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傳統金融的思與變
1.1 改革臨界點
對于傳統金融機構而言,這是一個不算壞但也舉步維艱的時代。2013年,“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金融市場曾經的霸主們備受沖擊。這場看上去是突如其來的變局,其實早在很久之前便已成定局。金融的核心任務是服務實體經濟,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金融業也不得不進行結構性調整,其處在改革臨界點才是傳統金融變局的根本原因。
那么,所謂的“改革臨界點”到底是什么呢?簡單來講,就是直接融資渠道比例過低,不到三成,而這反映了長期以來中國的融資結構是不合理的。長期以來,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在金融市場中占據優勢地位,這種格局無法滿足中國經濟均衡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要,尤其是非發達地區和新興產業存在嚴重的資金短缺。雖然銀行一直在很努力地轉型,例如優化信貸投放的行業結構,從制造業向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向新興產業傾斜;優化信貸資金配置的空間結構,使信貸資金配置從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向區域均衡轉變;優化信貸支持的企業結構,使信貸資金過度投向大企業,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轉變;優化信貸業務結構,使信貸業務由傳統信貸向綠色信貸轉變。但就目前市場的現狀看,依舊沒有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中國實體經濟的成長受到嚴重阻礙。這就是所謂的“改革臨界點”。
政府早已意識到直接融資對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作用,而銀行的改革乏力也使政府不得不從多角度進行金融改革。推上政府議程的改革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
① 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除境內外IPO,打造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所等新興融資平臺。
② 增加創業資本供給,例如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并購基金,以此促進產業升級。
③ 拓寬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鼓勵直接融資金融產品的創新,例如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融資。
以上舉措看似大刀闊斧,實際上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金融資源的配置,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金融資源配置的痛點。
要想使融資結構合理化,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必須解決兩個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①利率管制;②信息不對稱。簡單來說,利率是資金的對價,是金融資源配置的“指示器”。金融資源配置如果想高效率,必然需要市場化,而金融市場化的核心就是利率市場化。長期以來,存款利率管制大大損害了存款人利益,民眾在負利率情況下連基本保值也難以實現。此外,銀行通過高利差安享壟斷利潤也不利于其競爭力的培養,因為利率管制阻礙了貸款定價能力和利率風險防控能力的提高;利率管制也會導致利率信號失真,難以有效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利率管制也是民間高利借貸在中國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在金融市場資金供求關系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市場利率必然大大高于管制利率。
但在中國的市場環境下,利率市場化卻恰恰無法依托市場的力量來解決,政府在與各方利益長期博弈后終于邁出了利率市場化的第一步。可以說,自2013年至今利率市場化的腳步便沒有停止。而政府的這個深得人心的舉措也成為了“互聯網金融”快速崛起的主要推動力。從世界發達國家的金融史可以看出,但凡利率自由化,必然帶來金融的重新定價,而通常經濟都會保持高速增長很長一段時間。1983年,日本利率自由化改革;1980年美國利率自由化改革。而這些舉措使日本和美國都進入了長達十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
利率市場化的好處并非一兩年能夠看出來的,但中國這次利率化改革的序幕拉開,最直接收益的就是民間金融機構和社會各層級的金融勢力。它們松開了頭上的緊箍咒后,便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跑馬圈地”運動。所謂的互聯網金融的時代,便由此開始。很多人因此認為“互聯網金融”就是一個政策紅利的產物,此言不假。
但除了搭上政策紅利的便車,“互聯網金融”為傳統金融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信息不對稱,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任何新事物的蓬勃發展都不能是簡單的一個因素所導致的,如果不能解決長期以來金融市場的詬病,“互聯網金融”不可能得到社會和政府的雙重認可,并在未來的金融市場上擁有持久的生命力。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在互聯網技術沒有普及之前,任何國家的金融市場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技術從不同層面優化了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雖然,沒有徹底解決,但至少提供了新解決方案。
政府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本質上就是想借助互聯網擴大直接融資比例,淡化銀行業的絕對主導地位;逐步提高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比重,進而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金融資源配置的兩個痛點是否能夠解決,是中國金融市場是否能夠健康、快速發展的前提。過去三年的金融行業,頻繁出現“倒逼”一詞,說的就是傳統金融機構在面臨互聯網的挑戰和互聯網金融機遇面前,改革迫在眉睫。金融解決的是資金融通的問題,而資金融通的工具、機構、市場和制度構成了一個有機的金融系統,是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系統的核心價值就是跨時間、跨空間進行金融資源配置、實現價值交換的平臺。互聯網金融就是這個龐大系統的一次升級迭代。而被倒逼改革就是這些沒有配合系統升級的各個傳統金融機構。在我們看來,其實傳統金融改革是早晚的事,只不過互聯網使這場早晚會到來的“金融革命”看上去更加戲劇性,更加驚心動魄而已。
以上是從宏觀的角度對金融改革的臨界點的分析。從微觀的市場供需角度來看,我國金融行業也同樣處在改革的臨界點。我們嘗試著從金融的功能維度進行分析。
根據莫頓金融功能恒定理論,盡管金融外在的表現形態會改變,但放眼漫長的金融演變歷史,金融機構整體扮演的金融功能是沒有改變的。如果某種金融功能沒有被現有的金融機構所滿足,也必將被新興金融機構所替代。金融機構主要有以下四種功能。
① 充當信用中介。
② 充當支付中介。
③ 創造信用流通工具。
④ 提供金融服務。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依托這四種功能而生的金融機構都會在創新面前受到沖擊。西方國家的金融改革是漸進式的,傳統金融機構在市場的調整下,自發地豐富了金融服務。互聯網時代來臨后,西方金融業已經有了穩步的改善,沒有出現特別明顯的被沖擊的情況。所謂的“互聯網金融”也沒有對西方金融行業帶來實質性的影響。但中國就不同了,底子薄、反應慢;傳統金融機構長期以來脫軌于市場,被沖擊得比較嚴重。
不過雖然中西方在具體的表現上有出入,前者急,后者緩,但本質都是一樣的。一言以蔽之,當金融服務提供者無法滿足金融消費者的需求時,消費者就會主動或被動地通過市場手段反制金融服務提供者,而這可以算是市場倒逼改革的根本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未來的金融市場的完善和“彎道超車”,極有可能是從基于互聯網的金融創新開始的。中國這個所謂的金融大國,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改革臨界點,走向金融強國之路。基于互聯網的金融創新正在不斷優化金融結構,改變金融發展方式、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多年以后回看這場金融變局,也許會是改革開放之后最偉大的一次變革,亦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