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富爸爸教子——樹立正確的財富觀(1)
- 爸爸,我們去哪兒:世界最具影響力名人的100個父教法則
- 談旭
- 5163字
- 2018-04-02 16:19:13
教育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對富爸爸的孩子是一種啟示,對窮爸爸的孩子是一種激勵,對為人父母者是教子成龍的有效方法,為人子女者也可以從中解讀成功的密碼!
1.洛克菲勒:不讓孩子知道父親是個富人
提及近現代乃至當代美國史,人們難以避開洛克菲勒這個家族的姓氏:標準石油公司、洛克菲勒基金會、大通銀行、現代藝術博物館、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還有令美利堅合眾國悲傷的在“9·11”中傾倒的雙塔。
在商界,提起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盛名,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來形容絕不為過。這個迄今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財富標記”與美國乃至國際政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洛克菲勒雖然創造了巨額財富,但他的生活非常儉樸,而且每時每刻都在給他的兒女們灌輸他在一貧如洗的兒時形成的價值觀。防止他們揮金如土的第一步就是不讓他們知道父親是個富人。洛克菲勒的幾個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前,從沒去過父親的辦公室和煉油廠。
洛克菲勒在家里搞了一套虛擬的市場經濟,稱他的妻子為“總經理”,要求孩子們認真記賬。孩子們靠做家務來掙零花錢:打蒼蠅2分錢,削鉛筆1角錢,練琴每小時5分錢,修復花瓶則能掙1元錢,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錢,第二天還不吃獎勵1角錢,每拔出菜地里10根雜草可以掙到1分錢,唯一的男孩小約翰劈柴的報酬是每小時1角5分錢,保持院里小路干凈每天是1角錢……洛克菲勒為自己能把孩子培養成小小的家務勞動力感到很得意,他曾指著13歲的女兒對別人說:“這個小姑娘已經開始掙錢了,你根本想象不到她是怎么掙的。我聽說煤氣用得仔細,費用就可以降下來,便告訴她,每月從目前的賬單上節約下來的錢都歸她。于是,她每天晚上四處轉悠,看到沒有人在用的煤氣燈,就去把它關小一點兒。”
為了讓孩子們學會相互謙讓,他只買一輛自行車給4個孩子。小約翰長大后不好意思地承認說,自己在8歲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為他在家里最小,前面3個都是女孩。
洛克菲勒惜金如命,16歲就花一毛錢買了個小本子記下每一筆收入和開支,一生都把賬本視為自己最珍貴的紀念物。
1864年9月8日,洛克菲勒同24歲的高中同學勞拉舉行婚禮。盡管當時的他已經擁有了巨額的財富,但他買結婚戒指卻只花了15.75美元,這筆花銷記在“雜項開支”的類目下。洛克菲勒曾欠一位朋友5分的找零錢,朋友讓他不必客氣,而他卻堅持把硬幣放進了朋友的口袋里,并鄭重地說:“這可是1美元整整一年的利息啊。”
老洛克菲勒說過:“賺錢的能力是上帝賜給我們的一份禮物。”出于對家族的責任感,年邁體衰的老洛克菲勒后來把這種人生觀傳遞給了他唯一的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他就是大衛的父親。
小洛克菲勒成為家族的掌門人后,不僅接管了家族的石油生意,同時還接管了家族的慈善事業。有時候,小洛克菲勒發現:自己要想在石油生意和慈善事業這兩種祖傳家業之間找到平衡非常困難,因此,他經常經受著神經失常的煎熬和折磨。小洛克菲勒曾經描述說,他在做生意的時候感覺就像參加一場和自己良心進行比賽的賽跑。大衛表示,父親所受的宗教思想教育經常使他禁不住產生懷疑:自己在生意場上所做的事情究竟是否正確?
小洛克菲勒在紐約建立了洛克菲勒中心,并設法挽救了美國西部山區的許多古老的紅杉。其實,他放棄了很多能把家族事業發揚光大的機會,現在回過頭來審視他的一生,他的大半生時間都花在了把家族財富送出去,而不是積聚更多的財富。大衛指出,在大做慈善事業的過程中,父親“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看到社會上存有許多問題,就想辦法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小洛克菲勒對保護歷史文物和自然環境有著濃厚的興趣。經過他的努力,英國對北美大陸殖民時代所創建的威廉斯堡古城和法國的凡爾賽宮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因此,洛克菲勒家族能有今天的名聲,小約翰絕對功不可沒。
2.鋼鐵大王卡內基:最好的遺產是出生貧賤之家
在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名字是個傳奇。他與“汽車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大財閥一樣,曾經影響著整個美國的金融。但讓世人感到驚訝的是,他在自己事業的最巔峰時期放棄了所有的一切,追求另一種自由、無拘束的生活,并為慈善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紐約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是他捐資修建的,匹茲堡的卡內基大學是他建立的,還有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卡內基圖書館”。這就是卡內基,財富對于他而言,從來都不是第一位,享受人生、為社會作出貢獻才是他生命的真諦。
1866年12月底的一天,卡內基寫下了這樣一段備忘錄:“人生必須有目標,而賺錢是最壞的目標。沒有一種偶像崇拜比崇拜財富更壞的了。”可是后來的他卻一直沉浸在商海之中。
1886年10月,從小跟卡內基一起長大、一起奮斗的弟弟湯姆去世了,母親無法承受喪子的悲痛,隨后也離開了人間。在這雙重打擊之下,卡內基連續6個星期持續高燒,在世的親人一個個離開了他,他第一次感到那樣孤單。于是,1887年,年過半百還未結婚的卡內基和訂婚多年的未婚妻走進了教堂。可是悲劇并沒有就此結束,1889年,卡內基的得力助手瓊斯廠長因為高爐爆炸而死,這又是一個沉重打擊。
接連幾天,卡內基都在思考自己走過的路:從一個小信差、一個貧窮移民的后代,到今天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我手里拿這么多的財富,到底有什么用?小時候的夢想都實現了,可為什么心里卻高興不起來?現在親人一個個離去,曾經離棄過的朋友也不會再回來了,我賺錢的目的是什么呢?最后,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富人若不能運用他聚斂財富的才能,在生前將其財富捐獻出來為社會謀取福利,那么死了也是不光彩的。”
1990年,他在《財富的福音》一書中宣布:“我不再努力掙更多的財富。”之后,他毅然從他那蓬勃發展的鋼鐵事業中引退,以5億美元的價格將卡內基鋼鐵公司賣給了金融大王摩根。然后,他開始實施他的把財富奉獻給社會的偉大計劃。
此后直到1919年8月11日卡內基去世的近20年間,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1901年,即他引退后的第一年,他拿出500萬美元為煉鋼工人設立了救濟和養老基金,以向幫助他取得事業成功的員工們表示感謝。接著,為幫助有志上進而家境貧窮的年輕人,他在紐約市捐款建立了68座圖書館。圖書館建設事業持續了16年,他總共捐資1200萬美元,興辦圖書館3500座。
第二年,卡內基在他的第二故鄉匹茲堡創辦了“卡內基大學”,又在美、英各地捐資創辦了各種學校和教育機構。這類用于建造教育設施的捐款,達9000萬美元之巨。
在隨后的幾年中,卡內基又設立了若干項基金。他捐資500萬美元,設立“舍己救人者基金”;捐資3900萬美元,設立“大學教授退休基金”,以保障教育家的晚年生活;他還設立了“總統退休基金”和“作家基金”,對美國總統或作家的晚年給予資助;此外,他向11個國家提供了“卡內基名人基金”,并以1000萬美元設立“卡內基國際和平財團”,專門資助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人們。
年邁的卡內基夫婦由于多年來一直親身參與捐獻工作,身心都深感疲憊,因而,1911年,卡內基決定再以僅余的1億5千萬美元設立“卡內基公司”,讓公司人員代理他們的捐獻工作。
對于想創業的年輕人,卡內基說出了這樣的話:“不要以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運。大多數的紈绔子弟,做了財富的奴隸,他們不能抵制任何誘惑,以至于陷入墮落的境地。要知道,享樂慣了的孩子,絕不是那些出身貧賤的孩子的對手。一些窮苦的孩子,甚至窮苦得連讀書的機會也沒有的孩子,成人之后卻成就了大事業。”所以,“一個年輕人所能繼承到的最豐厚的遺產,莫過于出生于貧賤之家”。
3.自力更生——前首富王永慶的子女們
臺灣第一代企業家不只比事業版圖,更在意兒女夠不夠優秀,能不能接棒傳承。這一點,王永慶做得非常成功。
對王永慶來說,“富不過三代”不是什么令人驚奇的事。他解釋說,創立和維持一個企業會遇到很多挑戰,要令企業成功,創辦人必須排除萬難,鞠躬盡瘁;若要企業的成功延續下去,他的繼承人則必須同樣擁有這種強人特質,甚至要更強、更能干。可是,富裕的生活很容易消磨人的雄心,于是,第一個繼承者很可能比創辦者意志要弱,第二個更弱,最終企業會因為未能好好接班而衰落。王永慶希望自己的企業能一直經營下去,所以,他特別重視培養子女獨立自主的能力,“由低做起”是他培養下一代的引導原則。縱使子女擁有很高的學歷,他也會先安排他們擔任基層領導職務,一方面訓練他們的才能,另一方面又磨練他們的意志。另外,他的子女也會自己創業,這完全體現了王永慶教育子女自力更生的理念。
節儉出名的父親
在臺北市錦州街,有一座漂亮的6層花園大樓,占地1000多平方米,庭院寬闊,綠蔭環抱,警衛森嚴。這個深宅大院正是王永慶的寓所之一。
王永慶是臺灣的首富:他是塑膠王國的大王,是企業經營之神,是實現臺灣現代化的有功之人,也是臺灣到海外辦跨國公司的第一人。
因為擔心子女在臺塑這棵大樹的庇蔭下缺乏磨練,所以每一個小孩在國小或初中時,都會被王永慶送到英國、美國求學,直到念完研究生才回國。
王永慶本人的節儉相當出名,所以他的兒女們在美國生活也不富裕,因為他提供的學費、生活費都算得很精準,就像管理手下企業一般,總是給得“剛剛好”,不讓他們有一絲享受奢侈的機會。此外,他和兒女聯絡都是寫信,從不打電話,“因為覺得打電話太貴了”。王雪紅的母親楊嬌表示,兒女還必須回信報告花了哪些錢,連買支牙膏也得寫上去!
王永慶經常給孩子們寫信,一寫就是好幾大張,大約每隔兩周就寫一次。王雪紅說,父親在信中多半是寫他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訴她公司發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處理等。父親特別強調凡事要“追根究底”,會告訴她公司發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底。這種內容,對當時還是高中生的王雪紅而言,自然有些乏味,“而且,爸爸的字很潦草,說實在的,我真的看不懂”。但她仍小心翼翼地把每一封信都保存起來,“兩三年前重新翻過,真的很有啟發”。
即便是面對孫輩,王永慶也不是含飴弄孫的心情。在美國念大學的外孫(大女兒的兒子)暑假回臺塑生產線實習,王永慶要求他每天都要寫報告,思考如何改善效率;還有另一個奇特的報告:分析“學費”能有多少產出。
要自己打拼這個世界
王永慶的生活非常儉樸,他對穿著的要求是大方整潔,從不計較衣服的新舊及款式。他生平最喜歡收藏名人字畫,然后就是聽戲,并常年堅持慢跑鍛煉。他的子女似乎也沒有感覺到他們的父親是個富豪。
王永慶共有3個妻子,因此兒女很多,長子王文洋是他最器重的一個。王文洋出生于1951年,畢業于英國倫敦帝國大學物理系,1975年同時獲得該校的企業管理碩士和化學博士兩個學位。為了培養兒子基層工作的經驗,讓他融入臺塑文化,以便將來更好地接班,王永慶并沒有像其他許多大企業家那樣,給王文洋委以重任,而是讓他從南亞塑膠公司基層的課長做起,并接受最基本的車間訓練。這既是臺塑員工的必經之路,也是王永慶認為熟悉業務的最佳手段。
王文洋在南亞公司一干就是很多年,并一步一步走向公司管理高層。1984年,他被升任為公司第四事業部經理。王文洋在這個經理崗位上經過10個春秋的磨練,逐漸成為一位管理專才,1994年再次高升為南亞公司協理,負責統籌管理公司各事業部,現為宏仁集團董事長。
二女王雪齡,留學美國,獲伯克利大學統計學碩士學位。她后來嫁給了同是伯克利大學校友(該學校電腦博士)的簡明仁。兩人結婚回到臺灣后,放棄了在臺塑集團高就的機會,拿出了他們自己僅有的100萬元資金,成立了大眾電腦公司,這在臺灣曾引起一陣轟動。如今,大眾電腦公司不僅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高科技企業,也是一家股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優異,獲利能力在同行中名列前三,簡明仁也由此成為了王家女婿中獨立創業的典型與代表。
王永慶最出色的還是三女兒王雪紅,她不靠父親的幫助,打拼14年,多年蟬聯臺灣女企業家首富。她1987年入股姐姐的臺灣大眾公司;1992年以500萬元新臺幣在一間舊公寓里創辦威盛;2000年10月,威盛市值超過其父王永慶經營了46年的臺塑,她自己也成為了臺灣最富有的女人;威盛2003年以前以“英特爾強有力的挑戰者”聞名,近年巨資打造的“中國芯”也在大陸深入人心;威盛之后,她又投資了30多家公司,平均每年近3家。
在男性主導、硬梆梆的科技世界里,王雪紅卻闖出了屬于她的王國。
“每件事我都有些波折,從來沒有平順過。”王雪紅笑著說,但她都撐了下了來。
能撐下去,除了基督教信仰,也是父母親的教育培養出了她的格局、堅持和韌性。
王雪紅說,母親最常給她的教誨就是要忍耐,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長遠。
而每天三點鐘起床,做毛巾操、寫文章的父親,親身展現凡事要有毅力、有原則,也對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雪紅說:“我爸爸很嚴肅,像老板一樣。我常說,神是我第一個老板,他是我第二個老板,我每次見他都正襟危坐,怕講錯話。”
王永慶在培育子女上的成績,完全不遜于經營事業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