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戰爭:抵御癌癥的有效生活方式
- (法)大衛·賽爾旺-施萊伯
- 956字
- 2019-01-03 08:17:15
無法愈合之傷
醫學博士魯道夫·魏爾嘯(Rudolf Virchow)是一位偉大的德國內科醫生,他是現代病理學的創始人,這門科學研究的是疾病和影響組織的疾病過程之間的關系。1863年,他觀察了一些看起來像是患有癌癥的病人,發現他們癌變產生的位置正好是身上受傷的部位,或是反復受到鞋子或小物件摩擦的部位。在顯微鏡下,他在癌生長的部位發現了一些白細胞。于是他提出這樣一個假設:癌癥是因身體修復傷口的行為出錯而造成的。這一描述看起來太不嚴謹甚至太富有詩意了,并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大約130年后,哈佛醫學院的病理學教授哈羅德·德沃夏克(Harold Dvorak)博士再度提出了這一假設。在《腫瘤:無法治愈之傷》一書中,{L-End} 他提出了強有力的論據來支持菲爾紹的原始理論。在文章中,德沃夏克證明自然發生的炎癥機制與引發癌變的機制驚人地相似。
德沃夏克還注意到,超過1/6的癌癥與慢性炎癥狀態有直接的關聯(見表2)。對于宮頸癌來說,情況確實如此,這種癌癥通常緊隨慢性乳頭瘤病毒感染之后產生。對于結腸癌來說也是這樣,經常在患有慢性腸道炎的病人身上發現這種疾病。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這種細菌能導致胃潰瘍。肝癌則與乙型或丙型肝炎感染有關,間皮瘤與石棉引起的炎癥有關,肺癌與支氣管炎有關,香煙煙霧中的大量有毒添加物是引發支氣管炎的原因。
表2 一些與炎癥直接相關的癌癥及其炎癥誘因

摘自2001年《柳葉刀》雜志,作者:伯克威爾、曼托瓦尼{L-End}
哈羅德·德沃夏克的開拓性文章發表近20年后,美國國家癌癥研究院發表了一篇報告,這篇報告的重點是通常被腫瘤學家忽視的炎癥研究。{L-End} 報告詳細描述了癌細胞借助炎癥將身體的愈合機制引向歧途的過程。如同免疫細胞需要炎癥來做好修復損傷的準備一樣,癌細胞也需要制造炎癥來維持生長。為此,與白細胞一樣,癌細胞一開始也會產生大量的高炎性物質——細胞因子、前列腺素和白細胞三烯——這些物質在傷口的自然修復過程中都可見到。
這些物質充當了促進細胞繁殖的化學養料,不過在這里,繁殖的是癌細胞。正在長大的腫瘤利用這些物質幫助自身生長,并使其周圍的屏障更易于滲透。就這樣,在身體的隱秘之處,原本使免疫系統修復損傷、追蹤敵人的炎癥過程轉而幫助了癌細胞。癌細胞利用它們自己產生的炎癥進行擴散繁殖,滲入附近組織,然后溜進血液循環系統,移居別處,最后在遙遠的地方建立殖民地,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癌癥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