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人生的意義(2)

種種加諸于生活的意義就像事業的守護神或催命鬼,所以,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以下幾點:這些意義如何形成,它們之間有何不同,若意義之中出現重大錯誤該如何糾正。這便是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心理學之所以有別于生理學及生物學,就是因為心理學能利用人類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利用生命意義對人類行為及利益的影響,進而為人類謀取更大的福祉。一個人剛剛來到世界上的最初幾天中,他就在懵懂中摸索著尋找“生命的意義”。即便是襁褓嬰兒,也會想測試自己的力量,想知道自己的力量在周圍世界中會有何等重要的影響。等寶寶長到五歲之際,他便已發展出一套自己固定的行為模式,形成了自己應對問題或任務的框架。此時,他已對“世界和自身對我有何種期待”形成了最深層次、最持久的感知。在隨后的生活中,他對世界的觀察都會依賴統覺系統(Scheme of apperception)進行:經驗先經過理解才會被接受,且這種理解總會與最初賦予生活的意義相一致。即使這種意義大錯特錯,即使這種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方法總會給我們帶來諸多不幸和痛苦,它也不會輕易從腦海中消失。生活意義中的諸多錯誤,只有在重新考慮過錯誤解釋出現的情景,識別出這種錯誤,并且調整過統覺系統后,才有可能得到完善。極少數情況下,一個人可能會因為錯誤方法帶來的后果而被迫校正自己賦予生命的意義,且最終可能憑借自身力量成功完成這種轉變。然而,若沒有社會的壓力,或他未能認識到“多行不義,必入絕境”這一點,那他絕不會做出改變。一般來說,方式方法的校正最好由專業人士指導,因為他們理解這些意義,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錯誤,并帶領我們尋找生命真正的意義。

我們不妨簡單舉個例子,說明人類對童年時期諸多情景不同的解讀方式。童年時期不愉快的經歷可能會被賦予完全相反的意義。比如,之前有過不幸經歷的人不會仔細回想這些不愉快的事,除非他們能從中學到未雨綢繆之法。面對同一種情況,第一類人會這樣想:“我們必須努力改變這種不良的境遇,一定要讓我的孩子有更好的起點。”另一類人可能會想:“上天不公。別人都那么幸運。反正世界也沒善待我,憑什么我得善待別人?”于是,有些父母可能就會這樣對自己的孩子說:“我小時候就吃了不少苦,也都咬牙挺過來了。現在的孩子怎么就這么嬌貴?”還有第三類人會這樣想:“因為我童年過得特別不幸,所以我現在做什么都情有可原。”這三種人的解讀都明顯體現在他們各自的行為之中,除非改變自己對情景的解讀,否則他們的行為永遠不會改變。正是從這一點上,個體心理學突破了決定論。經驗并非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經歷過的打擊——即創傷——并不會讓我們備受折磨,我們從中獲得的都是符合自身目標的東西。決定我們的是自身賦予經驗的意義:當我們以某種特殊的經歷作為未來生活的基礎,那么很可能我們會一錯再錯。意義并非由境況決定,但我們賦予境況的意義決定了我們自身。

然而,童年時期的某些情景很容易孕育出極其錯誤的生命意義。大部分失敗者在童年時期都經歷過以下情景。首先,我們要考慮的是幼年便有先天缺陷或身患重大疾病的兒童。這樣的兒童負擔過重,很難體會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貢獻。除非與之親近的人能夠將他們的注意力從其自身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否則他們很可能只會關注自己的感覺。之后,與周圍人的比較可能更會讓他們消沉氣餒。在現代社會中,他們甚至還會因為同伴的同情、嘲諷或排斥而自卑感倍增。上述種種境況都會導致他們不愿與別人接觸的情況,他們也會喪失為社會生活做貢獻的希望,認為自己已被全世界拋棄。

我想我是第一個分析先天缺陷或內分泌異常會對兒童生活帶來諸多困難的人。這門科學雖然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其發展方向卻與我期待的有所偏差。從始至終,我一直做的是尋找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而非證明遺傳因素或身體條件應為這些人的失敗負責。天生的身體缺陷強迫人們采取錯誤的生活方式。內分泌對每個兒童都有不同的作用。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能夠克服困難的兒童,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自己身上非同一般的才能。從這一角度看,個體心理學不會為優生學背書。很多為我們的文化有重大貢獻的人也有先天缺陷,通常他們的健康狀況令人堪憂,有些還會英年早逝,然而,正是這些努力與自身及外部環境抗爭的人,為世界帶來了新的進步和貢獻。奮斗使他們堅韌,讓他們走得更遠。因此,單看身體條件,我們并不能判斷一個人精神方面的優劣。然而,問題在于絕大部分有先天缺陷或內分泌異常的兒童都未得到正確的幫助與指導。他們遇到的困難從未得到別人的理解,所以只會越來越關注自己。如此,我們發現,很多失敗者都在童年時期承受了許多先天缺陷帶來的壓力。

第二種會讓人在賦予生活的意義中造成錯誤的情境是溺愛。被嬌縱的孩子已經習慣期望自己的要求被當作圣旨。他不必努力,不勞而獲,便可以隨心所欲。通常,他們都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是自己與生俱來的權利。結果,當他們之后接觸到不以他們為中心的環境,接觸到不以他們的感受為準的人時,他們就會茫然不知所措:認為全世界都背叛了自己。他已經形成了“只會索取,不問付出”的習慣,從未學會其他解決問題的方式。其他人一直以來都捧著他,他早已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不知道自己能獨立做些什么。他的興趣點只在自己身上,從未認識到合作的意義和必要性。面對困難,他唯一的方式就是要求別人幫助。在他眼里,如果自己能重新獲得高人一等的地位,如果他能強迫別人認識到自己的特殊性,而且讓別人意識到他理應得到想要的一切,那么他的境遇就會有很大改變。

沉浸在溺愛中的孩子長大后很可能是對社會危害最大的一群人。他們有些會破壞善良的意志,有些則會為了獲得權力擺出諂媚的嘴臉。此外,他們還會打擊正常人在處理事物時表現出來的合作精神。還有些人更是會公開反叛:他們再也得不到自己之前唾手可得的熱情和順從時,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背叛,認為社會對自己充滿敵意,所以就會報復同類。如果社會未能讓他的生活順風順水(毫無疑問,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他們便會以此作為自己未被善待的證據。懲罰通常只會讓他們加深“別人都在跟我對著干”的印象——這也是懲罰通常達不到效果的原因。被寵壞的人可能會背后插刀,可能會公開反叛,無論他是想通過扮演受害者的角色駕馭別人,還是想以暴力實施報復,本質上都是犯了同一種錯誤。我們發現,其實很多人會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上述兩種不同方法,但其目標從未改變。他們認為“生命的意義——就是占盡風光,被人敬仰,至高無上,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只要他們繼續以此作為生命的意義,那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應對問題,都是錯誤的。

第三種容易導致人對生命意義產生錯誤認知的是被忽略的兒童。這些孩子從未接觸過愛與合作:他們對人生意義的解讀中根本看不到這些正能量的內容。因此,這樣的兒童遇到人生難題時,他會高估其中的困難,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周圍人的善意及幫助。之前,他感受過世界對自己的冷漠,所以就會一直認為世界都是冷漠的。尤其有一點,他不知道自己可以通過對別人有益的行為贏得友誼及尊重。所以,他不但會懷疑別人,甚至也不相信自己。實際上,無私的感情是任何其他經歷都無法取代的。作為母親,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信任自己:之后她必須擴展孩子的這種感覺,讓孩子能夠信任身邊的人。如果母親沒能做到這一點,沒能贏得孩子的興趣、感情及合作,那孩子就很難發展對社會的興趣,很難對同伴產生友好的感覺。每個人都可以對他人產生興趣,但這種能力必須經過培養和練習,否則很難展現出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十堰市| 宾川县| 昌都县| 石林| 嘉兴市| 舞阳县| 正阳县| 七台河市| 深泽县| 宜兰市| 那曲县| 枞阳县| 陵川县| 洛扎县| 克东县| 青龙| 云浮市| 铜陵市| 克拉玛依市| 丹东市| 平利县| 永城市| 蕲春县| 剑河县| 临猗县| 万宁市| 玛沁县| 三明市| 蓬安县| 台南市| 东宁县| 永丰县| 泰和县| 宜丰县| 新丰县| 册亨县| 庆阳市| 遂川县| 柘荣县| 和平区|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