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春秋 戰國的間諜活動(2)
- 爾虞我詐:中國古代四千年諜海風云(上)
- 趙英
- 4650字
- 2017-11-27 11:33:14
第四節 軍營帳篷上的烏鴉
公元前666年,楚國的令尹子元率兵車六百輛,討伐鄭國。楚軍的戰車自純門入城,只見城門懸著沒放下,城內空無一人,子元心虛了,恐怕有伏兵,他說:“看來鄭國有才智之士在。”諸侯的救兵這時也快到了。于是楚軍乘著黑夜悄悄地溜了。
鄭人本來懼怕楚軍,擺了一個空城計嚇唬楚軍,實際是想腳板抹油,溜之乎也。正當他們準備逃到桐邱這個地方去避難時,派出去偵察的間諜帶回了好消息:“楚軍營寨的帳篷上落了不少烏鴉”,也就是說楚軍已經撤走了。鄭國君臣這才喘過一口氣,停止了逃難準備。
從上節羅國人的諜報活動故事,到這個故事,可以看到在戰爭中,對敵人軍隊、戰場活動的戰術偵察已經形成了一個自始至終的監視過程,成了軍事活動的必要手段。
這類戰術情報活動除了依靠間諜外,還依靠將領在戰場上的直接觀察。在著名的齊魯長勺之戰中(公元前684年齊魯戰于長勺即今山東萊蕪東北),齊軍大敗,狼狽而逃。魯軍追擊前,魯國的主要謀士曹劌登車眺望逃走齊軍的旗幟,下車察看了逃走齊軍的戰車留下的印跡。只見旗幟倒拖,戰車轍跡混亂,曹劌判斷這不是齊軍有意敗退,這才讓魯莊公下令追擊,于是大敗齊軍。
春秋之際,在頻繁的戰爭中,搞戰場上的情報已成了一門較為熟練的活動,同時也出現了專門搞這類活動的人,稱為“諜”。正如我們在序幕中提到的那樣,古代間諜史上最初出現的是一些政治家一類的大人物,嚴格地說是一些“業余”間諜。他們從事的是較為高級的戰略情報活動。而“諜”則是專門從事刺探敵情,特別是軍情的人。這些人多數已不是士大夫之流?!蹲髠鳌愤€記載魯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晉國討伐秦國,抓獲了秦國的“諜”,在絳(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的街市上將其處決??梢娺@類“諜”一旦被抓,處置是嚴厲的?!蹲髠鳌分袑@類人稱為“諜”,也反映了這類人從事情報工作的特殊領域。至于我們已提到的一些大人物的活動,則尚未與此并稱,可見人們當時對這類活動的范圍之認識尚未發展到《孫子兵法·用間篇》的水平,對“間”與“諜”的認識與概念也是分開的。
第五節 秘密是怎樣泄露的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與管仲密謀征伐莒國。事情尚未開始準備,征伐莒國的事已在全國傳開了。齊桓公聽了這消息很納悶兒,兩個人知道的事情,怎么會傳得全國都沸沸揚揚呢?當然,他得去問問管仲。自他當了國君以來,對管仲言聽計從,這才使齊國強大起來,他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聽齊桓公講完后,鄭重地對齊桓公說:“國內有了不起的人呀!”齊桓公想了想,猛然想起白天在宮中干活的人中,曾有個人注意地看他們,可能此人是風塵奇人。他在宮廷中或許可以通過蛛絲馬跡得到要征伐莒國的消息。于是他令那天干活的人重新到宮中干活,并不許找人替代。過了一會東郭垂到了,管仲看了看這人說:“必是此人!”命禮賓官引到宮中。管仲說:“是你把伐莒的事傳出去的嗎?”東郭垂說:“是?!惫苤僬f:“我沒有說伐莒,你為什么說要征伐莒國了?”東郭垂不慌不忙地說:“君子善于謀劃,小人善于察言觀色。我就是從你們的神態上知道將要伐莒了。”他接著說:“我聽說君子有三色:喜樂者,面帶好像要敲鼓撞鐘慶祝一番的神色;神色黯然無語者,面帶辦喪事的神色;慷慨激昂者,面帶要出兵打仗的神色。從您的口型和手臂所指的方向來看,都是莒國無疑。我想小諸侯國沒有臣服齊國的也只有莒國了。所以我說要伐莒了?!?
齊桓公君臣聽了東郭垂的分析,不禁肅然起敬。齊桓公立即給了東郭垂高官厚祿,讓他為自己效力。
齊桓公還曾和管仲議論征伐衛國的事。他剛退朝回到內殿,衛姬就跪在堂下,問他衛國君主有什么罪過。齊桓公對這個衛國來的妃子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說:“我與衛國沒有什么不高興的事?!毙l姬說:“我看您回來時,趾高氣揚,要伐討別國的意思就可以看出來了。見到我,您的臉就變了色,肯定是要征伐衛國。”衛姬一番話,使齊桓公伐衛的打算煙消云散。第二天上朝,他見了管仲,管仲說:“您舍得伐衛嗎?”齊桓公又奇怪了:“你怎么看出的?”管仲說:“您今天言語吞吐,見我面帶慚色,所以知道您改變主意了?!饼R桓公很高興:“好!有您治外,夫人治內,我辦事就可以不為諸侯所笑話了。”
這個故事說明春秋之際,君主對國家大事的議定已經開始意識到要保守秘密,防止敵人的間諜竊取情報。但當時并未形成有效的防間保密制度,以致只要接近君主而又善于觀察的人,就可以得到有價值的情報。從另一方面講,東郭垂和衛姬,雖然不是間諜,但他們觀察分析問題時,細致入微的方法,卻對如何搜集情報提供了可以借鑒之法。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在決策的關鍵人物身邊工作的人,不管他是干什么的,都有可能了解核心機密,要防止情報從內部泄露。
當然,像東郭垂這類有才智、善觀察的人,一旦打入敵人機要部門,不論其地位如何,總能獲得大量重要情報。間諜本身的知識、文化背景是至關重要的。領導者身邊人的任用和考核,是防間保密的重要環節。領導人和領導機構建立完善、嚴格的防間保密制度,是防止重大泄密事件的關鍵。
第六節 垂棘之璧
公元前658年,晉國想討伐虢國,但虞國(今山西平陸)擋在進軍虢國的道上。晉國大夫荀息請晉獻公以“屈產之馬,垂棘之璧”贈虞君,向其借道。晉獻公有些肉痛地說:“這都是我的寶貝呀!”荀息說:“如果能從虞國借得道,這些寶貝就像放在外府?!睍x獻公聽出了他的弦外之音,咬了咬牙在寶貝與江山兩者中做出了選擇。但他還有些不放心:“虞國有宮之奇之類賢人在。”荀息對虞國君臣早已了如指掌。他說:“宮之奇為人懦弱而不敢強諫。再說即使他進諫,虞君也不會聽!”荀息于是攜寶馬、玉璧前往虞國。宮之奇果然進諫,虞君也果然沒聽他的。晉軍與虞軍會合伐虢,晉取虢下陽。虢遷都于上陽。
公元前655年,晉國又向虞國借道伐虢。宮之奇再度進諫:“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一滅,虞必從之。不可讓晉人進來。借道一次已可以了,豈可再借。諺語說‘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大概就是講的今天虢虞兩國的形勢吧?!睂m之奇再三苦諫,虞君不聽,答應了晉使的請求。宮之奇長嘆道:“等不到年終祭祀虞國就要亡了?!彼暑I全族的人離虞避難。
十二月,晉軍滅虢歸來,在虞休息,突然發動襲擊,滅掉了虞。虞君也被活捉。荀息執璧牽馬還給晉獻公,他很得意地說:“玉璧尚無變化,不過馬齒見長而已?!?
以行賄來離間敵人君臣,迷惑敵人,擾亂敵人意圖,在中國古代間諜史上是經常發生的。這一次起作用的不僅是“垂棘之璧”,對敵人君主弱點的了解,對敵人君臣關系的了解同樣在這次謀略作戰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間諜戰中,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好的設想之外,更重要的是依據一般的背景情報,即平時搜集的情報,來綜合決定間諜戰的方式。
國家領導者、高官及其他重要人物個人的喜好、弱點,既是間諜搜集情報的重點之一,也是實施間諜戰略的前提條件之一。
第七節 偽造的盟書
公元前635年秋,秦、晉兩國討伐鄀國。鄀國是楚國的附庸,位于秦、晉之間。為了對付秦、晉兩國的進攻,楚國派兩將領率申、息兩地的軍隊駐于商密。
秦軍經過析隈這個地方時,抓到了一些鄀國的小吏。秦人把他們充作楚軍俘虜。包圍商密后,秦軍偽裝成已與申、息兩地的部隊將領子儀、子邊結盟的樣子,并偽造了盟書。申、息本是兩個小國,為楚國所滅。但其人民對亡國之痛還記憶猶新。秦軍把這消息散布出去后,商密的駐軍人心浮動,紛紛傳說“秦軍已取析隈,守城的軍隊要造反了”。于是楚軍不戰而降。秦軍擒申公子儀、息公子邊,凱旋。楚國今尹子玉,聽到這一消息率軍追擊。秦軍已遠去了。子玉氣得干瞪眼。
春秋之際,列國攻戰,同盟關系錯綜復雜,一國內部也是關系復雜。秦軍的離間計恰恰針對楚軍內部關系中最薄弱一環而施,因而取得了漂亮的戰果。
第八節 信不可失
晉國的公子重耳為逃避晉獻公寵妃驪姬的追殺,出奔國外。輾轉了好幾個國家,流落十九年,才在秦穆公支持下重回晉國,登上國君寶座。這時他已是一個飽經風霜,六十二歲的老人了。流落他鄉時,他親身體會到了人世間的人情冷暖,并且由隨他出奔的大臣組成了一個智囊團輔佐他。因此他登上國君寶座時,已是一個成熟的、老謀深算的君主了。
公元前635年冬,晉文公出師征討原國。命令士兵只帶三日之糧,意思是只要三天就可以結束戰爭了。攻打了三天原城,原城不降。晉文公一看三日之期已到,毅然下令撤軍。
這時晉文公派到原城去的間諜回來報告說:“原馬上就要投降了?!睍x文公手下的軍吏都說:“請先留下,等待原投降。”晉文公說:“信不可失?!比悦鼤x軍撤退。晉軍退到孟門這個地方時,傳來了原國請降的消息。
晉文公達到了征服原的目的,又在軍隊、官吏面前樹立了講信義的威信,讓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個講信義的國君。晉文公后來使晉國十分強盛,成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我們在這個諜報事件中,看到了一個對情報判斷、運用的問題。晉文公在取原與取“信”兩者之間作了一個權衡,認為取信于軍,取信于天下,關系到長遠的稱霸目標,毅然撤軍,不爭小利,使戰術上的一時之利服從于戰略利益。另外,老謀深算的晉文公,很可能從情報中也得出了“原人已嚇破了膽,不撤兵固然要投降,撤兵也會投降”的結論,于是來個表面文章,名與利雙收,不愧為春秋的霸主!
第九節 如簧之舌
春秋戰國之際,有不少人憑著如簧之舌,堂而皇之地對敵人進行間諜活動,并且取得了成功。
公元前634年,齊孝公率軍侵犯魯國北部邊境。魯僖公讓展喜去犒勞齊軍,實際是去觀察齊軍動靜,同時開展惑敵行動。齊軍未入魯境,展喜就已經到齊軍中了。他對齊孝公說:“國君聽說您親臨敝國,所以特派我來犒勞您?!饼R孝公說:“魯國人驚慌嗎?”展喜說:“小人已經害怕了,君子則不怕?!饼R孝公又問:“屋子里光光的,田野里沒有青草,有什么依靠而不懼呢?”展喜回答:“仗著先王之命。從前周公、太公是周王室的股肱,在成王左右輔佐他。成王為了他們的功績,賜給他們盟書‘子孫世世代代不要相互侵犯’存在盟府,由太史收藏。齊桓公以此召集諸侯,給他們調解不和,彌補他們間的缺憾,援救他們遇到的災難,這些都是為了顯揚太公過去的職責。君侯即位后,諸侯都盼望您能繼承恒公的事業。我國正因為明白這一點,所以才不敢加強守衛,聚集人馬?!闭瓜苍谡f了一大通之后問:“我們想齊國國君豈能即位九年,就丟掉先王遺命,廢除先王職責!這樣如何對得起先王。您一定不會如此作為的。因此魯國也不感到惶恐。”
齊侯在這一大篇說辭面前,反復掂量,最后決定撤兵。展喜的如簧之舌,使壓境之軍不戰而退,保全了自己的國家。
外交斗爭從來就伴之以諜報斗爭,這一點自古至今皆然。展喜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在齊軍未入境時,迎接齊軍,下說辭。這樣就使自己用來迷惑敵人的論點有了根據,也給齊侯撤兵留了余地。
展喜的行動可以說是一次外交與諜報融合于一體的行動。一方面,展喜通過對齊軍的觀察,為以后萬一議和不成,兵戎相見搜集了情報。另一方面,展喜從容不迫的出現,并說魯國當權者并不畏懼,從容不迫的情形也給了齊侯深刻印象。使齊侯產生了一種“不知深淺不敢下水”的心態。展喜既是在嚇唬敵人,也是在對敵人進行心理上的進攻。
最后,展喜之所以取得成功,還由于他從政治上為齊侯分析了進攻魯國,在諸侯國中的利害得失,同時衛國為救援魯國出兵伐齊,在這種情況下,齊侯權衡利害,才決定撤軍。并非那些仁義道德之類的大道理發揮了作用。
春秋戰國之際,這類事情不勝枚舉。下面接著的一個故事也是如此。這些故事一方面說明了春秋戰國之際,由于國與國之間關系復雜,孫子講的“伐交”成了諜報戰的主要戰場之一;另一方面說明當時的人才可以在這個戰場上有較大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優秀人才在這方面不斷涌現,且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