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自立有方——近現代爸爸的教子原則(2)

4.善于用多角度思維——陶行知的教育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他提倡要對孩子的好奇心不堵不傷,做到導之有方,堪稱父母楷模。

一說陶行知,中國的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按現在的話說,還沒有到退休的年齡,就英年早逝,憾別人生,實在讓人惋惜。盡管他早已離別人世,但他的故事卻一直在流傳。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表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又親自到朋友家里,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表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里,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

陶行知對此行深有感觸地說:“鐘表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表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連忙將其制止,并責令其到校長室。陶行知簡單地了解了一下情況后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他,便掏出一塊糖遞給這個學生,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按時來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如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說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給他。

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聽完男生的道歉,陶行知又拿出了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這是兩件看似簡單,而一般的家長和老師卻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維從犯錯誤的孩子和學生身上找出其優點和閃光點,并且善于用他們身上的積極情感克服和戰勝消極情感,充分挖掘其內在誘因,變破壞為創造,變落后為先進。

陶行知之子陶曉光欲進一家無線電修造廠,但因無正規學歷,便瞞著父親向人索取了一張假文憑。陶行知得知后,立即從外地電告其子將文憑退還,并捎去一封語重心長的家書,信中還撰有一聯:“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就是這樣以身示范真實做人的。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中,確實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華大地。

5.潛移默化——豐子愷的不教之教

豐子愷是我國現代著名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他是中國現代漫畫的開端人、先行者,代表畫作有《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等,散文集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等。

豐子愷被稱為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他身后并沒給子女留下物質遺產,但他所守護的精神家園卻是兒女在世界上能得到的最為珍貴的財富。這也給予了他的小女兒豐一吟人生最為持久的動力。

談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豐一吟總是微笑著說:“我是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啊。”豐子愷從不會一本正經地對子女進行說教,從沒有為教育兒女發表過什么長篇大論,他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以身作則。也正是豐子愷的不教之教,使得豐一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成才。

“失去父親后,我好比失去了一棵庇護自己的大樹,從此必須自己另栽樹苗。于是,與外界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只有在這時候,我才體味到父親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認識到父親的許多優點,才理解到我們從他身上受到了哪些教育。”豐一吟在《回憶我的父親豐子愷》中這樣寫道。

豐子愷曾說過:“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的,他們是身心全部公開的人,好的教育和壞的教育都很容易接受。父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在生活中,豐子愷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努力使他們健康成長。

豐子愷不但要求孩子們做什么都要認認真真,對自己更是要求嚴格。他寫的稿子字字端正,改涂掉的地方就涂成一片,而不是隨手一抹,讓錄排人員看起來模棱兩可,以致排錯。他從來不許孩子們隨便亂放東西,東西用畢,必須“歸原”。因此,在他房中,樣樣東西都一直放在固定的地方,要找很容易。后來,豐一吟體會到了“歸原”的好處,也漸漸養成了這種習慣,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

豐子愷以身作則,處處為子女樹立好的榜樣,在言傳身教的同時,也將做人處事的基本道理傳輸給了子女。

豐子愷非常好客,家中常常嘉賓盈門,名人不斷,可謂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大人們在一起無話不談,談書論畫,商談國事……此時,只要孩子們有興致,豐子愷也會讓他們在一邊靜靜地聽。非但如此,有時,他還會讓孩子們發表一點他們幼稚的看法。

因為豐子愷知道,讓孩子們出來見客,不只是為了讓孩子從耳濡目染中學會一些待客之道,豐富他們的禮儀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通過大人之間的談話,學到一些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獲得更多、更新鮮的社會信息知識,并在諦聽中開拓他們的思路,激活他們的思維,在勇于發言、參與討論中,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

豐子愷特別重視對兒女進行禮儀教育和訓練。每逢家里有客人來,他總是跟孩子們強調:給客人倒茶、添飯,一定要雙手捧上。他打個比方說:“如果用一只手給客人倒茶、添飯,就好像是皇上對臣子的賞賜,或者像主人對乞丐的施舍。”他還告訴孩子們說:“客人送你東西,你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

有一次,豐子愷在菜館里宴請一位朋友,把他幾個十來歲的子女都帶去作陪。席剛散,有的孩子想先回家,豐子愷立即悄悄制止。事后,他對子女們說:“我們家請客,全家人都是主人,你們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不敬,以后可不許這樣做。”

豐子愷對孩子進行的這些教育和訓練,看起來都是“小事”,卻非常重要。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中,給豐一吟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勤奮。豐一吟說:“他一天不畫就感到難受。”國內很多人都曾給豐子愷寫信求畫,他是逢信必回。即使是陌生人求畫,豐子愷也會盡力在一個星期內回信、贈畫。豐子愷一生淡泊名利,解放后幾乎“每天在家,上午翻譯、寫文章,下午就畫畫。他喜歡喝紹興黃酒,每次喝點酒,畫起畫來一氣呵成”。

6.做孩子的朋友——梁啟超教子

梁啟超不僅是孩子們的慈父,也是他們的朋友。他特別注意引導孩子對知識的興趣,而且十分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志愿,因材施教,對每個子女的前途都有周到的安排,并反復征求他們自己的意見,直到他們滿意為止。

比如,梁啟超原本希望在麥吉爾大學讀書的梁思莊能選擇當時在中國幾乎空白的現代生物學,但麥吉爾大學的生物學并不出色。梁啟超得知梁思莊的苦惱后,去信說:“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意,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讓姐姐、哥哥當顧問,不必泥定爹爹的話。”“我很怕因為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的路。”他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學問若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梁啟超共有5個子女在海外,他非常想念他們,經常抽時間寫信,寄手卷、照片,收不到回信便會焦急萬分,收到信則又會像小孩一樣高興得手舞足蹈。他在信中與子女們討論國家大事、人生哲學,傾訴生活的苦和樂、悲和歡,熱情地鼓勵他們。信中沒有任何說教,只有循循善誘;沒有指責,只有建議。每封信都充滿了真摯的愛,鼓勵孩子們不斷奮進。他教給孩子們做學問的方法,要求他們不僅要注意專精,還要注意廣博。1927年,他在寫給梁思成的信中說:“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愿意你趁畢業后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微多用點工夫。”在給梁思莊的信中說:“做學問原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見得會受益。”

梁啟超將國家的興旺寄托于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他的政治熱望與人文取向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孩子們:“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人而無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教育來自生活中潛移默化的隨時引導。

一次在北戴河避暑期間,幾個孩子在沙路上挖了“陷阱”,鄰居一女士一腳踩在坑面上,幾乎摔倒。梁啟超嚴肅地告誡他們:“偶爾開個小玩笑不是不可以。但要注意,坑不要挖得過深,以免挫傷了別人的腿腳。今后對別家的人,還是不要隨便開玩笑為好。”

梁思成與林徽因結婚蜜月旅游時,梁啟超寫信給梁思成說:“……我替你們打算,到英國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的建筑極有特色,嚴整有思想……到法國后在馬賽上船,騰出時間、金錢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與藝術……”這次蜜月旅行,竟是他為兒子安排的一次西方建筑的見習,飽含了一個父親細微周到的拳拳之心。

梁啟超崇尚科學,提倡個性發展,以培養興趣為先導,注重精神引導、毅力培養。他用自己的治學心得啟發兒女,強調學習的專心致志。他告訴孩子三步讀書法:鳥瞰,解剖,會通。他以堅強的奮斗精神和樂觀風趣的博大情懷教育子女:“我平生對于自己所做的事,都是津津有味,而且還興會淋漓。什么悲觀、厭世,從沒有在我的詞典里出現過。”“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我以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了沙漠,要來何用?”他的孩子們也得到了他的這種真傳,每個人都有一部艱辛的奮斗史,但他們從不悲觀,個個都是自己人生的勝利者。

梁啟超自己生活儉樸,也這樣要求子女。民國初年,其家庭已進入上層社會,但他不改往日的寒士家風。他時刻教育孩子們要好學、堅忍、勤儉。在給每個外出留學的子女的信中,他寫道:“一個人物質的享用,只要能維持生命就夠了,至于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的。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呢。”

在梁啟超的諄諄教誨下,他的子女們各有自己的成就,成為了各行各業的專家。

7.善于發現孩子的天賦——傅雷教子

傅雷是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一生譯著宏富,譯文以傳神為特色,更兼行文流暢,用字豐富,工于色彩變化。作為翻譯家,他向國人譯介的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響了不止一代人;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對張愛玲小說的精湛點評,為文學界作出了文本批評深入淺出的典范;作為音樂鑒賞家,他寫下了對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音樂優美的賞析。

傅雷是一位既嚴厲又慈祥的父親,他為國人培養出了第一位獲得國際聲譽的鋼琴家——傅聰。他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家書集《傅雷家書》更是膾炙人口,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這部家書已感動了數百萬國內讀者。在傅雷的教子經歷中,有太多值得后人學習的地方。

傅雷的家中常常高朋滿座,朋友們經常在他家聚會,一起談論文學藝術和人生哲理。剛開始,傅雷認為傅聰和他的弟弟傅敏年紀小,不懂事,所以不讓他們在場,更不讓他們插嘴。但小孩子天性好奇,總想擠在大人中間表現自己。大人越是不讓聽,他們就越是想聽。有一次,畫家劉海粟到傅家做客,與傅雷在書房內鑒賞藏畫,兩人之間免不了一番高談闊論。說話間,傅雷忽然要去外間取東西,打開門竟看見傅聰帶著傅敏正偷聽得入神。孩子的好奇心讓傅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意識到,接納孩子參與大人談話,有弊但更有利。讓孩子聽大人論事,可以讓他們早涉人生,促使孩子早慧。于是,等孩子們稍稍長大了一些,傅雷便開始讓他們旁聽大人的談話。

傅雷的朋友大都是社會名流賢達,有高尚的人品素養,所以傅聰從孩提時代的“旁聽”中學到了許許多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傅雷對教育子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天賦,并進行正確引導。如果逆天賦而行,就無法取得成功。傅雷在給周宗荷的信中寫道:“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長于理工者未必長于文史,反之亦然,選擇不當,遺憾一生。愛好文藝者未必真有文藝之能力,從事文藝者又未必真有對文藝之熱愛,故真正成功之藝術家,往往較他種學者為尤少。凡此種種,皆宜平心靜氣,長期反省,終期用吾所長,舍吾所短。若蔽于熱情,以為既然熱愛,必然成功,即難免誤入歧途。”基于這樣的想法,在傅聰三四歲時,傅雷就開始在他稚嫩的心靈活動中尋找他天賦的閃光點,為博聰鋪筑人生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花垣县| 昔阳县| 辛集市| 姜堰市| 枣庄市| 恩平市| 德州市| 胶州市| 英山县| 利津县| 鞍山市| 琼中| 西藏| 溧阳市| 墨玉县| 盐亭县| 姜堰市| 迭部县| 广宁县| 包头市| 灵川县| 文水县| 合川市| 湘西| 海盐县| 洛扎县| 修水县| 班戈县| 会宁县| 隆安县| 扎鲁特旗| 荥阳市| 北海市| 南华县| 通道| 石林| 错那县| 宜宾县| 象州县| 遂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