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互聯網來到中國
互聯網進入中國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而后發展很快,普及范圍也很廣,聯網區域大,使用人數增長也很快,中國迅速成為網民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2.2.1 發展歷程:互聯網都做了些什么
對于互聯網,有人總覺得離自己很遙遠,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如很多以個人消費為主的網絡應用:門戶資訊、社交媒體、電子商務、網絡游戲、在線視頻等,這些都是我們每天能接觸到的互聯網運用。
我們來看一組數字:據統計,2014年我國網民數是6.32億人,截至2015年6月人數已經到達6.7億人,成為世界上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網民規模和普及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具體如圖2-8、圖2-9所示(數據來源:CNN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調查統計)。

圖2-8 中國網民規模增長示意圖

圖2-9 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增長示意圖
從人數上看,我國互聯網已經初步形成規模,如今,互聯網已經不僅僅停留在人數多少的淺層次上,而是開始向縱深發展,向綜合性、多元化方向發展。
比如對民生的改變,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系更為密切,銀行、醫院、教育、交通這些行業都要被互聯網化。
2013年9月18日,北京銀行宣布與其境外戰略合作伙伴荷蘭ING集團聯手推出中國第一家直銷銀行。ING目前是歐洲,也是全球最大的直銷銀行機構,與北京銀行建有戰略合作關系。為推出直銷銀行模式,北京銀行已精心籌備了多年。據董事長閆冰竹說,為推出直銷銀行,早在2005年就已開始籌備,與ING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目標就是有一天引入直銷銀行模式。
這在國內尚屬于創舉,是一種大膽探索和創新。自北京銀行引進這種機制以來,先后從經營區域、產品設計、系統建設、組織架構、直銷方式、客戶群體等多個維度進行了全方位推廣。在地域上,除北京以外,在西安、濟南等地也建立了多家直銷門店,擬上線推出簡單、便捷、優惠的專屬金融產品。
北京銀行直銷銀行通過變革服務方式,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及形式多樣的電子自助設備,有效地突破了傳統服務限制,將客戶引入、業務辦理等各銀行業務環節全部包括在內,形成一種可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新型服務模式。
北京銀行是國內金融機構借鑒國際服務模式,在深度研究國內金融市場基礎上敢于創新的代表,對整個金融市場大格局有著重大影響。有人預測,未來將只有一個產業,那就是互聯網產業,隨著創新的不斷涌現,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日益深入,與傳統產業結合得更加緊密。
互聯網未來將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也必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主要力量,然而,互聯網是個體系性極強的概念,在對其進行分析、研究、運用時不能單一地、決裂式地局限在某個時間段。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運用互聯網,還需要先了解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從1987年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至今已經有近30個年頭了。這封“跨越長城、通向世界”的郵件是中國人開始使用互聯網的標志,自從那一天——1987年9月14日起,互聯網進入中國,此后的30多年間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具體如表2-1所示。
表2-1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互聯網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2014年以來,中國互聯網掀起了新一輪的創新和變革浪潮。不過,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中國的互聯網雖然在進步,卻仍處于整個互聯網發展進程的初級階段。由于起步比較晚,基礎薄弱,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互聯網運用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例如,網速的可靠性、科技性還需更上一層樓。
2.2.2 上升為國策:最實用的政策
經過近30年的發展,互聯網在中國已經扎根落戶,并且逐漸具有了中國的特色。最主要的標志即是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3月5日第12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首次系統地提出了“互聯網+”計劃,并闡述其概念、內容、重要性與必要性。
“互聯網+”計劃充分顯示了互聯網在中國的創新發展,大大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傳統產業的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改造著各行各業?!盎ヂ摼W+”計劃的提出,正是基于這種現狀而進行的。這將是一次劃時代的革新,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人人都將受惠。其背景與思路有點類似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理念(圖2-10)。接下來,我們就對“互聯網+”的國策進行解讀,闡釋其對各行業有哪些影響。

圖2-10 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理念
(1)核心:融合與創新
“互聯網+”倡導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跨界與融合,因此,被很多人認為是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顛覆,其實,這不是顛覆而是換代升級,可使傳統行業更加具有生機與活力,如圖2-11所示。

圖2-11 “互聯網+”計劃的核心
例如,針對人們十分關注的“網店對實體店的沖擊,將會顛覆實體店”等言論,報告中提出,實體店銷售與網上銷售并不沖突,實體店不會受到網絡的沖擊,相反還會借助網絡重獲新生,傳統實體店可以和網上電商融合并相互取長補短。
例如:蘇寧電器就開始將傳統的電器賣場轉型為互聯互動的網上店鋪,讓消費者多渠道購買產品;本身是網店的1號店2015年在上海大型社區——中遠兩灣城開通了首個社區服務站點,成為上海第一個網絡電商開通的,為社區居民提供現場網購指導、商品配送等為民服務的網購線下服務站。這些例子都在說明零售業新的發展方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未來是融合、協同而不是沖突。
網店是“互聯網+”零售后產生的結果,它們之間有利益沖突,但更多的是利益的一致性,求同存異才是發展的正道。
(2)首提“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現了,最近兩年從余額寶、P2P、微信紅包的火熱,到網絡銀行的出現,儼然一副百花齊放的態勢。以P2P網貸為例,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國內P2P網絡借貸平臺半年成交金額近千億元,網絡平臺支付用戶達2.92億人。這說明互聯網和傳統金融的結合早已深入普通人的生活中。但第一次以完整的概念提出則是在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互聯網+傳統金融使得金融服務更加接地氣、更加惠及民生,低門檻、高利潤以及便捷性,讓每個普通老百姓都想嘗試一下錢生錢的滋味,從而掀起了一股全民理財熱潮,導致了社會資金的快速流動,整個金融市場有了新活力。這種狀況有助于中小型、微型企業、社會工薪階層、自由職業者等大眾人群的參與。
比如,小型、微型企業是中國最有活力的一個群體,占全國企業總數量的90%,創造著約80%的就業崗位和60%的GDP,以及約50%的稅收。但針對小微企業的融資、貸款卻遠遠不足,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小微型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貸款余額的比例為30.4%,維持在較低水平。
“互聯網+金融”新模式對這一缺陷將是個很好的彌補,貸款門檻降低,審批相對寬松,可讓小微型企業實現快速貸款,緩解小微型企業的資金壓力。
(3)尋求全面發展
“互聯網+”模式的全面應用,有利于形成諸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業態,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
“互聯網+”是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的升級版,不僅僅是工業化,而是將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來,并與工業、商業、金融業等服務業的全面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表示,“互聯網+金融就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城市就是智慧城市,互聯網+工業就是德國稱為的工業4.0”。
不難理解,所謂的“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加上一個傳統行業,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助力,相當于互聯網給傳統行業加了一雙翅膀,對社會和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皆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