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不要輸在情商上
- 崔小西
- 1859字
- 2019-01-05 07:21:55
◎ 從感情波動中回歸平靜的生活
臺灣地區著名女作家三毛小時候是一個勇敢而活潑的女孩兒。12歲那年,三毛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臺灣地區最好的女子中學——臺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在初一時,三毛的學習成績還行,到了初二,數學成績一直滑坡,幾次小考最高分才得50分,三毛很有些自卑心理。后來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三毛的人生軌跡。
有一次考試,由于題目難度很大,三毛得了零分,老師對她非常不滿,還在全班同學面前羞辱了三毛。只見這位數學老師拿起蘸著墨汁的毛筆,叫三毛立正,非常惡毒地說:“你愛吃鴨蛋,老師給你兩個大鴨蛋。”老師用毛筆在三毛眼眶四周涂了兩個大圓餅,因為墨汁太多,它們流下來,順著三毛緊緊抿住的嘴唇,滲到她的嘴巴里。老師又讓三毛轉過身去面對全班同學,全班同學哄笑不止。然而老師并沒有就此罷手,他又命令三毛到教室外面,在大樓的走廊里走一圈再回來,三毛不敢違背,只有一步一步艱難地將漫長的走廊走完。這件事情使三毛丟了丑,她從此不肯踏進校門一步,整天躲在家里自己的小屋內,不肯出來見人,因而患上了少年自閉癥。
少年自閉癥影響了三毛一生,在她成長的過程中,甚至在她長大成人之后,她的性格變得脆弱、偏激、執拗、情緒化。這樣的性格對于她后來的作家職業可能沒有太多的負面影響,但卻嚴重影響了她人生的幸福。1991年1月,三毛在臺北自殺身亡,這與她的性格弱點有關。正是因為三毛的性格,才導致了她那可悲的命運。
對于12歲時的丟丑事件念念不忘,使三毛形成了不好的性格,也是造成她一生悲劇的根源;如果她能忘懷,幸福快樂地過一生也未可知。
從三毛的經歷來看,對于一些不愉快的往事和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以及沒有意義的瑣事,我們就應及時地忘掉,別放在心上,以免傷害自己。同時,只有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
“你好嗎?”“我很好。你呢?”“我也很好。”當我們的情緒處于穩定狀態時,會這樣回答。反之,當情緒出現波動時,比如愜意到不愜意,從容到極為激動,那么我們的回答就可以是我很“快樂”或我很“害怕”。感情的穩定和波動可以告訴我們,即將發生危險還是平安無事。
如何才能知道能夠引起強烈感情波動的事物是什么?哈佛大學實驗證明,要找到答案,需要從分析自己的感覺開始。例如,想一想什么事情讓你感到煩躁或傷心?試著想想你最后一次產生這種感覺時的情況。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表現出以下幾種感情狀態:
擔憂、焦慮和恐懼,可以告訴我們不好的事情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這些代表危險的感情,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恐懼往往指將來的事情,即預見到糟糕的事情即將發生。恐懼的感情出現時,會伴有不安的感覺。長期的、一般的害怕就造成了焦慮。人出現焦慮時往往覺得會發生麻煩的事情,感覺起來就像是精神的慢慢衰竭。當沒有潛在的威脅而我們仍然感到焦慮,當焦慮變成了一種長期的狀態,我們就不僅僅是體驗這種感情了,而成為一種叫焦慮癥的疾病。
我們喜歡的東西被奪走了,我們會為這種失去感到悲傷。悲傷可以讓我們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們想要的東西不會再有了。我們感到悲傷時,最需要在關鍵的時刻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
羞恥意味著你沒有實現自己的個人理想或價值,因此,羞恥和愧疚的感覺有相似之處。但在這兩種感覺之間還存在著重要的不同點。當我們失敗時,會感到愧疚;但是,我們是把導致失敗的原因歸結在自己身上并感到羞恥時卻存有推卸責任的意識。羞恥和愧疚的另一個基本不同點在于注意的重點不同:在感到愧疚時,人們把感情的重點放在了動作上:“看我做了什么。”但是,在感到羞恥時,重點則被放在了個人的失敗上:“看,我做了什么。”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違反了社會準則或禁忌時,我們會感到窘迫。窘迫是一種復雜的感情,它包括羞恥和愧疚。同時,你的錯誤被大家發現時,窘迫中也會包含著一些驚訝。感覺到窘迫、羞恥或愧疚有什么作用呢?這樣的感情會讓我們感到很難受,周圍的其他人也會感到不舒服。但是,窘迫的感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防止暴力和爭執的發生。如果我們無意間說了什么話或做了什么事讓他人感到不愉快或傷害了他人,那么被傷害的對象也許會生我們的氣。
以上幾種感情表現能夠反映我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那么,這里的信息可以告訴我們引起感情的事件。了解感情產生的根本原因,我們就會對各種事件平靜地處理和看待。假設你不斷地失去工作,在每一份工作失去以后,你都首先會感到震驚,繼而是傷心,最后會感到氣憤。但是,無論是什么樣的感情波動,都會過去,隨著時間的發展會漸漸平息下去。等到感情恢復之后,我們又會回到平靜的生活當中。了解了感情變化及其規律,表明我們正在逐漸變得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