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戰爭:抵御癌癥的有效生活方式
- (法)大衛·賽爾旺-施萊伯
- 607字
- 2019-01-03 08:17:17
切斷癌癥的補給線
像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那樣去獲勝
人們經常用戰爭來比喻病人同癌癥之間的斗爭。在我看來,這場“二戰”中最大的歐洲戰役就是再恰當不過的比喻。
1942年8月,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斯大林河岸邊集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軍隊,包括100多萬訓練有素、所向披靡的士兵,一個大型裝甲師,1萬門大炮,1200架飛機,準備大肆破壞。他們的對手是筋疲力盡、裝備簡陋的蘇聯軍隊,部分士兵還未成年,甚至還有從來沒用過槍炮的女學生。但這些人是在保衛自己的國家、家園和親人。戰斗的慘烈令人無法想象,蘇聯軍隊以老百姓作后盾,撐過了整個秋天。盡管士兵英勇無畏,但終究還是寡不敵眾,納粹的勝利似乎只是時間問題。隨后,朱可夫元帥徹底轉換了戰略。他停止了沒有希望獲勝的前線進攻,轉而調動剩余部隊穿過納粹占領區,迂回到德軍防線后方,直達德軍補給部隊的駐地——羅馬尼亞和意大利,這里的德軍軍紀散漫、毫無戰斗力,抵擋不了多久的進攻。數日之后,朱可夫就改變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看似不可避免的失利結局。一旦補給線被切斷,鮑魯斯將軍的第六集團軍就無法繼續戰斗,最后只好繳械投降。
1943年2月,蘇軍一舉擊退了德軍的入侵。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標志著納粹癌細胞開始在歐洲全面撤退。{L-End}
士兵都知道前線補給部隊的重要戰略地位。但是長期以來,把這種認識與癌癥治療聯系起來的想法對于癌癥研究者來說卻是荒謬可笑的。也許,這個想法首先萌生于一名軍醫的腦海中,這不完全是個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