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自立有方——近現代爸爸的教子原則(1)

近現代的“名人爸爸”的教子經驗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中國家庭教育的歷史上和今天都有著廣泛的影響,意義深遠,而且,他們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實踐中依然在不斷地被運用。

1.做個有“能”的人——馮玉祥教子

馮玉祥是我國近現代史上一位傳奇人物,不僅在政壇叱咤風云,在對子女的教育方面也流傳著不少感人的故事。

(1)立身先立志。

馮玉祥很注意這個問題。他對經常子女說:“你們幾個孩子,還沒有走上社會,爸爸希望你們能努力學習,增長知識,做有志氣、有出息的人,今后成為對民眾、對社會有用的人。”兒子馮洪達留學美國時,他每次給兒子去信,總要細心地附上關于國內政治大事的剪報,培養孩子從小關心祖國、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做個有志氣的人呢?

馮玉祥對子女們說:“要緊的是學本事、學能耐,要先自己站得定,然后盡力幫助別人。要是全靠別人幫你的忙,那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木匠,必得有一個好的斧鋸,才能做好的家具。”

馮玉祥不能容忍自己的子女寄附在父母的澤蔭下,過紈绔子弟的生活,因此,他要求子女要有過人的能力、本事。臨終前,他告誡子女:“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有能,有些人有錢。這兩樣比較起來,錢畢竟是空虛的、軟弱的,一旦拿它換不出東西來,它就一點用也沒有了。所以,爸爸總希望你們自己多多努力,做個有能的人。”

馮玉祥對“錢與能”的精辟闡述,深深地銘刻在孩子們的心上。

1987年,馮玉祥的女兒,已是著名醫學專家的馮理達應新華社香港分社的邀請,率領醫療小組赴港出診7個月,圓滿完成了任務。回國后,她把白利達有限公司贈送她個人的600多只電子石英鐘全部捐贈給了國家。

(2)提倡平民化生活。

馮將軍曾官居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可謂當時國民黨內的第二把交椅。可他雖身居要職,仍力主儉樸,始終保留著北方農民樸實的生活習慣。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子女也要勤儉過日子,不允許奢侈浪費。一次,女婿要出遠門,他考慮良久,臨別贈言中鄭重地寫下了這樣一條:“平民化生活,科學化生活,是革命者應當時時注意的,不可有一點大意。”

馮玉祥將軍在日常生活中不允許講派頭、擺闊氣,就是對子女的婚姻大事,他也提倡“平民化”。

1947年中秋節,馮玉祥夫婦鄭重地對女兒馮理達及其男友羅元錚說:“今天是中秋佳節團圓日,你們就結婚吧!”這天,他們四人正乘一輛舊式小汽車外出。途中,汽車停在公路旁,“婚禮”開始。沒有洗禮,沒有潔白的婚紗,沒有瑰麗的花冠,更沒有優美的婚禮進行曲。當遠處的教堂傳來深沉渾厚的鐘聲時,他們拉了過路的一對美國青年充當證婚人,馮將軍親自為女兒女婿拍了“結婚照”。之后,他們又繼續開車上路。

為了紀念這個美好的日子,馮將軍細心地在地圖上選了一個叫LoveLock的地方,作為女兒女婿新婚下榻的住所。當夜,馮將軍送給新人的唯一禮物是一副對聯:“民主新伴侶,自由兩先鋒。”

這便是當時聞名中外的馮玉祥將軍的千金小姐的婚禮!這種平民化的生活,不但沒有損害他的臉面,反而贏得了世人的尊敬,更為重要的是,這使他的子女走上了成材之路。

(3)先到牛棚里去熏一下。

馮玉祥的二兒子馮武國在國外留學,畢業回國后,他急忙趕到山西汾陽去見父親。

那天,馮武國身穿西裝,腳蹬皮鞋,滿面笑容地來到父親馮玉祥面前。馮玉祥坐著不動,把二兒子從頭到腳打量了一番后,說:“你真的學好了嗎?”馮武國回答說:“嗯。”

馮玉祥一下子站了起來,指著馮武國說:“早呢,你這是耗子坐秤盤——自稱自大!”

馮武國聽后,漲紅了臉說:“爸爸,我有什么不是,請您指點。”

馮玉祥說:“你看你這身著裝,再看看我們的窮苦大眾。”停了停,馮玉祥又語重心長地對馮武國說:“兒啊,你要脫下西裝、皮鞋,到牛棚里去熏一下,聞聞牛屎味,才能知五谷香呀!”馮武國聽后,立即脫下了西裝、皮鞋,換上了大青布便裝,穿上了布鞋。

后來,馮武國率隊抗日,英勇作戰,以身殉國,不負馮將軍的教誨。

2.不忮不求,勤儉孝友——曾國藩的家教理念

曾氏后裔,人才輩出,長盛不衰。曾國藩家書提到:“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

曾國藩有3個兒子、5個女兒。二兒子曾紀澤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小兒子曾紀鴻是清代著名的數學家。孫輩曾廣鈞是曾家第二個進士,23歲中進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輕的一位。孫女曾廣珊是著名詩人,她兒子就是國民黨國防部長俞大維。曾家直系第四、第五代一共140多位子孫都非常優秀,大部分在學術、科技、文化上都成就卓越。

如曾約農,英國倫敦大學理科工程課學士,臺灣東海大學校長;曾寶蓀,國際知名教育家,中國第一個在倫敦大學獲得理科學士的女生,曾任湖南省第一女師校長、第二女子中學校長等職,并曾多次出席世界有關政治、教育、宗教性質的會議,如出席倫敦世界校長會議、印度世界和平會議、聯合國婦女地位會議等。曾國荃的玄孫女曾憲植,是我黨領袖葉劍英的夫人,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任全國婦聯副主席;曾憲楷,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昭掄,原高教部副部長,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學研究的開拓者;曾昭燏,原南京博物院院長,中國博物館學和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

曾國藩認為:“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即使在戎馬倥傯甚至生死未卜之際,他也不忘寫信回家,語重心長,諄諄告誡,體現了他“憐子如何不丈夫”的儒雅一面。

曾家門風以“八本”、“三致祥”為里,以“耕讀”、“勤儉”、“和睦”、“敦厚”為表,構筑了百年家族長盛不衰的堅固堤防,也為今人提供了堪為典范的家教藍本。

“八本”是“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曾國藩祖父星岡公教人,則是“八字”、“三不信”。

“八字”是:“書,讀書,讀書方為明理君子;蔬,種蔬菜,蔬菜茂盛之家,類步興旺;魚,養魚,魚躍于池,亦有一種生機;豬,養豬,庖有肥肉,養老待客;早,起早,早起三朝,可當一工;掃,掃屋,清潔之家,人丁健康;考,祖先祭祀;寶,睦鄰,人待人,無價寶。”

“三不信”是不信僧巫、地仙、醫藥。

曾國藩家族可謂“耕讀”傳家,“耕”代表耕作,廣義的“耕”指要有一種謀生的職業;“讀”代表讀書,也包括廣義的學習。富厚堂藏書樓三十萬卷是曾國藩子孫后代的無價之寶。

曾國藩提出的治家“十大箴規”堪稱家道不衰的猛劑良方,足可為今人借鑒取法。

(1)子弟賢否,四分由于家教。

(2)居家之道,不可多留余財。

(3)極盛之時,預作衰時設想。

(4)治家貴嚴,不可拘束過甚。

(5)不可輕慢族親與近鄰。

(6)兄弟間應德業相勸,過失相規。

(7)興家立業,不求立竿見影。

(8)官宦子弟,以不干涉公事為第一義。

(9)待兒女不可太嬌貴。

(10)唯有遺澤惠后人。

曾國藩最終教育子女的是普普通通的“不忮不求,勤儉孝友”,看似簡單,要做到卻很難。

以“勤”而言,他歷觀許多大家族的興衰,得出“一家之興,一國之盛,舍勤儉二字而不能”的結論,教導子女“不可浪擲光陰”,并說“千古之圣賢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關于“儉”字,他自己堪稱楷模,但主張“節儉不可流于刻薄”,“情誼宜厚,用度宜儉”。關于“孝”,他主張“養親以得歡心為本”,“孝敬之家,必獲吉祥”;在交友方面,他認為“擇交是人生第一要事”,“一生成敗,與朋賢否有關”。他把友朋分為“戚友”、“益友”、“摯友”、“良友”、“損友”等多種,告誡子弟“待友要寬,律己要嚴”,“與人為善,修好事不求報答”,“對師友應有敬畏之心”。

曾國藩認為,為人之道有“四知”,即知命、知禮、知言、知仁,做什么樣的人全由自己作主,切忌“早享大名”,少年得志。他還主張做人宜“厚重”、“拙誠”。建功業、寫文章、修身養家,都離不開“倔強”。歷盡磨難而成功的曾國藩對子弟說:“有所貪有所利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處事上,他主張“無論大小難易,皆宜有始有終”,教導弟子既要有高遠目標,胸襟博大,又要腳踏實地,不拒繁細,做事專注,方能有成。

曾國藩告誡子孫:“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唯胸懷浩大是真正受用,謙謹更是通往幸福之路。”他主張“恬淡胸懷,善待人生”,“節制欲望,知易行難”,“控制怒氣,如同降龍伏虎”,“處相怨者,最見度量”。

俗話說“富不過三”,但曾氏后裔歷經百余年而不衰,與其嚴謹的家教密切相關。儒家把“齊家”放在“平天下”前,充分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曾國藩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根據,經過自己的理解、消化,獨創出了一套家教理論和方法,對子孫溫言細語,不厭其煩,言傳身教,終獲成功。

3.理解、指導、解放——魯迅給周海嬰的三種愛

與魯迅有深交的柳亞子先生曾說:“近世對于兒童教育最偉大的人物,我第一個推崇魯迅先生。”

生于士大夫之家、自幼受私塾教育、對東西方文化均有深刻體察的魯迅,早在1918年發表的小說《狂人日記》中就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在1919年發表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更是對“父為子綱”、“父道尊嚴”等“祖宗成法”進行了透徹的分析,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怎樣做父親”這個論題。他認為,父母生兒育女,是性交的自然產物,不應視作對子女的恩典;父母教育子女,不是要讓他們固守“父之道”,也不是為了光宗耀祖,而是出于人性之愛,為了國家的未來和人類的進步,“各自解放自己的孩子”。

具體到如何教育子女,魯迅開出的方子是——

“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歐人對于孩子的誤解,是以為成人的預備;中國人的誤解,是以為縮小的成人。直到近來,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所以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

“第二,便是指導。時勢既有改變,生活也必須進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優異于前,決不能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不但不該責幼者供奉自己,還須用全副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便是人類中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

周海嬰1929年9月出生時,魯迅已年近50,對他的愛自然可以想見。周海嬰的小名是“小紅象”,魯迅夜晚看護他時,常哼這樣的催眠曲:“小紅,小象,小紅象,小象,紅紅,小象紅;小象,小紅,小紅象,小紅,小象,小紅紅……”

有朋友人曾笑話魯迅太愛孩子,魯迅卻不以為然,于1931年冬做了一首詩《答客誚》回應:“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於菟即指老虎)。”由此可見魯迅對周海嬰疼愛之深。

魯迅對于兒子的教育實踐了他早年的理念:理解、指導、解放。他特別強調: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為此,對于周海嬰喜歡玩木工玩具等小玩意兒,魯迅向來持鼓勵嘉許的態度。

更為可貴的是,魯迅沒有像現在的父母那般逼迫孩子從小就練鋼琴、學奧數、背唐詩之類,而是盡量讓小海嬰自由地成長。周海嬰后來回憶說:“父母對我的啟蒙教育是順其自然,從不強迫,不硬逼。”

1936年10月,魯迅與世長辭,這時的周海嬰還不到7歲。對于兒子將來做什么,魯迅在遺囑中明確表示:“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周海嬰196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后來成為了一名無線電專家;他酷愛攝影,出版過多本影集,記錄了許多名人的歷史瞬間和普通人的生活百態;他的后半生致力于還原真實的魯迅,曾出版過《我與魯迅七十年》等書;而他的為人尤其令人稱道,他從不恃爹傲人,行事低調,言語謹慎。

回顧這位名人之后的一生,周海嬰確實做到了: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績,贏得了社會的承認。這一方面歸功于他本人的努力,同時也要感謝魯迅先生開明的教育理念和順其自然的教育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洪县| 桃源县| 阳谷县| 云和县| 泰兴市| 莱州市| 商水县| 无锡市| 外汇| 高陵县| 当雄县| 广丰县| 西盟| 梧州市| 鄄城县| 平谷区| 平度市| 班玛县| 周宁县| 澎湖县| 明溪县| 甘德县| 赤峰市| 社会| 柳林县| 金湖县| 福海县| 句容市| 永福县| 高雄县| 鹰潭市| 东乡县| 莱芜市| 确山县| 胶南市| 汤原县| 上饶县| 盐山县| 西畴县| 庆阳市|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