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從5000年前到21世紀
- (美)威廉·戈茲曼
- 1042字
- 2019-01-03 08:44:18
時間維度上的資源再配置
金融契約通常要在兩種人中尋找平衡:一類是希望將價值折現的人,另一類是希望將價值轉換到未來的人。那些冀圖將財富折現的人主要出于兩類考慮:消費和生產。消費的動因是人們需要現金來支付當前的費用、購買食物、支付醫療賬單,或者應付其他不可預見的開銷。
消費性貸款可被用來降低風險。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短期支出有可能突然增加。金融契約允許你通過借貸或擔保的方式應對臨時的負面沖擊。在諸如糧食歉收和突發疫病等極端情況下,緊急貸款是一種能夠讓饑者得食或患者得醫的好辦法——它消除了人們在順境和逆境中的差異。因此,金融契約可以成為人類生存的必要工具。同樣地,金融也會讓政府從中受益。政府通過借款抵御外來的軍事入侵和突發性災難,并在將來用稅收進行償付,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這叫作“跨期消費平滑”。
生產性貸款與消費性貸款有所不同。生產性貸款在經濟活動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因為它們建立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之上。生產性貸款不僅僅是簡單地在當下與未來之間起到跨期平滑經濟的作用,它們還使得未來具有不同的可能性。金融可以將資本聚集起來創辦一個能夠產生更高價值的企業。比如說,一個農民可以借錢購買種子,其最終收獲的價值將遠遠大于最初購買種子的成本。如果這個農民不能借款,這片土地就不能被用來進行更高效的生產。
基于同樣的原因,金融讓人類的創造力得到了更有效的發揮。如果沒有金融,那么只有那些已經積累了財富的人才能創業。金融則使得沒有原始財富積累的人也能夠成為企業家。金融讓資本得以投入潛在回報率極高的項目,而無須考慮經營者是否富有。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廣泛地釋放了財富的經濟優勢——它讓生產性資本變得便利和大眾化,消除了生產性項目融資的自然約束。這是聯結金融和經濟增長的最基本邏輯。
金融在消費和生產中的運用也引發了一些問題。有人批判消費性貸款助長了奢靡之風,同時讓那些絕望的借貸者倍受盤剝。生產性借貸可能導致資本偏離正軌——低息貸款有時候會投資于贏利性的項目,但也可能被投入到毫無潛力的垃圾項目中。
利用不同類型的金融契約,無論我們出于消費性原因還是生產性原因,都能夠將未來的財富折現到當前。最簡單的就是貸款,當然還有其他種類的金融契約,比如股權或者合伙人機制提供了一種針對企業所有權的獎勵措施,而不再是簡單的預期固定收益;保險和期權契約提供了一種基于某個特定事件或情形而產生的未來支付。縱觀歷史,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契約不斷擴展自身參與生產性企業的可能性。我們將在本書中對這些契約進行詳細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