而更加懂得了怎樣同強大的國內外敵人進行最有效的斗爭,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
第三,《決議》在回顧建國前28年的歷史的時候,縱觀全局,放眼四面八方,既看到了國內,也看到了國外;既看到了黨內,也看到了黨外;既突出了武裝斗爭這個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也強調了各個方面、各種形式的斗爭的密切配合。如果沒有黨內黨外、國內國外各方面革命力量的合作和團結,如果沒有各種形式的斗爭的緊密配合,中國革命也是不能勝利的。
拿對國外來說,《決議》除了提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這個國際背景以外,還特別提到了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對我們黨的誕生所給予的幫助,提到了蘇聯人民在抗日戰爭期間對我國人民的援助,提到了我國抗日戰爭同世界人民特別是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援。盡管后來共產國際的教條主義的錯誤指導曾使我國革命受到過不好的影響和挫折,盡管后來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大黨沙文主義,背信棄義地對我國進行破壞和威脅,但是共產國際和蘇聯曾經給予我們的正確幫助,還是如實地寫在了我們黨的歷史上。這是一種公正的、歷史的態度。
在國內,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但也不能忽視黨外革命力量的作用。《決議》充分肯定了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的歷史功勛和偉大意義,同時也指出了它的不足;在講到國共第一次分裂時,著重提到了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堅持了孫中山的正確方針;在講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時,強調了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所起的重大作用;在講到解放戰爭時,著重指出了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同我們黨的合作。這些都在我們黨的歷史《決議》上寫了一筆。
從我們黨內來說,毛澤東同志在28年的革命斗爭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如果沒有黨的其他卓越領導人的親密合作,毛澤東同志的作用也難以發揮,革命也不能勝利。因此,《決議》既突出了毛澤東同志、朱德同志領導創建的井岡山根據地,突出了井岡山斗爭的正確道路,對其他同志領導創建的根據地也一一地提到了。在講到紅軍的時候,既講了一方面軍,也講到了二、四方面軍。在講到白區工作時,既講到了公開的統一戰線工作,講到了白區的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等群眾運動,也講到了秘密的地下工作。這樣寫才符合歷史,也才能充分體現只有各方面的革命力量都團結起來,只有各種形式的斗爭都配合起來,才能取得勝利的精神。
回顧歷史,面向未來,我們今天面臨的建設任務更加艱巨和復雜,因此更要加強團結,同心同德,才能奪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
第四,《決議》在這一章的第四節,講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及其意義。其中,第一條講的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實際是我國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是對馬列主義的發展和重大貢獻;第二條講的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第三條講的是黨所領導的與人民血肉相連的人民軍隊,是人民解放和國家獨立的主要依靠;第四條講的是中國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則和全心全意依靠人民力量的結果;第五條講的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國內意義、世界意義和深遠的國際影響。這些都是根本性的歷史結論,是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也不應該忘記的。
《決議》強調指出,對中國革命的勝利,“我們不應該把一切功勞歸于革命的領袖們,但也不應該低估領袖們的重要作用。在黨的許多杰出領袖中,毛澤東同志居于首要地位”。這就十分鮮明地既反對了過分夸大領袖作用的錯誤觀點,也反對了忽視以至貶低領袖作用的錯誤觀點。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的。在我們的現實政治生活中,應當繼續清除上述兩種錯誤觀點的影響。
《決議》在這一章的最后指出:“同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一樣,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在黨和人民集體奮斗中產生的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28年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边@三個“公認”說得非常好,非常正確,因為這都是在長期的人民斗爭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任何人人為地制造出來的,也是不可能制造出來的。它們是無可辯駁的事實,是歷史的公正結論。指出這一點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誰要是忽視以至無視這一點,那就違反了歷史,也就違反了黨和人民的意愿。
除了以上四點,這里還想附帶說一個問題。《決議》第一章的第二節有這么一句話:“只有中國共產黨才給人民指出了中國的出路在于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并進而轉入社會主義?!庇型咎岢?,這里為什么只寫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而沒有寫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呢?這是不是同我們過去一貫講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提法有矛盾呢?是不是現在又改變了提法呢?不是的。這里是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寫的,是講的我們黨成立初期時的情況。
我們黨成立初期,大約是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后,黨中央發表對時局的宣言,第一次明確地在中國歷史上提出了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任務。反對帝國主義是爭取民族獨立,反對封建主義是爭取民主,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當時的行動口號叫打倒列強,除軍閥。列強就是帝國主義,軍閥就是封建主義的政治代表。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形成并成為革命的三大主要敵人之一有一個過程,我們黨對它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口號是后來才提出來的。
據對中國近代經濟史有研究的同志說,清朝末年李鴻章、張之洞他們辦的一些軍事工業等等,可以認為是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萌芽。到了北洋軍閥時期,它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蔣介石上臺依靠的是江浙財閥。他上臺以后,又逐步同北洋軍閥時期那些官僚資本互相融合,當然內部也有斗爭。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實行經濟統制政策,所謂官營企業越來越膨脹。日本投降以后,國民黨沒收了德、意、日在華的財產,把它們都變成所謂官營企業,官僚資本在中國歷史上達到很高的程度;解放戰爭期間,美帝國主義又給它輸血,這就逐步形成了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所謂蔣宋孔陳四大家族。
毛澤東同志早在1939年寫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對中國資產階級作分析的時候,就曾經指出它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民族資產階級,一部分是買辦資產階級,后者分屬于各個帝國主義。到了他寫《新民主主義論》這篇重要著作時,曾把買辦資產階級稱為大資產階級,并指出其中以汪精衛為代表的一部分已投降日本帝國主義,英美派則執行兩面政策。他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又指出,國民黨主要統治集團代表的是大地主、大銀行家、大買辦階層。到了1947年他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進一步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除了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以外,在國內,就是要消滅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到了1948年,毛澤東同志《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更加明確地提出了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概念,更加完整地表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他指出:“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不是任何別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毛澤東同志還多次反復地強調過,這個革命不能由任何別的階級和任何別的政黨來領導而只能和必須由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來領導,必須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稕Q議》在《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這一章中講到毛澤東思想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時候,就用了這些提法。
從以上的敘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決議》的寫法是完全忠于歷史的,而不是人們說的“倒填歷史”。從這點上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很大的啟發,這就是不論任何事情,決不能用后來發展變化了的情況去改變歷史的事實,不能用后人的觀點去苛求前人,而不作客觀的歷史分析,這是我們必須采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也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