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毛澤東品開國帝王(5)

“決策對頭”

項羽和劉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后,地主階級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個新的封建國家,重建封建剝削秩序;農民階級的迫切要求是要有這樣一種權力,來維持他們用流血犧牲爭取到的成果,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休養生息。兩大階級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現為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這就是當時人心的歸向,也是時代的需要。

在反秦斗爭行將結束時,劉邦已經表現出他不僅高于群雄,而且高于項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質。他的見識要比別人的遠些,他所具備的特點,使他自己最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最能為面臨的現實社會服務。

劉邦具備的善用人的特點,使他能對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為求得各方面的廣泛支持,做了許多籠絡人心的工作。入關以前,劉邦招降了秦南陽守,以為殷侯。此舉對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攬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降。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們看到了章邯被項羽所敗,秦的大勢已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看到劉邦能保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祿,因而愿意擁戴劉邦。正是因為劉邦能“與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裝力量的首領,感到追隨劉邦有“奔頭”。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率起義軍攻破秦都城咸陽。進入咸陽之后,劉邦采納了謀士張良和猛將樊噲的建議,把部隊從咸陽撤了出來,退到離咸陽不遠的灞上,并且關閉秦朝的庫府。同時宣布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還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原來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級官吏一律保留原職位不動,繼續維持社會的秩序。

劉邦的“約法三章”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兩方面重要的政治意義,一方面表示是保護地主階級政治經濟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階級的強烈擁護;另一方面也穩定了民心,使廣大勞動人民能夠安心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因此,這個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劉邦得到了關中地區各個階層的擁護與支持。史載,“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勞劉邦的軍隊,且“惟恐沛公不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劉邦在還定三秦后不久,把秦王朝在關中霸占的大量苑囿園池開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損害地主階級利益的原則下,調整了關中緊張的土地關系,這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有利于當時的軍事行動。劉邦轉戰山東,起初常常失利,“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又“轉漕關中,給食不乏”。蕭何之所以能夠源源不絕地以關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劉邦的軍事活動,是上述符合經濟發展的措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不論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還是最高統帥,他們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根據利益得失做出的反應。劉邦能夠滿足身邊人對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決策也能適當滿足天下人的利益訴求,所以得到擁護。可見,“與天下同利”作為決策的宗旨,保證了“決策對頭”,沒有犯像項羽那樣的重大的政治錯誤。當然,劉邦的“與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滿足的是自己的追隨者和擁護者的利益與要求。這一點在劉邦稱帝后表現得更為明顯。

“用人得當”

西漢帝國的創立者劉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的皇帝,正是這個“父棄兄嫌”的農村浪蕩子,在秦末群雄并起、鏟除暴秦、爭奪國柄的斗爭中,打敗兵多將廣、勇武過人、具有獨壓群雄之勢的項羽,奠定了兩漢四百多年的基業。劉邦究竟有什么樣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躍成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來,他的確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斬將攻城,可是他有一項常人所不及的本領,那就是善于用人。所以,毛澤東認為“用人得當”是劉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劉邦就個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別是在反秦戰爭中的作用而言,都遠遠不如項羽。但他極為重視人才,一旦發現有才能的人士,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酈食其、陸賈等,以及頗能指揮戰斗的曹參、樊噲、灌嬰等,無不采取各種策略招納或籠絡到自己的麾下,并大膽地提拔使用,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賢任能極大地彌補了劉邦個人的缺點和不足,甚至道德品行上的瑕疵。在轉變競爭劣勢的用人實踐中,劉邦突出的表現就是善御人杰,得人制勝。劉邦自己也總結說自己能戰勝項羽是他善御“人杰”。按韓信的表述,是“善將將”。劉邦列舉了使他獲得成功的三大人杰——張良、蕭何、韓信,而項羽只有一個人杰——范增。這就造成了雙方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一之勢。曾是項羽部下的韓信,“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后經蕭何推薦,得到劉邦的重用,韓信被破例任命為三軍統帥,屢建戰功。蕭何出身平平,“于秦時為刀筆吏,碌碌未有奇節”,受到劉邦的重用后卻成了能臣賢相。

劉邦本人無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賢臣勇將而取得成功,足見其用才有方。而項羽不但拒用韓信這樣的帥才,就連他身邊謀深智廣、對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關鍵時刻范增出走,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零之勢,項羽最后慘敗于垓下、自刎于烏江也就不足為奇了。

善御人杰,這比一般意義上的善于用人又推進了一大步。項羽仁而愛人,而對范增這個智慧高出自己的人杰卻容不下,所以仁而愛人可得八百死士,但卻難挽救他于戰略失敗之中;劉邦待人慢侮,“輕士善罵”,這不能不說是他的弱點,但他善御人杰,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他的弱點,并在較量中最終取勝。

劉邦的用人特點是善御人杰,劉邦的最大歷史貢獻也是善御人杰,其中既包括征戰時代的“三杰”,也包括他為身后舉薦的“四杰”。對后者,《史記·高祖本紀》做了引人入勝的記述。呂后問即將辭世的劉邦:“陛下百歲后,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慧,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余,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你)所知也。”西漢前期的歷史證明,劉邦舉薦的“四杰”的表現,同他的預言幾乎完全符合,令人嘆服。曹參、王陵、陳平的前后相繼出任國相,周勃在安定劉氏政權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皆如劉邦所見。

如果從起用“三杰”算起,到“四杰”最后一人辭世為止,劉邦識別人杰的時間跨度為半個世紀。在這種群雄蜂起、變幻萬千的時代,能達到這種程度,是十分罕見的。

劉邦提拔和使用人才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在反秦戰爭和楚漢之爭中,劉邦集團的基本力量是社會底層人員,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四人。樊噲“以屠狗為事”,可以說其從事的是一種低賤的行當,后來跟隨劉邦逃匿于芒碭山中;酈商實際上是無業游民,所以“陳勝起,商聚少年得數千人”;滕公夏侯嬰“為沛廄司御”,是趕馬車的,所以職責為“每送使客”;灌嬰是“睢陽販繒者也”,也就是販賣各種布帛的人。根據秦朝規定,除了夏侯嬰因為是在官府御馬得以“試補縣吏”,其余三人都屬于“家貧”“市井”的范疇,社會地位低下,不能為吏。劉邦由于自身家庭出身、社會地位并不高,所以跟當時的社會底層人士有一種天然的聯系,能認同他們。加之劉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時間麾下形成百川歸海的浩大陣勢。劉邦還十分注意從原秦朝官吏中網羅人才。對那些過去曾為秦朝效力,現在轉變立場,愿為反秦斗爭和自己爭奪天下服務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進自己的“人才庫”,為我所用。如曹參原來是秦朝的下層官吏,后來成為劉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擔任了丞相要職。再如陽武人張蒼,秦朝時官至御史大夫,歸漢后,劉邦封他為北平侯。張蒼精通律歷,劉邦命他制定國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國上計。又如叔孫通,先后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為官,劉邦把他吸收進自己的隊伍,命他制定朝廷禮儀,禮儀成,賜金五百斤作為獎賞,并拜為太常,掌管宗廟禮儀。劉邦還曾打算封原秦朝騎士李必、駱甲為騎將,二人怕漢軍不服,故而不受,后拜為左右校尉。這二人在灌嬰率領下,在滎陽以東大破楚軍騎兵,使“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稱:“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索隱》注曰:“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據初步統計,明確出身于社會底層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從和未擔任吏職以客相從的,約占25%;以基層吏相從的封侯者,約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舊貴族后裔和歸附的將與臣,約占20%。正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正是這些“布衣將相”,才使劉邦成就大業,開創大漢帝國。

“比較能夠采納各種不同的意見”

在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大談劉邦從諫如流的故事:“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里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采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其,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回答說,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遍。好,請。請了進去,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么輕視長者!這時候,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采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利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

對于謀臣的諫言,劉邦有比較強的辨識鑒別能力。還是這個酈食其,一次劉邦與他謀劃如何削弱項羽的勢力。酈食其獻的計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籠絡諸侯,分化項羽的勢力。劉邦認為很有道理,命令抓緊刻印,立即實施。酈食其還未開始操辦,適逢張良來訪,劉邦就把酈食其的計謀給張良講了一遍,想再征求一下張良的意見。誰知張良聽罷大驚,隨后對此策一一做了剖解,提出“八不可”。當時劉邦邊聽邊吃飯,等聽完,急得把嘴里的飯都吐出來了,命令趕緊銷毀已經鑄好的封印。

劉邦待人粗蠻無羈,但對于分析鞭辟入里的話哪怕是批評的話都能入耳入腦,并在行動上積極改正,從而保證了創建帝國的宏圖偉業在正確的軌道上順利實現。

讀《史記·高祖本紀》便可知,劉邦的口頭禪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就是“這可怎么辦”的意思。表面上看,一個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對著一幫能人問“這可怎么辦”“這可怎么辦”,顯得自己無能。其實,這正是劉邦的高明之處。對于一個卓越的政治領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標和方針,至于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多聽聽,多問問,天下智慧盡歸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斷力和理性的選擇力就足夠了,又何須以自以為比天下人都聰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后來,毛澤東在做了更深層次的探討后,認為劉邦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并且由此得出了“老粗出人物”的著名論斷。

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里,也多次強調漢高祖劉邦“起微細”,還對他早年在沛縣鄉里頗有些無賴氣的行徑做了刻畫。如“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對“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等。劉邦起義之前雖然是泗水亭長,但也“常告歸之田”,呂后及兩個孩子也“居田中蓐”。另一方面,他又“仁而愛人,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劉邦出身草莽,好吃懶做,但胸懷大志,在咸陽服役時,當他看到秦始皇巡行的浩大場面時不禁感慨:“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那顆不安分的心一覽無遺。這些,都是劉邦出身“細微”而又抱負高遠的“老粗”本色。

后世在對劉邦的種種惡評中,攻擊他起事前不務正業、潑皮無賴者居多。豈不知,正是這段放浪形骸、游戲人生的經歷,使他比一般人更能洞悉人性的本質,而唯有洞悉了人性,劉邦才可能在識人、用人、容人方面表現出罕見的能力和雅量。就連所謂“盜嫂昧金”的“反覆亂臣”陳平都能得到劉邦的重用,使之成為一名一心一意幫助劉邦奪取天下、安邦定國的著名謀臣。

毛澤東說劉邦能打敗“貴族出身”的項羽,是因為他“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這個評論,顯然與毛澤東一貫主張的卑賤者勝過高貴者的觀點相一致。

在古代社會,出身與文化程度時常是一致的,高貴者文化水平高,貧賤者文化水平低。由此,毛澤東在談到卑賤者勝過高貴者的時候,總是與他的另一個觀點聯系在一起的,即:文化水平低的人打敗文化水平高的人。毛澤東不完全否定知識分子的作用,但對干出大事的老粗們勝過知識分子的地方,卻尤為有興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信县| 南和县| 天水市| 密云县| 富宁县| 绵竹市| 页游| 壤塘县| 泰州市| 措勤县| 赤壁市| 大宁县| 绿春县| 新和县| 巴塘县| 保德县| 政和县| 乌什县| 芮城县| 福清市| 扶沟县| 阿鲁科尔沁旗| 清苑县| 滨海县| 梅州市| 靖边县| 中西区| 南召县| 南木林县| 星座| 霸州市| 囊谦县| 长子县| 化隆| 鸡东县| 鄂托克旗| 和平县| 金堂县| 东莞市| 双城市|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