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春秋 戰國的間諜活動(1)
- 爾虞我詐:中國古代四千年諜海風云(上)
- 趙英
- 4875字
- 2017-11-27 11:33:14
公元前770年,為躲避犬戎侵擾,周平王在諸侯軍隊護送下,自鎬京遷都洛邑,是為東周。周平王東遷標志著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前476年)的開始。春秋時代,西周分封和宗法制度開始瓦解,周王室日漸衰落。春秋是中國古代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開端。公元前594年,有“初稅畝”的記載,表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有了相當的發展,地主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春秋時鐵器也出現了,農業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階級關系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政治、軍事力量不斷重新組合、分化。國與國之間,各國內部新興地主勢力與奴隸主舊貴族間都在進行著激烈的斗爭。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年),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在各國已基本掌握了政權。“三家分晉”之后,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爭雄。圍繞著爭奪霸權和統一中國,各國間展開了激烈斗爭。六國“合縱”以抗秦,秦高舉“連橫”之旗以瓦解六國。在錯綜復雜的軍事、外交斗爭中,游士縱橫,議論風生,操縱國政,翻云覆雨,上演了一幕幕間諜活動的大劇。
在越滅吳的大戰略中,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中國古代諜報史上出現較為完整的間諜戰略。越國謀臣文種提出了以間諜戰略為主,瓦解、滅亡吳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總戰略,使間諜戰上升為國家大戰略中的重要因素。其使用的諜報手段種類之多,也集春秋時諜報手段之大成。
進入戰國后,間諜戰的規模、水平進一步提高。隨著秦國力量逐漸占據優勢,六國先后為秦國所吞并。在秦國滅六國的過程中,間諜活動伴隨統一戰爭發揮了巨大作用。成功的間諜戰略,加速了中國的統一。
Chapter 1 春秋的間諜活動
第一節 老謀深算的鄭莊公
公元前771年,西周朝廷發生動亂。申侯(周幽王廢太子宜臼的外祖父)聯合西夷、繒人、犬戎進攻幽王。周幽王是一個荒淫昏君。他曾和寵姬褒姒在烽火臺上舉火報警,使得諸侯以為犬戎入侵,率軍趕來拱衛。他和褒姒卻以此取樂。這次他在驪山上燃起烽火,諸侯卻不來了。周幽王被聯軍殺死在驪山腳下,褒姒被虜。諸侯立廢太子宜臼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為避犬戎襲擾,在諸侯軍隊護送下,周平王自鎬京遷都洛邑,是為東周。平王東遷后,東周對諸侯的控制大不如前。我們要講的故事就發生在春秋初期的一個大國——鄭國。
鄭莊公的祖父是與周幽王一起被犬戎殺死的鄭桓公。鄭桓公在周幽王時,是朝廷的司徒,為人賢明,頗有政績。他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周幽王昏庸不堪,國家將亂,他問計于一位有見識的官員太史伯。太史伯勸他把宗族、財物遷到鄶和東虢這兩個小國去。太史伯認為這兩個小國地勢險要,前華、后河、左洛、右濟。更重要的是這兩國的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鄭桓公在百姓中有威望,可以大有作為。鄭桓公聽了他的忠告,遷妻兒、宗族、財物于鄶、虢,自己卻留在朝廷,在犬戎進犯時和周幽王一起嗚呼哀哉了。
鄭桓公死,鄭人共立其子掘突為鄭武公。鄭武公也被周王室封為司徒。公元前769年,鄭武公滅鄶,公元前767年鄭武公滅東虢。鄭桓公可以含笑九泉了。鄭桓公如果了解到他兒子在消滅東虢時施展的手段,更要心花怒放了。
鄭武公消滅鄶后,手下的大臣覺得該順理成章地消滅東虢了。有一次鄭武公召集群臣開會,有一個大臣關其思說:“該打東虢了。”誰知禍從天降。鄭武公把臉一板,對殿下武士招了下手:“把這人押下去,砍了。”群臣呆若木雞,摸不著頭腦。消息傳到東虢,全國上下均認為鄭武公是講信義、明恩怨的君主,大大放松了警惕。沒想到鄭武公就在他們大出了一口氣,想松松心時,發動了突襲,東虢被吞并了。鄭國一天天強大起來。
鄭武公娶了申侯之女做夫人,稱為武姜(丈夫為武公,母家姓姜)。武姜生莊公寤生及共叔段。莊公出生時難產,所以起名叫“寤生”。在禁忌頗多、迷信天意的古代,這樣一個孩子,人們認為不吉利,因此武姜厭惡他,喜歡共叔段,屢請鄭武公立共叔段為太子。鄭武公沒有答應她這一要求。寤生在正式繼承君位前的日子,是在母親白眼下度過的,但他終于保住了太子的寶座。可想而知,他是極有心計的,并在惡劣環境下磨煉出了深沉、堅韌的性格。他也一定從其父的活動中學到不少韜略。
鄭武公歸天之后,寤生執掌了鄭國大權。武姜只好退而求其次,為共叔段請求“制”(今河南鞏縣東,原東虢國領地)這個地方作為他的封邑。鄭莊公說:“制是個要害之處,東虢國君就死在那里。請您任意挑選其他的地方吧。”此時鄭莊公已伏下殺機。表面上看挺大度,實際上是在警告武姜,戰略要地是不能染指的!武姜又為共叔段請求“京(今河南滎陽縣東南)”作為封邑,這次得到了許可。
共叔段告別了母親,前往封邑。因其住在京,故稱為京城太叔。
過了些日子,鄭國大夫祭仲對鄭莊公說:“京的城墻已超過百雉[1],先王制度,大都邑城墻不得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今京城不按制度,恐怕要使您無法控制了。”鄭莊公不動聲色地說:“姜氏想要這樣干,我有什么辦法避開禍害呢?”祭仲已按捺不住了:“姜氏什么時候能滿足呢?不如早些想辦法對其加以處置,不使其發展。發展起來就難治了。野草蔓延尚不可除,何況您的弟弟呢!”鄭莊公這時說了一句后世常引用的話:“多行不義,必自斃。你先等待一下吧。”
過了一段時間,共叔段又命鄭國西部、北部邊境的地方官既臣屬于鄭莊公,又臣屬于他。這次是鄭大夫公子呂向鄭莊公進諫了:“國家受不了兩屬的情況,您如何處置這事呢?要想把鄭國送給太叔,我請去侍奉他。如果不想給,就請除掉他,勿使百姓有二心。”話說得夠刺激了,鄭莊公仍然無動于衷:“用不著,他將自己遇上災禍。”
共叔段進一步活動,使原來兩屬之地都成了自己的地方,甚至擴展到廩延這個地方。鄭大夫公子呂又說:“可以了。共叔段土地再擴展,就會使百姓都歸附他了。”看語氣,公子呂是知道鄭莊公打算的,但老練程度比鄭莊公差得遠。鄭莊公又說:“不義于君,不親于兄,即使土地多了,也要崩潰。”
共叔段修治城池,聚集百姓,制造鎧甲、兵器,動員好了部隊,準備襲擊鄭國了。他與武姜約定,由武姜開鄭國國都的城門,里應外合。鄭莊公甚至連襲擊的日期都知道了。這次他說:“可以了。”于是立即命大夫子封率兵車二百乘討伐京。京城的人并沒跟共叔段走,反而背叛了他。共叔段逃到鄢。鄭莊公窮追不舍,共叔段只好逃到共去躲避。鄭莊公把武姜放逐到城潁,并發誓“不到黃泉,不再相見”。對武姜多年強忍的滿腹怒火,終于發泄出來了。這件事發生于公元前722年五月。
鄭武公麻痹東虢,是用犧牲自己人來騙取敵人信任的辦法,在《孫子兵法·用間篇》中稱為“死間”。
鄭莊公對付共叔段的辦法,則以周密持續不斷的諜報工作,掌握對方一舉一動,在關鍵時刻后發制人,堅決予以重擊。鄭莊公要對付的敵手是自己的母親和弟弟,這就使他不得不審時度勢,通過表面上的讓步來從政治上爭取主動。鄭莊公克段的過程,表現為一個不斷依據情報和政治、軍事條件變化來做出決策的過程。
鄭國兩代國君的諜報活動表明,春秋初期,我國諜報活動已完成了由自發向自覺的轉變。諜報手段已被自覺地運用于軍事、政治斗爭。
第二節 季梁的卓見
公元前706年,已經漸漸強大起來的楚國開始向外擴張,“欲以觀中國之政”。楚武王派兵伐隨。
楚武王派大臣到隨國談判,實際上是要簽訂城下之盟。楚軍駐在瑕這個地方等待談判結果。隨國派了少師與楚國談判。斗伯比對楚武王說:“我們不能得志于漢水以東,是我們自己的做法所致。我三軍耀武揚威,披堅執銳,威脅這些小國,使其心中膽怯,聯手抗衡我們,所以難以離間他們。漢水以東隨國力量最強,如隨國進一步發展,必然離棄小國。小國與隨國分離,對楚國是好事。少師此人驕傲、虛浮,請以老弱士兵給他看,使他更認為隨國了不起。”楚國大夫熊率且比說:“隨國有季梁在,這樣干沒有什么用!”斗伯比回答得妙:“這是為了下一步,少師正受到隨君的寵信。”
楚王把老弱士兵給少師看,接待少師。少師回到隨國,果然建議隨侯去迎擊楚師。隨侯準備按少師的建議辦,被季梁阻止了。季梁說:“楚國得天時,正在強盛之際。楚軍顯出疲弱,是為了引誘我們。您何必如此著急呢!我聽說小國能敵大國,是因為小國得道義而大國無道義。所謂道義,就是忠于民而信于神。國君若想著利民,就是忠。祭神的官吏能夠真正向鬼神訴說君主的事,就是信。今天民眾饑寒而君主只想逞自己之欲,祭祀的官員向鬼神夸大君主的功德,我實在不知這樣做結果如何!”隨侯不服:“我祭祀時用豐盛的祭物,怎么能叫不信呢?”季梁說:“民眾,神之主。所以先王先安撫百姓,而后再祭祀于神,以豐盛的祭物告訴神,民眾過著好日子。……今民眾各懷他心,因而鬼神乏主。您一個人以豐盛的祭物給神,有什么福氣呢!您應當先治理好國家,團結好周圍的兄弟之國,才可能免于災禍。”
季梁這一大篇說辭,使隨侯心里害怕了,于是不出兵進攻楚軍,而致力于內政。楚國也不敢以兵戎相見了。
然而事情并沒有完。公元前704年,少師更加得到了隨侯的寵信。楚國斗伯比得到了這一情報,對楚王說:“可以伐隨了。”這年夏,楚王約諸侯會于沈鹿,黃國、隨國沒參加。楚王一邊派大臣責備黃國,一邊親率大軍伐隨。季梁請隨侯先派人去求和,如果楚王不許,再與楚軍開戰。這樣可以使隨軍情緒激憤,也麻痹了楚軍。這時少師前一次到楚軍中去留下的印象起了作用,他大言不慚地對隨侯說:“要速戰,不然又將讓楚軍逃了。”于是隨侯決定攻打楚軍。
到了前線,隨侯親自觀察楚軍,還不失為穩扎穩打的風度。這時季梁又勸他:“楚人左軍強,楚王也在左軍。不要和楚王硬打,而要攻其右軍,其右軍無良將,必敗。一側軍隊敗了,全軍也必然潰退。”看來真是棋逢對手。季梁與斗伯比一樣,對敵方的情況一清二楚。可惜的是這時少師又出來說話了:“不用這么費力地研究戰法了,楚軍不是我們的對手!”
隨侯終于聽了少師的主意,率軍與楚軍戰于速杞。隨軍大敗,隨侯的戰車都被楚軍繳獲了。隨侯逃跑,少師被俘。隨侯不得不與楚國簽訂了有利于楚國的盟約。楚國的勢力大大擴展了。
這次楚隨之戰前,在諜報戰中,楚國已經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勝利。斗伯比利用假情報來迷惑敵人的辦法,始終未能騙過季梁的眼睛。遺憾的是季梁的卓見,未被隨侯所采納。這是季梁之不幸,也正是斗伯比假情報惑敵所能成功之處。斗伯比高明之處就在于他不僅想出了以老弱士兵欺騙敵人的辦法,而且深知少師的弱點,更重要的是深知少師與隨侯的君臣關系。因此他相信這個計策早晚能發揮其作用。假情報要想迷惑敵人,就需要了解敵人內部的情況,有的放矢地散布、制造假情報,才能獲得成功。
第三節 有備無患
楚國在與隨國的戰爭中,因適當地利用假情報占了便宜。過了幾年,楚國卻在另一場戰爭中,因對方情報工作做得好而失利。這就是楚國進攻羅國之仗。
公元前700年十二月,楚軍伐絞。大軍駐扎于絞國都城的南門外,連續猛攻。莫敖屈瑕是這次出兵的主要將領。他認為絞是小國,沒有打仗經驗和謀略之士,可以派徒手的楚軍到山里打柴,引誘絞軍出戰。楚王聽從了他的意見。絞人果然愛占小便宜,乘楚軍不備,抓獲了三十余名打柴的楚軍。第二天,絞軍像起哄一樣,爭先恐后地驅趕著被俘楚軍士兵入山打柴。楚軍派兵守住了城的北門,伏兵從山中四起。絞軍倉皇應戰,一敗涂地。絞國不得不與楚國訂了城下之盟。
楚軍伐絞時,就已出現了羅國間諜的身影。伐絞時,一部分楚軍渡過了彭水,羅國想乘機進攻。于是派大夫伯嘉去偵察楚軍。伯嘉三次潛入楚軍,把楚軍的兵力查得清清楚楚。伯嘉獲得的情報雖然沒有當時直接用來進攻楚軍,卻為后來羅國防御楚國進攻打下了基礎。
公元前699年初,楚王派屈瑕伐羅。前面提到的斗伯比為他送行。送行回來后,閱歷豐富的斗伯比對駕車的人說:“莫敖(屈瑕的官職)必敗,他太趾高氣揚了。”屈瑕率軍出征后,果然不嚴加戒備。大軍進入羅國后,早就嚴陣以待的羅國聯合了盧戎,從兩面夾擊楚軍。屈瑕在荒谷里上吊自殺了。一個驕傲輕敵的將軍率領著大國軍隊,終于敗在準備充分且重視情報的小國之手。看來有備無患不是消極地等待敵人來進攻,而是要通過情報手段,不斷主動地去了解敵人情況、動向,積極地做好戰爭準備。
這段史實具體地描述了伯嘉進行偵察的情況,可以使我們了解到古代間諜進行這類“戰術”偵察時活動的情景;這類“戰術”偵察的圖景我們在下一個故事中還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