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神童,他的能量超乎人想象(2)
- 劉伯溫:道破天機
- 劉素平
- 4855字
- 2017-09-19 11:36:21
對武陽村劉家,他是早有耳聞,并且在大都曾與劉爚有著惺惺相惜的緣分。因此,來處州上任前,他才專門爬山涉水地繞道來到武陽村拜訪。
進入劉家宅院,見到好友劉爚,鄭復初劈頭就問:“難道此地就是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嗎?”
“兄臺以為呢?歡迎兄臺到寒舍做客,受到驚嚇了吧?”劉爚微笑著施禮。
“好一處鄉村別院喲!”鄭復初由衷地贊嘆并描繪著,“難怪仁兄不以仕途為重,常思歸鄉之情吧?”
劉氏父子熱情設宴接待鄭復初。席間,談到田垟中的“七星落垟”,并提及朝廷的開科取士。即將赴任的鄭復初,指著少年劉伯溫,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蔭了后代子孫,這個孩兒可不是一般人,此子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們劉家的門楣啊!”
“兄臺既然這么高看犬子,那就請收他為徒,如何?”劉爚不失時機地請求。
鄭復初從見到劉伯溫那一刻起,就有此意,此刻便爽快地滿口答應了……
家史,家譜,根
鄭復初的到訪,使得劉伯溫求學深造之事擺上了議事日程。
這一天,待一切準備就緒,父親劉爚和兒子劉伯溫進行了一次只有父子兩人的談話。這次談話是在書房進行的。
“基兒,你已經長大了,有些事兒,需要讓你知道了。”雖然劉爚口中喊著兒子的乳名,臉色卻極為鄭重,劉伯溫還是第一次看到父親這樣子和他說話。
“父親——”看著父親手中拿著一本發黃的書,劉伯溫只輕聲回應了一下,沒有多言,靜待著父親的教導。
劉爚拿著的是家譜。于是,劉伯溫便尋到了自己的根——
十一世祖:劉懷忠,曾任內殿崇班、門祗侯、保安軍北番官巡檢等職;十世祖:劉紹能,曾任皇城使、簡州團練使、鄜延兵馬都監等職;九世祖:劉永年,雖然官階不詳,但也系一武將;八世祖:劉延慶,歷任相州觀察使、龍神衛都指揮使、鄜延路總管、泰寧軍節度觀察留后、保信軍節度使、馬軍副都指揮使等職;七世祖:劉光世,曾任太尉、御營副使、江東、淮西宣撫使、御前巡衛軍、左護軍都統制、護國、鎮安、保靜軍三鎮節度使、太保、三京招撫處置使等職,歷封為榮國公、楊國公、贈太師,謚武僖,追封安城郡王、鄜王。六世祖:劉堯仁,曾官至右文殿修撰、知池州;五世祖:劉集,為處士;曾祖:劉濠,曾任翰林掌書;祖父:劉庭槐,曾任大學上舍;父:劉爚,遂昌教諭。
綜觀祖上世系,劉伯溫注意到:七世祖以前,先祖們以習武見長,特別是在七世祖劉光世一代達到了封公賜王的頂峰。稱得上為將門世家,勇略兼具,軍功顯赫。而從六世祖開始修文,并有樂善好施的宗風。
“父親,我們家是哪年搬來武陽的呢?人們傳言中的那些故事,是不是真的?”面對家譜,劉伯溫向父親提出了他的疑問。
從父親口中,劉伯溫得知:先祖是豐沛人,后遷往鄜延。南宋初年,七世祖劉光世官至榮國公、封鄜王,舉家“南渡”到了臨安。到江南后,又屢屢遷寓,但大致不出浙江境內。六世祖劉堯仁時遷居麗水竹洲。而到了五世祖劉集時,又遷居至青田。后五世祖劉集又因夢卜居,遷到了南田山的武陽村,至此劉集一支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
后世人都知道劉氏算是這一帶的名門旺族,不僅在一源的鶴城青田、九源的南田、十源的武陽村都有房產,而且世代以儒學治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劉家從青田遷居到南田,直至高山之頂的武陽村的真正原因。
“那是為父10歲時,發生的一件事兒。”劉爚向兒子劉伯溫講述了一段家族秘史。
南宋祥興二年,即公元1279年,忽必烈攻克南宋首都臨安,南宋滅亡。
南宋滅亡后,原為宋代提刑的林融,因感憤于宋朝覆亡,蒙古貴族入主中原,秘密回至青田九都一帶起兵反元,以圖恢復,然而林融卻兵敗力屈而死。
此時,青田縣一帶的起義軍也相繼被元軍圍剿四散,潛伏下來。元朝統治者為了斬草除根,便派浙東道宣慰副使茍貼兒在青田縣調查反元義軍的情況。他們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個黑名冊,準備上報朝廷,予以鎮壓。這個黑名冊,關系到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如果報上去,后果將不堪設想。正巧,這位使者茍貼兒登記完畢借住在了青田的劉家。
此時劉家的當家人是劉濠,也就是劉伯溫的曾祖。劉濠曾在南宋任翰林掌書,是位很有頭腦、處事果斷、機敏過人的人。此時的劉爚只有10歲。
劉濠與劉爚祖孫兩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借款待之機將茍貼兒灌醉,并留下茍貼兒在家里過夜。
是夜,劉家宅院失火了。
火勢很猛,劉家大小幾十間房屋全被燒毀,片瓦不留,當然,也包括那本黑名冊。幸運的是全家老少幾十口人,以及借住的使者茍貼兒都安然無恙。
從大火中被救出的茍貼兒,雖然慶幸死里脫生,但自知飲酒誤事,需要想出一個萬全之計。無可奈何之下,使者依劉濠之計,重新編造了一份假名冊回去交差,對劉家又是感激不盡。這樣,那些參與了林融起事的人便幸免于難。
當然,這是劉濠暗中下的命令。為了保護名冊上的人,劉濠一把火將自家的房子燒了個精光,劉濠也真是拼了!
然而,這可是一宗會株連九族的重罪啊!
既然房子已經燒光了,劉濠便以此為借口,舉家搬遷。他們翻山越嶺尋找新的家園,機緣巧合地尋覓到了高山之顛的一片盆地——武陽。
劉伯溫領悟道:“我明白了。那么,父親,您以為孩兒接下來應該怎么做呢?”
“本來,無意讓兒出仕,然而,既然你是這塊料,也不能太委屈了你。為父已經在處州府城括城的‘郡庠’給你報了名,以后,光宗耀祖,就看你的了。”
最后,劉爚意味深長地拍拍兒子劉伯溫的肩,說:“為父相信你,你行的!”
天書,在摩天嶺下
十源、九源、八源、七源……
14歲的少年劉伯溫踏上了求學之旅,如上足了弦的發條一般,時而歡跳著,時而手足并用地沿著山道盤桓……
這是少年劉伯溫奉父之命,從位于十源的老家——武陽村,沿著北山摩天嶺根繞嶺而下,準備經南田,繞青田,奔赴百里外的處州郡括城,進入“郡庠”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去研讀《春秋經》。
“少爺——少爺——你慢……慢……慢點啊!”緊跟著的書僮阿六兒,一屁股坐在一塊大石上,“唉——笨死了!阿六兒,連爬山走路都趕不上少爺,還怎么完成老爺交付的照顧少爺的任務啊!”待緩過一口氣后,阿六兒捶打著自己的腿,不住地自責。
阿六兒是劉家收留的孤兒。劉伯溫和阿六兒兩個人在世外桃源般的武陽村一起長大,劉伯溫待阿六兒親如兄弟,當然,阿六兒對劉伯溫也是忠心耿耿。
“阿六兒,你不笨,相反,能翻越摩天嶺的人,就是靈巧如鳥兒呢!”劉伯溫勸解著阿六兒。
“少爺,你別寬慰我了。就我這形象還敢和鳥兒相比啊?”阿六兒知道少爺是心疼他。因為,一提到摩天嶺,阿六兒馬上就會想到那次歷險,這會兒,阿六兒情不自禁地又哆嗦了一下——
那是夏日的一天,十一二歲的劉伯溫在書房讀書讀得累了,就喊上阿六兒去“七星落垟”玩耍。
前夜剛下了一場暴雨,這會兒,蔚藍的天空中不見一絲云彩,空氣濕漉漉的,使人雖在炎熱的夏日,也感覺很舒服。
坐在一個七星墩上,劉伯溫微仰起頭,閉上眼睛,伸開雙臂,深深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阿六兒則蹲下來抓一把濕泥,捏起了泥娃娃。
“少爺,我們一起玩摔泥娃吧!”阿六兒低著頭說。
“少爺、少爺,你想啥呢?快來玩啊!今兒的泥巴手感可好了。”阿六兒繼續埋頭邊玩兒邊嘟囔著。
然而,半天也不見回應。
阿六兒奇怪了。少爺想啥這么入迷呢?阿六兒知道,少爺可是雨后玩泥巴的高手,他捏出的泥娃兒活靈活現的,令阿六兒佩服得五體投地。可今天,少爺這是怎么了呢?
阿六兒奇怪地抬起頭,正好與劉伯溫面對面。只見劉伯溫面南背北迎著太陽而立,那姿勢有些特別:仰著頭、閉著眼、伸著臂,且身體筆直,一動不動。
“少爺——”阿六兒輕聲喊著,腦中充滿了疑問。
“別說話。看北山頂上是不是有一朵奔馬云?”劉伯溫沒有睜眼,姿勢依舊地問了一句。
“天這么晴,哪里會有云……云……奔馬……云……”阿六兒本來覺得少爺是在說胡話,然而,當他漫不經心地向他正對著的北山方向瞄了一眼之后,眼神立刻就直了,話也說得結結巴巴的了。
剛剛還萬里無云的天空,這會兒,在北山頂上,真的有一朵馬狀的白云。只見那云,如一匹白馬四蹄騰空而起,作欲飛狀。并且,那馬頭高高仰起,仿佛能聽到它的長嘯。風吹云動,馬狀云在向太陽旁邊游移、奔跑……
“我的天,少爺,你不會是腦后長眼睛了吧?”阿六兒驚嘆。還沒等阿六兒緩過神來,劉伯溫又開口了:“在南山頂,馬上會有遮天蔽日的神龍現身。”
“不會吧?啊——”轉過身來的阿六兒正待反問,立刻被下面出現的狀況驚得張大嘴巴呆在原地。因為,阿六兒看見一條長長的黑龍,正旋轉著向他們襲來。眨眼間,黑龍便到達了眼前,在劉伯溫的立身之處旋轉著……劉伯溫被旋了進去。而相隔幾步外的阿六兒卻猶如被一股巨大的力量猛地推開,身體不受控制地像箭一樣向后飛去。
阿六兒暈了過去。
不知過了多久,阿六兒醒轉過來,卻不見了劉伯溫的身影。阿六兒急得大聲喊叫:“少爺,少爺,你在哪兒啊?”
發現站在七星墩上的少爺不見了,這可嚇壞了阿六兒,遍尋不見,急忙跑回府去報告。
此時,劉爚不在家,他兩天前就去了南田。夫人看到大白天忽然黑了天,也覺奇怪,正想出來查看究竟,和飛跑進來的阿六兒撞了個滿懷。
“阿六兒,你慌慌張張的往哪跑?少爺呢?”差點被阿六兒撞倒的夫人問。“少爺他……他被神龍帶走了!”阿六兒帶著哭音,嚇得撲通一下跪在夫人面前。
“到底怎么回事?”阿六兒說了半天也沒說清楚。夫人愛子心切,一邊兒命人繼續四處尋找,一邊兒令阿六兒趕緊去通知老爺。
阿六兒也不敢怠慢,飛快地向村外的山路跑去。
因為昨晚的暴雨,此時,山路已經被沖毀,有的危險地段只能容一只腳踏上去。事情緊急,也容不得阿六兒細想。他小心地將身體側著貼緊嶺壁,一步一步向前蹭。
一步,兩步,三步……眼看著危險地段就要過去了,阿六兒的心不禁一陣竊喜。可是,阿六兒高興得還是太早了。他剛要松一口氣,就一腳踩空,身體失去重心,如斷了線的風箏,隨著滾動的落石向萬丈深淵摔去。
“這下完了,小命休矣!”阿六兒心想。于是,他閉上了眼,聽天由命了。然后,阿六兒一天內第二次昏倒了。
又不知道過了多久,只聽少爺的聲音在耳邊響起:“阿六兒,阿六兒,醒一醒。”
“我這是在哪兒?還活著嗎?不是做夢吧?少爺你剛去哪兒了?”阿六兒一連串地問。
“這里應該是摩天嶺下,我們都還活著,且完好無損。”劉伯溫快活地回答,手里多了一個發黃的油紙包。
“包里是什么?”阿六兒好奇地問。
“書,天書。”劉伯溫寶貝似的將發黃的油紙包抱在了懷里。
劉伯溫和阿六兒神奇地消失,又奇跡般生還,其中發生了什么,劉伯溫不說,阿六兒是一頭霧水……父母親見兒子安然無恙,也沒再多問。
因此,這事兒就算暫時翻篇了。
只是,從此以后,劉伯溫常常能做出驚人之舉。
南田,九都九條嶺
下了摩天嶺,眼前呈現出了一片平疇。南田到了。
劉伯溫深吸一口山野間撲面而來的、帶著草木馨香的空氣,頓覺心曠神怡。清晨,和煦陽光下一片片的稻田綠得使人心醉,還有那輕盈的蜻蜓飛舞其間。
“阿六兒,你說南田離咱村遠不遠?”劉伯溫一邊與阿六兒繼續趕路,一邊兒問。
“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呢!”阿六兒回答。
“是啊!雖然只有一道嶺的路程,但即便是南田人,有幾人能進入咱們村喲!咱村,那可是只有鳥兒才能飛得進去的天頂哦!”
“你知道南田又被稱作什么嗎?”劉伯溫繼續向阿六兒介紹著。
“九都。”阿六兒經常來南田,南田為青田的九都,這個他聽說過。
“對,古諺云:九都九條嶺,嶺嶺通天頂。意思就是……”劉伯溫這會兒故意賣起了關子。
“天啊!不會是從南田去青田還要下九道嶺吧?”阿六兒沒去過青田,從劉伯溫的話中聽出了弦外之音,不禁驚呼。劉伯溫聳聳肩,伸出右手,向上豎起了大拇指,“恭喜你,答對了。”
劉伯溫說的沒錯。離武陽村5公里是南田。南田處于九源,也稱“九都”。
說到這里,得把話題扯得稍遠一些了。
世人常說:人杰地靈。意思是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過,其地也就成了名勝之區。
此言最早出自“初唐四杰”的王勃,因為他的《檄英王雞》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親,路經洪州,恰好是重陽節,洪州都督閻伯嶼大宴賓客,吟詩作樂,王勃起興作《滕王閣序》,有句曰:“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地靈就是指“福地”,是最好的靈地,靈氣最集中的地方,有利于修仙得道,有利于修身養性。“福地”一詞最早出現在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