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表象世界初論(2)
-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德)叔本華
- 4897字
- 2017-06-29 09:54:13
但是,我們發現,物質的整個本質在活動,在進行因果作用;因此,時間和空間也必定結合在物質中,物質必須同時具備時空兩種不同性質;不管它們彼此如何不同,也必須把兩者獨立時無法發生的現象,即時間的快速變化和空間的嚴格不可變的持續結合到物質本身之中。
物質從兩者中獲得無限的可分性。
正因為這種無限的可分性,我們發現,共存關系不可能只存在于時間中。時間沒有連續性,也就不可能只存在于空間中。因為空間沒有過去、未來和現在;共存關系,最先由物質產生。但是,事實上,許多物質同時存在,構成實在的本質。唯有共存,才能產生永久性;只能在某種與永久事物同時表現的變化之物中,才可以發現永久性。
而另一方面,也只有通過某種和變化事物同時表現的東西,才有可能得到變化的特殊性質,即實體的性質和形式的變化,也就是物質中形式和性質的變化[9]。如果世界只在空間中,世界必定僵硬不動,沒有連續,沒有變化,沒有活動;但是,我們知道,物質觀念最初是和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再者,如果世界只在時間中,則一切都變動不居,沒有持續性,沒有共存現象,更沒有永久性。因此,在這種情形下,也就不會有物質。
只有通過空間與時間的結合,才可以讓物質存在下去。
物質是一切可能的共存,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可能,物質才有永久性;正是這種永久性讓物質成為本身各狀態雖有變化但仍保有持續性的實體[10]。由于物質是空間和時間的結合,物質自始至終都具有兩者的痕跡。物質的根源在空間,一部分是由于和空間有不可分割的形式,尤其是由于物質的持續存在,它的先天確定性完全可以從空間的先天確定性中演繹出來[11],因為變化只屬于時間,可如果只在時間中,只對時間來說才存在,那么一切東西就都不是持續的了。
物質顯示它自身是由偶然性質從時間中產生的,如果沒有這種性質,也就永遠無法存在。顯然這是因果關系對其他物質產生的作用,因此也是一種變化,是一種時間概念。不過,這個活動的法則基于空間和時間,也只有這樣才有意義。因果關系的正常作用,完全限于確定什么東西應該占據這個時間和這個空間。
我們先天地認識到,物質具有某些無法改變的特性,這個事實的根據在于,這種從先天知識形式中得來的主要性質,決定了物質的性質。
但是,一般說來,客體像它的表象一樣,只是對主體而言的;所有特殊種類的表象,也只是對主體中同樣特殊的性質來說才存在的。這種特殊性質稱為知覺能力。
時間與空間這兩種和主體相關的東西,本身只是空洞的形式,康德稱之為純粹感性。我們可以保留這種說法,康德首次討論了這個問題,不過不太正確,因為他忽略了:感性必以物質為先決條件。在物質方面或因果作用方面和主體相關的東西,是相同的,兩者都是知性,也只能是知性。認識因果關系是知性的功能,是知性的唯一能力;同時,知性是一種偉大的能力,它內涵豐富,用途眾多。不過,在它所有的表現中都是一樣的。
相反,一切因果作用,也就是所有物質或整個實在,只是知性的對象,只是通過知性才真的存在,也只在知性之中才有討論的意義和必要。知性最初、最簡單和永遠存在的例子是實際世界的知覺,這完全是從結果推到原因的知識,所有知覺都是理智的。可是,如果不曾直接認識某種結果并把它作為出發點的話,知性就永遠無法達到這個知覺。但是,這還是動物本身的情況。
到現在為止,身體一直是主體的直接對象;所有其他對象的知覺都因身體而存在。每個身體所經歷的變化都是直接知道的,換句話說,都是被知覺的,由于這些結果立刻回溯到它們的原因,于是產生對客體對象的知覺。這個關系不是抽象概念作用的結果,不是來自反省思考,也不是任意的靈光一現,而是直接、必然和確定的推論。
這是純粹知性的認知方法,如果沒有這個方法,就不可能有知覺,也就只能發現直接對象的變化,只有草木一樣遲鈍的意識,以一種完全沒有意義的方式彼此連續;除非它們對意志具有某種意義:痛苦或快樂。
但是,正如太陽升起,可見世界就呈現出來一樣;同樣,由于它的簡單作用,知性就把無意義的粗糙的感覺變成靈敏知覺。眼睛、耳朵或雙手所感到的不是知覺,而是知覺材料。知性從結果推導到原因,世界就表現為在空間中展開的知覺,在形式方面有變化,可是在物質方面始終沒有變化;因為知性把時間和空間結合于物質觀念之中,結合于因果活動之中。
表象世界只有通過知性才存在,因此也只對知性才存在。
5
如果我們認為,知覺產生于對因果關系的認識,因此主客關系便是因果關系,這就錯了。
我們應該避免這種嚴重的錯誤。
因為這種關系只存在于直接感知和間接感知的對象之間,因此往往只存在于對象與對象之間。這個錯誤假設,在外界的實在性方面產生一種愚蠢的爭論;在這個爭論中,獨斷論和懷疑論互相對立,前者有時候表現為實在論,有時又表現為唯心論。
實在論把客體看作原因,把主體看作結果。
費希特[12]的唯心論認為客體產生于主體。
可是,根據充足理由原則,主客之間并無關系。因此,這兩種理論都無法證明。所以,懷疑論能成功地駁斥它們。因果律先于知覺和經驗,是知覺和經驗的條件,因而就不能從知覺和經驗中得來;同樣,客體和主體先于一切知識,也先于充足理由原則,是充足理由原則的第一條件。
這個原則只是一切客體的形式,只是客體顯現了自身存在的全部本性。
但客體往往以主體為先決條件,因此,兩者之間不可能有任何因和果的關系。我在《論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的論文中論證的就是這一點。這篇論文把這個原則的內容解釋為每一個對象的主要形式,解釋為:所有客觀存在的普遍本質,就屬于那種對象。但是,這種對象往往假定主體是它的必然相關者;所以,主體永遠在適用充足理由原則的范圍之外。
關于外部對象實在與否的爭論,錯把充足理由原則的效力擴展到主體方面。從這個錯誤出發,它永遠無法了解自身。一方面,實在主義的獨斷論把表象看作是客體的結果,因此就把表象和對象分開了。其實兩者是一個東西。實在主義獨斷論還要假定一種和表象完全不同的原因,一種獨立于主體之外的客體本身,一個完全不可思議的東西。
即使作為客體,也必須先假定主體。因此,這個完全獨立于主體之外的“客體”仍舊是主體的表象。
和這個理論相反的是懷疑論。懷疑論也做了同樣的錯誤假設,認為在表象中只有結果,沒有原因,所以也就沒有實際的存在物,我們只能認識客體的活動。假設這個客體和它的結果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即便如此,懷疑論還是把客體當作原因。要從經驗中獲得因果律,本身就暗含著經驗必須事先建立在因果律之上。
因此,這兩種觀點都要加以修正。
第一,客體和表象是一樣的;第二,知覺對象的真正內容是它本身的活動。
物質的實在性就在這里,如果要求主體觀念之外還有一種客體,還有一種與活動不同的本質,就沒什么意義了,而且還是一種矛盾。了解、認識某個對象的本質,就是闡述這個對象究竟是什么。
到現在為止,空間和時間中被感知到的世界是完全實在的,也完全像它表現出來的那個樣子;并且它以表象方式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根據因果律而結合在一起。這是它的經驗實在。
另一方面,一切因果關系只存在于知性中,也只對知性才存在。
整個現實世界,都是由知性活動造成的;除此以外,一無所有。不過,這不是徹底否定獨斷論者“外界是實在”的看法,如獨斷論者認為,實存的外部世界獨立于主體。我們也否定這種看法,離開主體無法想象客體,否則就會矛盾。
整個客體世界都是表象,也永遠是表象,因此,完全被主體決定,也永遠被主體決定。換句話說,客體世界幾乎就是一種超越的觀念。但是,狀態并不因此就是幻想或純粹的外部表現;它表現為自身本來的客體世界,即表象,表現為一系列的表象,這些表象間的共同聯系就是充足理由原則。
它是無法僅僅根據知性就能完全了解的最內在的意義,它以一種知性完全不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只有因過分精細而違反常規的人,才會爭論外界實在與否的問題,而這種討論往往源自錯用充足理由原則。
充足理由原則本是聯結所有觀念的,根本不聯結表象和主體,也不把表象和一種既非主體也非客體的所謂基礎者聯結在一起;這是荒謬的,只有客體本身才是客體的基礎,只有客體本身才永遠作為客體的基礎。如果我們更進一步考察關于外界實在與否問題的根源,便會發現,除了把充足理由原則錯用到它的有效范圍之外,它的種種形式也特別混亂,只在概念或與抽象的表象之中有意義的形式,反倒被人用到被知覺的表象與實在的客體方面了。
認知的基礎需要客體對象,而它們除了存在物的基礎以外,不可能再有其他基礎。在抽象的表象之間,聯結判斷的概念之間,充足理由原則以下述方式出現,即每個抽象表象或概念都有它的價值、效用和存在,完全因為判斷和判斷之外某種東西的關系,因為它的知識基礎,最后回到了這個基礎之上。
另一方面,在客體對象之間、在知覺觀念之間,充足理由原則并不是認知的主要原則,只是存在物的主要原則,即因果律。一切客體,如果要存在,都不能離開充足理由原則,換句話說,所有客體都必須表現為某種原因的結果。
因此這里不需要認知基礎,也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觀察者仍然與知覺世界保持接觸,對觀察者而言,知覺世界就不會產生任何疑問。這里既沒有錯誤也沒有真理,所謂錯誤和真理只屬于抽象表象的范圍,即思想范圍。世界一旦擺在感官和知性之前,世界就以本來面目呈現出來,以知覺表象的方式呈現出來,知覺表象則根據因果律來展開。
6
不過,在本卷中,我們把一切東西都看作表象,都僅僅看作主體的對象。
在我們對世界的知覺中,身體是每個人的出發點,像對其他客體對象一樣,我們也是從身體可以感知這方面來看待身體的。從這方面來看,身體也只是表象。現在每個人的意識都和客體的解釋相反,尤其是和對自己身體的解釋相反;就意識表現為身體來說,每個人都是直接認識者的認識主體;就意識客觀化在知覺對象中來說,意識又只是間接地被認識的對象。
這種抽象作用,這種片面討論,只能拿來滿足我們的論證;因此我們要壓制和除去對這種抽象作用和片面討論的厭惡感,只希望以后的討論改正這種片面論述,我們對世界本質的認識也有望達到完滿的地步。
所以,目前對我們來說,身體就是直接對象,換句話說,身體是形成主體知識出發點的表象。身體及其直接感知的變化先于因果律的應用,并對因果律提供最初材料。我們已經知道物質的整個本質在于它的因果活動,原因和結果只對知性存在,只是主體的相關者。
不過,如果沒有別的東西讓知性激活認知機制,知性就無法活動。
這是單純的感覺!對身體變化的直接意識,決定了身體成為直接對象。因此,認識知覺世界基于兩個條件。
客觀地說,第一個條件是物質彼此作用的力量,彼此間產生變化的力量。
如果所有身體之間沒有共同性質,知覺就不可能發生,甚至憑借動物身體的感性能力也不可能發生。如果用主觀方式來表達這個條件,我們可以說:知性首先使知覺存在。因果律中因果只可能來自知性,也只適用于知性;所以知覺世界只對知性而存在,也只由于知性而存在。
第二個條件是動物身體的感性能力,或身體所具有的某些能成為主體對象的性質。
感覺器官通過它們的特殊情況而受到外界變動的影響。這里可以稱為表象,如果這些情況既不產生痛苦,也不產生快樂,就是說,對意志沒有直接意義,然而又被知覺到了,只對知識存在,身體就是直接被感知的,是直接對象。但是,此時我們不要從對象的整個意義上了解對象的概念,通過這種先于知性作用而又僅僅是對身體的單純感覺,我們的身體并不是以對象的方式存在的。
最初是影響它的物質對某一對象的一切知識,對空間中被知覺的某一表象的一切知識,只由于知性而存在,也只對知性存在。所以,只存在于知性活動之后。像其他所有對象一樣,因果律應用到身體各個部分,我們直接認識的首先是身體,在空間中感覺到的首先是觀念。例如,當我們的眼睛看到身體或手觸摸身體時,感受就是如此。
由此可知,通過單純的感覺,不能認識身體的形狀,除非通過知識,通過表象;換句話說,只能通過我們的大腦,才能認識自己身體的外延,以及與身體相連的和有機的一切。
一個天生目盲的人,只能通過觸覺了解表象。一個沒有手的盲人,永遠無法知道自己的身體形態,充其量只能一點一滴地從別人身體和自己身體接觸中推想它是什么樣子。由上可知,如果我們把身體稱為直接對象,讀者應該了解其中是有所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