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戰(zhàn)爭:抵御癌癥的有效生活方式
- (法)大衛(wèi)·賽爾旺-施萊伯
- 838字
- 2019-01-03 08:17:15
癌癥:無法愈合之傷
炎癥的兩面性
一切生物都能夠在受傷后自然修復傷口。在動物和人類世界,這個修復過程的基本機制就是炎癥。公元1世紀,一位名叫迪奧斯科里德(Dioscoride)的希臘外科醫(yī)生簡單明了地描述了炎癥現(xiàn)象,這一描述至今仍在所有的醫(yī)學學校里傳授:炎癥是紅腫的、灼熱的、疼痛的。不過在這些簡單的表象之下,卻存在著復雜激烈的活動。
一旦身體所受的損傷——撞傷、劃傷、燒傷、中毒、感染等——影響到組織,血小板就會察覺。血小板會聚集在受損部位,釋放出一種叫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簡稱PDGF)的化學物質。PDGF向免疫系統(tǒng)的白細胞發(fā)出警報,繼而由白細胞產生出一系列別的傳遞物質,這些物質名稱怪異,功能繁雜。它們是細胞因子(cytokines)、趨化因子(chemokines)、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白細胞三烯(leukotrienes)和凝血烷(thromboxanes),由這些物質相互協(xié)調,修復受損部位。首先,它們會使受損部位周圍的血管膨脹,以便作為援軍應邀而來的其他白細胞流入。接著,它們會帶動扎堆的血小板周圍的血液凝結物縫合傷口。隨后,它們會讓附近的組織更易于滲透,這樣免疫細胞就能進入組織并追蹤任何地方的入侵者。最后,它們會刺激受損組織的細胞開始生長。這時,組織就能再生受損部位并在局部長出小血管,用以運送重建所需的氧氣和養(yǎng)料。
這些機制絕對是身體保持完整的根本。身體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損害和侵犯,在處理損傷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這樣的復原過程。當這些過程得到良好管理,并與細胞的其他功能相適應時,身體就能自我約束,形成美妙的和諧。這指的是一旦完成基本的組織更換,新組織的生長就會停止,被激活的免疫細胞就會回到警覺的待命狀態(tài)。這是防止免疫細胞繼續(xù)活動攻擊健康組織的必要步驟(見圖3)。

圖3 正常的炎癥過程。組織損傷會引來免疫細胞,免疫細胞會追蹤并殺死細菌,還會促進細胞和血管再生,以修復傷口。一旦修復工作完成,情況就會迅速恢復正常。
近年來,我們了解到癌癥能像特洛伊木馬一樣,利用這些修復過程侵入身體,使身體受損。這就是炎癥的兩面性:炎癥能幫助形成新組織,這是在愈合傷口,但它也能轉而促進癌癥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