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讀書無用論與學習能力

讀書有沒有用,是老問題。

很多人批駁“讀書無用論”,但都沒有批到本質。讀書無用論的本質是,學習者不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最明顯的是,仍然有太多人沒有對“讀書”進行分類。

熟讀唐詩三百首,但我依舊牙疼,所以讀書無用;研讀高等數學,但我還是不幸福,所以讀書無用;讀過托爾斯泰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但領導還是不喜歡我,所以讀書無用;讀了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但月薪還是不到一萬元,所以讀書無用。

有的書是“顏如玉”,有的書是“黃金屋”。你在“黃金屋”里細細找了3圈,說根本沒有“顏如玉”,你很失望。這不是書的問題,這是緣木求魚。就像你向皮膚科醫生咨詢了一天,然后抱怨你兒子的感冒一點兒沒好。

讀數理化可以益智,讀文史哲可以怡情,讀本科課程可以訓練思維方式,讀研究生課程能掌握科學方法。有些書是為了興趣而讀;有些書是為了拿到證書而讀,適合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

如果不會燒菜,那就去讀菜譜;如果總是跟人鬧別扭,那就去讀與溝通相關的書;如果買不起房,那可以去創業,同時讀讀“如何經營一家飯店?”“如何做好市場?”“怎樣服務好客戶?”這一類的書。有些書讀來是為了解決問題或者提升能力,我們稱之為“致用類閱讀”。

所以,讀書之前應該先確認自己的目的,然后選擇不同的書,并使用不同的讀法。比如,致用類圖書就不用在乎是否讀完,是否理清了作者的邏輯、知識脈絡,而應該拆為己用,聯系個人經驗加以運用(至于原書的體系,并不重要。讀致用類閱讀的關鍵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而小說或詩集,正讀或跳讀都無所謂,懂或不懂也無影響,沉浸其中,物我兩忘,一個閑適的下午就這樣消磨過去,比看電影開心,比旅游成本低,本身就是無用之用,又關乎什么“讀書無用論”!

古代有人生病了,不論啥病——頭疼了、手斷了、消化不良了——都送到醫館,找同一個大夫用同一套“望聞問切”來瞧病。現代醫院就不是這樣,你到醫院一層大廳的咨詢臺詢問“我要看病,哪個醫生最厲害”,對方一定不是直接回答你的問題,而是先問你的癥狀。

從全科到分科,從籠而統之到分門別類,這是一門學問進化的必然。

讀書和學習也是。想想看,為了通過考試而讀的書,為了消磨時間而讀的書,為了博聞強識而讀的書,為了解決問題而讀的書……怎么可能用一樣的閱讀方法?

當發現讀書無用時,有人因此嘲笑學習,有人因此指責讀書這件事,還有人抱怨內容太晦澀、太淺顯、翻譯質量太差。這些問題也許客觀存在,但這些指責和抱怨忽略了最需要對學習結果負責的人——學習者本人。

讀書有用還是無用,關鍵在于學習者是否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

知識付費與學習能力

知識付費是不是風口?這是一個新問題。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知乎live”“分答小講”“得到”“在行”等應用紛紛上線,“喜馬拉雅”“豆瓣”“微博”也都推出各自的知識付費模式。

據《2016年中國網絡新媒體用戶研究報告》稱,33.8%的新媒體用戶已經開始為新媒體內容付費,15.6%的用戶有付費意愿但還沒有付費行為。

拆書幫雖然是非營利性組織,但匯聚了各個城市最愛學習的一批職場人。拆書幫超過6成的會員都參與過某種形式的知識付費,有一位“報課狂人”過去1年在網絡學習上投入數萬元。

我問他,那些形形色色的在線課和訓練營給你帶來了哪些收獲?他想了一會兒說,主要是心里踏實吧,比如開車的時候放一段名師音頻,就覺著“時間沒白過,充了點兒電”。他又說,后來買了很多課都沒來得及聽。

過去一年中看似火爆的“知識付費”,其實是由用戶的焦慮、恐慌和好奇心驅動的。

在當下這個變幻莫測、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人們都不知道自己將何去何從,于是他們的內心滿是“知識焦慮”和“知識恐慌”,這時候,每當有人包裝出一個“你必須關注的未來”或是某些“成功之道”時,他們就忙不迭地去一窺究竟。

這種情形像極了家長們熱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各種奧數班、寫作班、智力開發班、興趣班,而僅僅是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我們不上,輸在起跑線上怎么辦?”

一個大家無法回答的問題是,假如這群焦慮、恐慌的用戶從知識付費產品中感受到的價值并不明確,他們還愿意繼續付費嗎? 轉自微信公眾號“三節課”(ID:sanjieke),作者:黃有璨。經授權引用,略做修改。

2017年3月,“得到”創始人羅振宇披露,“得到”總用戶數為558.48萬,日均活躍用戶數為45.45萬,專欄日打開率為29.3%。也就是說,學習者雖然花了錢,但每天聽課的占比不到三成。

這不是個別現象。實際上,“喜馬拉雅”等平臺的公開數據顯示,付費用戶的打開率和播放率都在大幅下降。花錢買了卻不聽的大有人在,且這一類人數的比例在持續上升。

各種聲音也相繼出現,有人說知識付費是“欺騙者的游戲”,有人把“購買知識產品”稱作“交智商稅”。

此時距離這個風口興起還不足一年。

有人感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風口輪番登場,新問題層出不窮,“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但是,付費學習的起起伏伏根本不是新問題呀。因花了錢聽不完而感到愧疚的人,請看看自己家的書柜:有多少書是買來而沒有看完的?沒時間、沒精力、記不住、學不下去,其實這些都是老問題。

認為聽了也沒什么用,因而冷嘲熱諷的人,唱的是“讀書無用”的老調:學習沒收獲,就指責讀書沒用、老師不行、內容不好。這種學習能力低下的情況,也是老問題。

大部分人認為自己需要知識付費產品,但又無法從中獲得價值,而這并不影響消費者繼續付費,因為這些人并不能識別知識,也并不是真的需要這些知識。換句話說,大多數人并不知道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識,所以那些面對大眾且未必有深度的知識必然大受歡迎。

大多數人并不是因為知道自己缺什么,然后去彌補,而是受社會化媒體、傳統媒體和內容演繹者的包裝影響而做出選擇。

很多知識只是長得像知識而已。

很多人也只是裝作很愛學習而已。 轉自微信公眾號“張記雜貨鋪”(ID:zhangleo1983),作者:張亮。經授權引用,略做修改。

經濟學早有定論,任何市場要想健康發展,實現“良幣驅逐劣幣”,從來不是靠賣家的自律,而是靠買方的辨別力。能判斷自己需要的課題、分辨各種來源的信息,也是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維度。

從商業角度,判斷知識付費的價值是看對消費者有沒有真正的價值;從教育角度,則看學習者有沒有真正地成長。而對成人學習來說,有無成長,歸根結底不取決于平臺、模式、內容等,而取決于學習者的學習能力。

知識付費能否持續,關鍵在于學習能力普遍低下的狀況能否得到改善。

偽學習與真正的學習能力

新問題層出不窮,比如熱門的學習課題——“昨日全民學創業,今日人人樹IP”,比如流行的學習工具——“手機讓接收信息空前便利,同時信息質量大幅下降”。

有些老問題一直沒有變,比如學習能力普遍低下的事實。

我最早是在阿里巴巴工作,從銷售管理做到培訓管理,后來去不同的企業講課,慢慢有了一點兒名氣。邀請我的企業越來越多,但同時我的自我懷疑也在加劇:那些聽我課的學員們在聽到新知識的興奮之后,在經歷培訓現場的激動之后,在給予高分評價反饋之后……他們到底能改變多少?還是所謂的“聽聽激動,想想感動,回去不動”?

其實,很多愛學習的人都有類似的困惑:買了很多書,但沒時間看、記不住、看不下去;報名了很多在線課程,但聽后除了覺著老師很牛,并沒覺得自己變得更好。

你可能制訂了很多計劃:鍛煉身體、學習英語、少玩手機、堅持早起……但大部分都沒堅持下來。有時候你可能會想:就算堅持下來了,又能怎么樣呢?

困惑的不只你一人,整個企業管理界以及企業培訓師、人力資源管理者、人才發展專家……都希望解決這些問題。而幾乎全部解決思路都體現在:升級教的理念、教的設計、教的技巧、教的工具……早在智能手機興起之前,就有企業大學校長跟我說,如果我們能夠讓企業培訓變得碎片化、移動化、社區化和游戲化,培訓效果就會大不一樣。為此,他們給一家企業投入了近千萬元人民幣,研發e-learning(數字化學習)系統,開發對應的App(應用程序)和微課。

但我從培訓管理工作和幾百場培訓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是:職場人學習效果的瓶頸主要不在“教”,而在“學”上。老師們在“教”上升級再多,如果到了學習者那邊總是乘以零,那學習效果還是零。你看,現在的微信、微博,其實已經實現了碎片化、移動化、社區化和游戲化,但平心而論,大部分人在手機上的學習效果并不怎么樣。

這兩年,讀書似乎又熱了起來,同時各種在線學習資源越來越多:MOOC(開放式網絡課程)、學習類公眾號、在線微課、在線訓練營和各種大V等。但信息越多、越繁雜,人們就越需要真正的學習能力,越需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大部分職場人在學習時“聽聽激動,想想感動,過后不動”的問題本質上沒有改變,只是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了。

以下是4類常見的偽學習,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兒。

第一類偽學習——追逐各類“干貨”,無論干貨的表現形式是20分鐘音頻、10分鐘視頻,還是PPT(演示文稿)或者思維導圖。

第二類偽學習——追捧各類“大神”,想當然地覺得聽了牛人的分享,自己也會變牛,而且也沒有能力辨別那是真“大神”還是“跳大神”的。

第三類偽學習——崇拜各種“新知”,最喜歡《失控》《從零到一》《人類簡史》《大數據時代》這樣高屋建瓴的圖書,看到“你從前對職業規劃的認識都是錯的”這樣的標題就趕緊打開,碰上從量子力學開始講創業,或者從腦科學出發談溝通的文章,能興奮得渾身發抖。

第四類偽學習——沉迷于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努力。對這類人來說,勤奮、堅持,以及讀書、聽在線課程的數量本身就是意義。有人奔波于各個社群,有人參加各種訓練營,有人立志一年讀50本書,有人堅持每天打卡背單詞……

你現在可能不完全認同上述觀點,比如為什么追逐干貨是偽學習,或者你說的干貨跟我說的干貨是不是一回事。歡迎你帶著質疑打開這本書,在閱讀中獨立思考。本書會把每個觀點的前因后果都展示給你。

當然,偽學習也不見得都不好。最終,有人學成了大俠,武藝高超;有人學成了大夫,治病救人。只是大俠和大夫都鳳毛麟角,大部分人并沒有什么成長。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有些人翻了一堆書、收藏了一堆干貨、參加了一堆微課之后,以為自己已經聚沙成塔,其實還是一盤散沙。

那么,對于成年人或職場人來說,怎樣實現真正的成長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供接收的信息量空前泛濫,但能否真正地通過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還在于學習者自己:

第一,學習者是否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可以拆為己用,可以處理信息,可以解決問題。歸根結底,學習者是否能夠達到知行合一。

第二,學習者是否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反求諸己,可以觸類旁通,可以舉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斷升級,最終成為專家。

拆書法是鍛煉成人學習(或者說自我導向學習)的有效工具。本書的目標是通過掌握拆書法,全面提升成人學習能力、構建個人知識體系。

拆書法與拆書幫

自2009年起,我開始在一些企業嘗試提升學的能力、學的方法、學的興趣、學的效果。這一嘗試從表象到本質,從理論到實踐,從工具到方法,逐漸完善形成一個體系。2013年元旦,《這樣讀書就夠了》出版,書中系統闡釋了拆書法。同年,拆書幫社群創立,到2014年,《拆書家成長手冊》和《拆書幫分舵運營手冊》奠定了拆書家成長體系的基礎,至今培養出千余位不同級別的拆書家。

在拆書幫,我們借鑒成人教育學的諸多研究,并結合職場人的實際情況,把成人的學習能力分為3個維度:內化與應用知識、分析與整理信息、追問與反思經驗。使用拆書法,可以從不同維度鍛煉人的學習力,并最終構建出每個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不少人第一次聽說“拆書”時都會問:是不是把書拆散?是不是快速抓住書的重點,或者找到書的精華?

現實生活中,“拆”字在哪里出現最多?墻上。如果看到一堵墻上有個“拆”字,外面還畫了一個圈,你會怎么想?答案一定是:這里要被拆掉了。

你之所以會這么想,是因為它跟你沒關系。

有這么一個村子,窮到村里的小伙子都娶不上媳婦。有個小伙子去縣城打了幾天工,頭腦活絡了點兒,買了一桶油漆帶回家。他在自己家石頭院的墻上刷了個大大的“拆”字,然后給媒婆打電話說:“再給介紹一個對象唄。”

這次介紹的姑娘一到小伙子家門口,看見“拆”字就兩眼放光,回去后跟媒婆說“俺樂意”。倆月不到,結婚了。整個村子的小伙子都學會了這一招兒,全村房子都刷上了“拆”字,全村小伙子的婚姻大事都解決了。

請問,那些姑娘看見房子上的“拆”字時想的是什么?

A.這幢房子要被拆掉了。

B.拆遷款!補償!新房子!

一定是B。因為這事跟她們有關系了。哪怕僅僅是可能有關系,可能帶來價值,都會影響和改變人們的想法和做法。

拆書也是這樣,重要的不是快速找出書中的重點,那跟我沒多大關系,重要的是拆書能不能為我創造價值、為我解決問題。

“拆書”是一種學習方法論,適用于以提升能力、解決問題為目標的成人學習,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不是以知識為中心,要用知識關聯學習者的經驗、規劃具體的運用場景。拆書法分為供個人學習的拆書法和供組織學習的拆書法:個人學習通過運用“便簽學習法” “便簽學習法”為拆書幫拆書方法論工具之一,后文簡稱“便簽法”。,讓人讀一本致用類圖書就能達到參加同主題培訓的效果;組織學習依靠“RIA現場學習”,由拆書家將一本書加工成一場現場培訓,引導和促進一群人把知識拆為己用。以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來衡量的話,一位拆書家創造的價值不亞于一位培訓師。

“拆書幫”是基于拆書法的學習愛好者社群,表現為各地的“拆書幫分舵”(也叫“拆書幫俱樂部”)。拆書幫分舵是非營利性“青年自組織”,其使命是“釋放學習促進者的能量”,幫助更多學習愛好者成長為拆書家。

拆書法以對成人學習的研究為基礎,這些理念并不難理解,但這些理念會顛覆你讀書的習慣和學習的思路,并且能解決常見的成人學習問題,比如壓力太大,沒有時間學習,看不懂或記不住,看書看不下去等。這些問題困擾著每個渴望自我提升的職場人,我將在本書第一章討論。

第二章中講解我們必須區分兩類學習,一類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另一類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也叫“學院式學習”,通常是以通過考試或科學研究為目的,主要強調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歸納、解題。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也叫“成人學習”,主要強調解決問題、提升能力。另外,第二章也談及拆書法的兩種實踐形式:一是供個人學習的便簽學習法,二是供組織學習的(由拆書家帶領)RIA現場學習。

第三章希望你能判斷自己屬于哪類學習者。雖然兩類學習法并無高下之分,但多數人受多年傳統教育影響,只熟悉一種學習法。學習能力強的人應該能夠同時掌握兩種方法,并靈活運用。拆書法和便簽法就是鍛煉成人學習的有效工具。

第四章詳細講解了便簽法,應用便簽把書中知識拆為己用。

第五章把學習能力從一維(內化與應用知識)拓展到三維,新的維度包括如何在移動閱讀中有效學習、如何通過經驗學習。便簽法的進階應用可以從每個維度上助力學習能力的升級。

所有學習都應該本著為自己的知識體系添磚加瓦的原則。第六章我們將探討知識體系的方方面面。第七章列舉了幾個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范例。

第八章介紹了主動學習,包括如何選擇學習課題,如何選書,如何善用移動閱讀來學習,如何用便簽輔助寫作,以及主動學習的最高境界。

第九章的主題是拆書家,通過教會別人,拆書幫可以得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可以把一本書加工成現場培訓,可以幫助身邊的人構建知識體系。

如果你因好奇而翻開這本書并讀到這里,不妨帶著兩個問題開始接下來的拆書法之行。第一,生活、工作和學習總有那么多問題,你選擇怨天尤人,還是反求諸己?第二,對成年人或職場人來說,需要具備的能力太多了,那么優先提升哪項能力會帶來最大、最持久的收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闻喜县| 祥云县| 蓝山县| 杭州市| 梁平县| 甘肃省| 葫芦岛市| 翁源县| 比如县| 民乐县| 深水埗区| 五台县| 扎囊县| 秦安县| 雷波县| 曲靖市| 巧家县| 永福县| 灌南县| 五大连池市| 天峨县| 株洲市| 富锦市| 柯坪县| 社旗县| 台北县| 济南市| 连城县| 读书| 福贡县| 仙游县| 德格县| 建德市| 祁东县| 庄浪县| 镇赉县| 个旧市| 吕梁市| 项城市| 嘉峪关市| 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