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毒的邏輯:為何有說服力的話反而不可信
- (美)羅伯特 J.古拉
- 1341字
- 2019-01-05 06:50:58
聰明的讀者,能夠讀懂字里行間并未言明的意味,
從而形成某些概念。
——歌德(Goethe),《歌德自傳》(Autobiography)
當你做出暗示的時候,你所說的事情至少會在兩個不同層面上發揮作用。你的言語形成一個特定的說法,但此說法背后還有一個更加含蓄的說法。你的說法蘊含更多的言外之意。它另有所指,它反映了未明確表達的信念或態度。暗示可以將觀念裝進聽眾的頭腦;它引導聽眾自行推理;它無須言語相邀,便能引導聽眾接受一種信念或態度。
達到暗示效果的手段各式各樣。暗示可以是煞費苦心的極力彰顯,也可以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當有人做出暗示時,他可能正在一探虛實,企圖探明別人對他所想事物的接納程度,放出誘餌,觀察其他人如何反應,或者他想通過暗示來探究別人的真正想法。
艾倫和安妮正在交往。“去我家吧,我們在那兒更自在些。”艾倫說道。他正在猶豫要不要說出頭腦中的真正想法。如果安妮欣然同意,艾倫會覺得更有信心和希望。如果她面露不悅,艾倫就知道要謹慎行事。即使她不同意,至少艾倫也沒有折損顏面:安妮并沒有拒絕他的示好,只是說不想去他家而已。暗示可以讓艾倫一探虛實,而不用真正地做出表態。
一對夫婦路過珠寶商店。“好美的項鏈啊!”妻子驚嘆不已。她可能很想要項鏈,但不愿求丈夫購買。她的意見可以讓丈夫采取主動。如果他毫無反應,至少她沒有被拒絕所傷害。
有些人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接受坦率的回答而不覺尷尬。然而大多數人覺得用言語直接表達自己很困難,他們需要安全屏障。暗示可以提供此種保護。人們依賴于暗示,因為他們缺乏信心,因為一句直白的“不”大約預示著他們不想看到的終局,或者因為他們覺得語言不足以表達自身的感情。
有時候暗示也會適得其反,就像暗示所包含的線索一樣,它會遭受誤解。盡管如此,對某些人而言,它仍是有效的盾牌,是避免表態的一種手段。言語可能冷靜客觀,也可能詞不達意,而對某些人而言,婉轉要比直截了當更加容易,而且也許更加安全。
在此多說幾句。我們經常感受到良心和本能的沖突。在上述安妮和艾倫的例子中,有可能安妮的良心告誡她不應該和艾倫回家,但她的本能卻告訴她應該去。如果艾倫過于直截了當,她就會做出清醒的選擇,她的良心可能占據上風,而她也許會拒絕艾倫的請求。但是,假如艾倫沒有使用語言,而是采用循序漸進的策略,安妮可能會擱置良心的指令,而允許她的本能,比如真實的欲望,來取代她的良心。所以,暗示對艾倫有幫助,對安妮也有幫助。至于第二天早晨有多少不安甚或后悔,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重音強調。一個人可以僅僅通過重音強調特定的詞語,就能暗示許多內容。舉例而言,請注意以下聲明:“我從未企圖在我的所得稅上弄虛作假。”如果發言人強調我,那么他可能在暗示你或者其他人企圖弄虛作假。如果他著重強調企圖,那么他可能暗示的確有時候出于無心之過而弄虛作假。如果他著重強調弄虛作假,那么他可能暗示他沒有真正地弄虛作假,但他的確走過捷徑。如果他強調我的,那么他可能暗示當他為別人準備納稅申報表時確實企圖弄虛作假。如果他強調所得,那么他可能暗示他確實在其他課稅領域弄虛作假。而如果他重音強調所得稅,那么他可能暗示雖然他沒有在他的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上弄虛作假,但他在其他領域弄虛作假。
當然,如果聲明是以印刷方式出現的,那么讀者可能因為不同的重音強調而曲解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