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人人受惠:身邊的“互聯網+”
“互聯網+”是個新的概念,而且極具中國特色,它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馬化騰當時就提出: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么呢?是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的資源和環境,是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可見,“互聯網+”加的就是傳統行業。
2.3.1 新認識:不是替代,而是加上
“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的關系不是減去,不是替代,而是加上,每個行業都有屬于自己的產業基礎和專業性,且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因此在打造“互聯網+”生態之前的關系不能完全被顛覆,更不能被淘汰。
馬化騰經常用電能來比喻互聯網+,他認為,現在的互聯網是帶來第二次產業革命的電能,它不只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能力。與各個行業結合就能賦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因此,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不是誰淘汰了誰,而是誰和誰連接在了一起,誰和誰的優勢疊加在了一起。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相互之間在很多方面都是不能替代的。
如企業做O2O,不管是從線下往線上走,還是線上往線下走,最后的結果都是一樣,都是在走“互聯網+”的模式道路上。所以,不要一談到轉型就認為是推倒重來,特別是傳統企業,容易陷入兩種極端,一種是速勝論,認為只要做個網站做個APP,就是“互聯網+”,就是O2O;另一種則是速亡論,把互聯網神化,認為沒有互聯網什么都不是,沒有互聯網,最終只能滅亡,如圖2-12所示。

圖2-12 互聯網運用的兩種極端做法
互聯網轉型只是一次技術的疊加升級,并不會改變企業的經營本質。
以蘇寧為例,可以說它是傳統企業走“互聯網+”道路的先行者,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者。從最初的專業零售轉型為綜合零售,再到現在的互聯網零售,不管是轉型做電商,還是2015年8月期間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都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本質不變,就是零售,而且都非常成功。它的成功正是懂得了“互聯網+”下萬物互聯的真正涵義,零售的本質沒有變。
與互聯網連接,不過是讓自己適應時代,換一種方式做銷售而已。它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但并不會代替經營本身,所以,蘇寧做了電商、做了APP,但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優勢。
2.3.2 新機會:“互聯網+”有哪些新玩法
“互聯網+”的提出,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要求,積極推動了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傳統業結合的步伐,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商務在工業、金融業等的進一步發展,滿足了大眾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以“互聯網+金融”為例,金融和互聯網的結合產生了很多理財產品,如余額寶、理財通,以及各大銀行推出的“寶寶”類產品等;再比如“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和醫療機構結合起來以后,人們可以實現在線求醫問藥,在線預約看病等;還有互聯網與零售業的結合,使人們買東西更加便利。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先后催生了一大批新鮮事物:“互聯網+電視娛樂”誕生了視頻網站,“互聯網+食品”誕生了外賣網站和團購網站,“互聯網+婚戀交友”誕生了相親網站和交友網站。這些都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結合后的產物,如圖2-13所示。

圖2-13 互聯網+傳統行業的產物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不過這只是大多數人對這個概念字面上的理解。事實上,其概念已遠遠大于這個范圍,這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已得到了充分顯現。互聯網因其具有極強的包容性、適應性和創新性,與經濟急待轉型的需求不謀而合,因而誕生了豐富多彩的組合模式。
“互聯網+”是時代的產物和科技不斷發展的結果,它與各個傳統行業結合,不僅實現了行業的變革,也最終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不斷創新,深度融合,從而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形成更為廣泛的形態。
2.3.3 新表現:“互聯網+”的6個特征
“互聯網+”在其發展過程中通常會表現出6個特征,分別為融合、創新、互動、體驗、開放和個性。只有了解了這幾個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如圖2-14所示。

圖2-14 “互聯網+”的六特征
接下來,對其進行詳細的闡述:
(1)融合
“互聯網+”中的“+”代表了跨界與融合,它表明了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一個傳統行業加一個別的行業,可以發揮兩個行業優勢。但這里的融合不只是單純地相加,而是相互滲透,協同、共同發展。因為跨界與融合的核心是創造,只有創造性地運用,才能產生新的產業。
(2)創新
任何新事物都是創新的結果,“互聯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創新。它代表著新時代的技術革命,本身就是創新意識的體現。中國最早制定的粗放型經濟早已不適合時代的發展需要,轉型到創新型經濟上來是必然結果,用互聯網思維來尋求改變,進行產業革命,更能夠發揮創新的力量。
(3)互動
信息的雙向互通,是“互聯網+”實現人人互聯的前提條件,也是其他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網上信息不再是流水般的單向流動,而是不同觀點和意見的交流、交鋒和交融,既改變了傳統單一的靜態交流模式,也改變了輿論參與的方式和頻率,輿論生成的路徑和規律、網上評論、新聞跟帖成為輿論新形態。
同時,信息的跨時空實時互動,改變了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關系,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下的互動,將網絡世界與現實社會充分“鏈接”,網上網下即時同步,網上網下交融互通。線上的發布與線下的反饋、線上的質疑與線下回應成為移動互聯時代的新常態。
(4)體驗
“互聯網+”更加強調用戶的體驗,將用戶至上奉為一切服務的出發點。人性在任何時代都應該得到尊重,這在“互聯網+”中得到了更加淋漓盡致的體現。改進意見、體驗營銷、自主創新等,都表現出對人性的尊重和關懷。除了人性,人力資源的力量在“互聯網+”時代中也大放光彩,創業者能較輕松地獲得銀行或是金融機構的融資,越來越多的“高手”出現在民間,創業者利用“互聯網+”模式和大數據時代的便利,充分激發個體的創造力,推動著整個社會向前發展。
人性的光輝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的最根本動力,“互聯網+”的強大最根本地也來源于對人性的尊重和敬畏。
(5)開放
互聯網的開放,不僅是一種空間形態,更是一種觀念和態度。開放+分布,一站之內模式徹底終結。共享+免費成為這個時代的信息“福利”。
開放精神也成為“互聯網思維”的內核,與時代精神高度契合,相互促進與推動。如網站的變化,從2010年開始,站長們便陸續實施開放的布局,以及服務的提供模式、服務的分發模式等,已經從原來的封閉做站、站與站之間單純的互換鏈接,轉變為走向豐富的分發模式。調查數據顯示,近80%的站長會把網站和開放平臺進行整合,與互聯網掛鉤,以獲得更多的用戶。
因為開放所以零門檻,只要有網絡,誰都可以使用和進入互聯網;因為開放所以分享,“上傳”和“下載”是互聯的基本形式,這意味著不僅能貢獻自己的想法和主意,也能借鑒別人的創意和思路。
(6)個性
個性化是“互聯網+”的活力所在,也是中國網民鮮明的標簽。一是互聯網可實現更低限度的約束,更自主的表達,成為人們自我展示的最佳平臺。網民大部分集中在80、90后等群體。也因其群體本身“個性鮮明”而極富色彩。二是社會背景,當下社會思潮交融交鋒激烈,交通的便利和通信的發達進一步加深了這樣的交流和碰撞,社會層面的個性化通過互聯網得以凸顯和放大。三是網上人人表達,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看法。
為了在蕓蕓網民中凸顯自我,在巨量信息中不被湮沒,網民更會為個性而“個性”地求關注、求點贊,展示“我”的個性化和滿足個性化的“我”,使“互聯網+”更加紛繁復雜。
2.3.4 新前景:快跑,“互聯網+”
在心理學上有個領頭羊效應,說的是,一群羊中肯定會有只頭羊,它能帶領其他的羊去往正確的方向,找到最豐美的食物和水源。其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頭羊這樣的角色去引導。通過自己的行為帶領其他人統一行動,這就需要加大對“互聯網+”的投入,并以此為驅動力,大力推動產業創新、促進跨界融合、惠及社會民生,引領經濟和社會的創新發展。
國家將“互聯網+”上升為國策,足見政府對其的重視程度,目的是想讓“互聯網+”起到帶頭的作用,引領其他傳統行業走入新的時代。隨著互聯網技術運用的日益普遍,對大眾生產、生活作用的逐漸加深,“互聯網+”逐漸成為中國全面互聯網化的“領頭羊”,引領著整個社會前進和發展。
互聯網的引領作用體現在方方面面,首先是在第一、二產業。例如,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互聯網幫助制造業開啟了智能制造時代,不但提高制造業的產品質量、工藝水平,還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與發展,最終使制造業的層次和核心競爭力提高到新的高度。
其次,在城市建設,公共服務完善方面,互聯網也起到了引領作用。具體是指綜合利用互聯網的各種信息技術和產品,使城市中人、環境與發展全面協同起來,打造生活上更加便捷、環境更加美好、資源更加節約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智慧城市”是政府服務和城市管理的新形態,而“互聯網+”正是重新構建城市形態的最佳工具,互聯網技術,及其相關信息在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通過互聯網社會管理方式改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
最后,在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互聯網也在發揮著引領帶頭作用,通過互聯網與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的融合,可實現資源的統一協調與共享。
“互聯網+”承擔著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引擎作用。傳統行業通過與互聯網的融合,可以更多地接觸到先進科技,以及更有力的信息資源,這對要求變革的傳統行業來說是很重要的。提高經濟附加值,推動中國GDP不只要“做大”,還要將附加值“做強”,將質量“做優”。
“互聯網+”與某個傳統行業的融合,不僅僅在于推動了社會向開放型創新、大眾型創新、協同型創新為特點的新局面轉變,從而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還在于加入了無所不在的云計算、大數據等,造就了無所不能的創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