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寫給泛產品經理
- 蘇杰
- 3288字
- 2019-01-03 17:32:11
1.4 產品經理的日常
看了這些性格加分項,如果你覺得“說得就是我啊”,那么我們就接著聊產品經理的日常,看看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1.4.1 入行,社招與校招
這一節聊聊入行的話題,再給大家一個做產品的理由——這是個很難被機器替代的工作。
世上的學科,可以分成兩大類:科學和人文。
科學的認知對象是“自然世界”,人文的認知對象是“人類經驗”。我們經常聽說,最厲害的產品經理要“站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叉口”。這個交叉口是什么?其實就是廣義的設計,其認知對象是“人造世界”,即用人類經驗改造自然世界。
這里的廣義設計,僅僅在日常所接觸的工作中,就包含了產品經理、技術開發、設計師等很多崗位,而一線客服、銷售、售后服務就很顯然不是這種崗位。設計出人工世界、人造物,其實就是創新。由于真正會“設計”的機器還沒有,所以這是一種安全的職業。
回到招聘和應聘,無非是找到事和人的匹配,你是否頂著“產品經理”的名號反而不重要了。
事:要我做的任務。對公司來說,想清楚業務是根本。
人:要具備的能力。為了做任務,需要具備什么知識、技能、態度。
我們可以根據招聘啟事,總結出大家想要的是什么樣的產品經理。不同層級、不同產品、不同任務側重、不同團隊的實際情況都會不同。建議想入行的同學可以去做一做“產品經理招聘啟事”的分析報告,也算是練習一下“市場調研”的基本功。此外,校招、社招也有很大區別,前者是儲備培養,后者是立刻干活,二者的搭配體現了長短期價值的平衡。
說一說校招面試時常問的一些問題吧,可以根據具體對話展開細節問答。
你是怎么準備這次面試的?
如果你是面試官,怎么處理霸王面的人?
對于簡歷有多頁的人,會問,你的簡歷如果簡化為一頁,你打算刪掉哪些模塊,為什么?
經常用互聯網產品嗎?舉幾個例子。最常用的一個是什么?假設你是它的產品經理,你覺得它主要有哪幾類用戶?說說這些用戶的優先級及其原因。你自己是哪一類?通常都用哪些功能?描述幾個讓你不爽的場景。怎么改進?你覺得他們為什么沒這樣改?……
其實原則很簡單,就是想辦法問到一些面試者沒法準備的問題,然后看對方解決問題的思路。
潛力怎么判斷?幾年前我不知道,但是現在有一點感覺。
只有一條的話:激情,即意愿。
對某個領域的激情是能看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其實不在乎你怎么想,而要看你做了什么。比如,你說想做移動社交,可能要看看你的手機,能拿出來幾個,都是什么系統和版本號,裝了哪些相關的App,甚至還要看看里面的操作痕跡。是否是為了面試這兩天才注冊的……
更進一步地,“做過什么”是指“輸出”而不是“輸入”。諸如看過什么書,平時逛什么網站等,都是輸入,而寫過一些言之有物的文章,做過一些哪怕很小的Demo,都算輸出。
再加一條的話:會不會學習,即能力。
需要某件堅持做并達到一定水平的事情來證明,健身達人、境外游達人等都可以。要講點能體現專業性的東西——任何領域,達到準專業水平都需要一些相似的素質,比如韌性與堅持、合理的方法論等。只說不練的不算,如果以上這些潛能在應聘者身上都沒有發現,那就只能看已有成就了,比如名校、GPA高這些最簡單的表征。
所以,對于面試,其實沒什么可準備的。因為如上面所說,好的面試官會努力排除“準備是否充分”的影響,考察你過去很長時間的真實情況,而不是只依賴于面試的幾十分鐘。對我來說,如果你在網絡上有些痕跡,比如知乎,會加分。
而對于社招,主要就是看候選人是否匹配當前崗位了,比如,有沒有做過類似的產品,經手的產品有沒有取得不錯的成績。找到一位合適的人要碰運氣,可以去你的競品那里找,去你認可的產品那里找,或去你認可的人那里找……
對于招人相關的話題,在第07章“立項組隊”的話題里還會再說。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頂著產品經理的Title,做產品經理的事,下面,就看一下產品經理都要做些什么吧。
1.4.2 一天里的典型任務
終于開始要做產品了。下表是產品經理典型的一天,“你以為的”和“周邊團隊的小伙伴認為的”狀態對比:

產品經理們喜歡自黑,常說自己是“產品狗”,白天開會,晚上寫文檔。要做的事情的確很多,列出來就是下面這個典型任務表格。

顯然,一個產品經理不可能同時做這么多事情,需要分階段、分任務類型。最開始是產品的定義與架構,然后是產品設計,接著做出來,最后推出去,這個過程逐漸發展成四個可能的發展方向。
? 產品架構:定義、規劃產品,確定產品定位,規劃、把握產品的節奏,對產品進行宏觀把控,對經驗要求較高。
? 產品設計:負責產品細節設計。2C的產品,需要和交互設計緊密配合,注重用戶體驗;對于海量用戶的產品,細節設計會產生很大價值(騰訊就是這個方面的典范),但職業天花板相對低;2B的產品,主要是業務邏輯、流程、規則的設計。
? 產品管理:狹義的管理,偏資源協調、跟進實施和團隊建設,有點像項目管理,負責把產品做出來。
? 產品運營:負責產品大運營,解決產品“有人用”的問題,建立產品與用戶的通路,負責營銷推廣。
一個產品經理能做到四項都強最好,這樣可以節省巨大的溝通、管理成本,但培養這樣的一個神,至少需要十幾年。所以,在國外,常常看到一些40歲左右的產品經理,他們確實是能大包大攬的“真·產品經理”。而國內互聯網行業以及產品經理崗位,發展時間還很不夠,這種人至少要5~10年后才可能成批出現。現在,這批人就是行業里的CEO,他們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權,帶領幾個各有擅長的產品經理,甚至把部分任務分給技術、設計這類“泛產品經理”,從而完成整件事情。大家也可以考慮自己擅長哪方面,根據公司需要和個人興趣選擇發展方向。
1.4.3 周邊團隊從小到大
先看一張經典的圖。產品經理應該是一個交叉的核心,是在設計、技術和商業中間的那個什么都懂一些的人,如圖1-9所示。

圖1-9 產品經理在團隊里的位置
從一個人發展為一個整編團隊,創始人一定要承擔起產品經理的角色,因為最開始要想清楚的是:要做什么來解決什么人的什么需求。
產品經理把要做的產品想得差不多的時候,團隊就會開始擴張。團隊成員一般會分為以下三個角色。
? 產品:讓產品有用。
? 技術:讓產品可用。
? 設計:讓產品好用。
注意,這里說的是角色,不是自然人。所以,個人認為最佳的初創團隊,其實是一個“會寫代碼,有點商業感覺,又有點審美”的技術人員,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
這個時候,商業的事情通常由產品經理兼著思考,產品做出來之后,會引入第四個角色:運營。廣義的大運營,是讓產品“有人用”。
產品、技術、設計和運營四個角色可以構成相對完整的團隊,隨著產品的迭代優化,團隊會越來越大,每個角色又開始逐漸細分。
技術團隊細分出開發、測試,運維等崗位。而開發又可以分為客戶端和服務端開發,客戶端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i OS、Android、Web等。
設計團隊開始細分出視覺設計、交互設計、工業設計(實體產品)、服務設計等。
廣義運營團隊開始細分出銷售(賣產品)、市場(空中轟炸)、客服(服務客戶)、狹義的運營(用戶、活動、內容)等。
公司越來越正規,開始出現HR、行政、法務、財務等精細化分工。
對了,還有一個很關鍵的角色沒說——外部用戶。有一句很值得仔細體會的話:“用戶是產品的一部分”。比如,對于游戲來說,“如果你在免費玩一個游戲,那么你其實是這個游戲提供給付費玩家的一個功能”。
所以,產品經理除了在公司內是各個角色的粘合劑,還是公司內外的接口,要負責把用戶的聲音帶給團隊,甚至把用戶發展成廣義團隊的一部分。
舉個高德地圖的例子:如何知道某條道路的擁堵情況?
傳統的做法是在路口安置攝像頭。相信大家都見過晚間新聞報道交通情況,一個大大的監控畫面,細分為幾十個路口的畫面,由此來判斷是否擁堵,這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做法。而高德,可以利用海量用戶在每條路上使用高德的數據,包括密度大小、移動快慢等來獲得擁堵情況,這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互聯網做法。
可以推測一下,如果產品要獲得“指數級增長”,而不是“線性增長”,“自下而上”的做法明顯更有可能。
而隨著團隊越來越大,最早的幾個人的身份也開始發生變化。如果他們跟得上團隊發展,技術成為了CTO,運營成為了COO,設計可能會留在產品團隊里,在特別重視設計的公司,還會有CDO,而產品經理會發展成為CEO。
所以,有一句特別雞湯的話:“產品經理是CEO的學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