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你是“居家思考派”嗎?
在本書的開端,請先做一道選擇題:你想聽真話還是好話呢?
A.好話。
B.真話。
如果你的答案是A,我認為這本書并不適合你。繼續閱讀下去除了生氣,沒有其他意義;但如果你的答案是B,這本書將會給你最大的震撼——它會轟開你頭腦中存在已久且堅不可摧的壁壘,讓你的思考重見陽光,讓你發現一些簡潔有力的工具。它可能不會帶給你被人夸贊的持久的愉悅感,但能幫你看到今天與昨天的問題:
為什么我總是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
為什么我投入很多,卻仍是一個失敗者?
1999年,我到洛杉磯的第一個月就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我要成為一名徹頭徹尾的實戰派!我要把每天的24小時開發成48個小時!因為殘酷的現實讓我懂得:做不到的任何“好想法”都是沒有價值的。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化妝品公司的一線銷售員。為了做好工作我需要每天打上百個電話,在這座美國最大的城市跑上百公里,和幾十名潛在顧客接觸。假如我坐在辦公室里苦苦思考,在文案書桌上奮筆疾書,抒寫我腦海中千奇百怪的想法,妄圖以此創造一番業績的話,結果一定是死路一條。雖然我當時對公司的銷售策略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我能做到的就是拿到訂單,用結果說話。那是非常艱難的一段時光。我從中總結出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不管做什么,都必須行動起來,用結果說話。而且要采取“瘋狂行動”,我才有可能實現計劃80%的目標——這已經是不錯的結果了。
現實——多數人都是“居家思考派”
幾年后,我在洛杉磯街頭用時5個月做了一項調查,題目是“你如何對待生命中的重大機遇”。從4月份到8月份,共計1279人接受了我的采訪,當面回答了這個問題。調查結束后,我擁有了厚厚的一摞數據,整理打印出來足足裝了一個箱子。遺憾的是,很少人愿意“毫不猶豫地抓住機遇”,超過67%的回答都是“想一想再說”或者“再觀察一下”。人們一邊感慨自己懷才不遇,一邊又謹慎地管制自己的雙腳。
多數人都只能坐在家里思考——如何才能學習好,如何才能創業成功,如何才能成為黑客高手……諸如此類。哪怕他們已經看完了本書,心中的念頭仍是想想就算了,很少去做。從心理學的角度,每個人都是一只“想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卻邁不開腿的懶蟲”。懶蟲的智商往往是很高的,他看透紅塵,思想超凡脫俗,經常能說出一些驚人之語;還有人動不動便指點江山,似乎外面的每件事如果交到他的手中,將會做得更好,但他不喜歡邁開雙腿,只是說說而已。這個現象不難理解,你可能也有類似的想法。當你和機遇擦肩而過時,這正是讓你失敗的原因。
問題——過于權衡利弊,反而錯過了行動時機
周先生曾在洛杉磯和我一起賣了兩年的化妝品,后來又一起開公司,做廣告傳媒、潛意識培訓和行動力培訓。他是一位出色的謀劃家。和他共事是愉快的,因為他總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想到一些奇妙的點子,這些點子往往對公司的發展有巨大的幫助。
2004年,周先生從美國回到北京,準備自己開一家傳媒公司。他對中國的文化行業有長期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認為用不了幾年,這個行業就將迎來春天。“將來的行業總產值會是驚人的,我認為這時是最佳的介入時機。”他說,“第一步是投資影視,找一些有才華但沒有資金的年輕導演和編劇,通過對小成本電影的口碑營銷奠定市場基礎,一定能順利地立足,接下來就看公司的運作效率了。”周先生有一份宏大的計劃,他知道并且看到了未來的趨勢。
距離成功,只差一步,那就是“抓緊動起來”。但是折騰了一年后,次年他又到美國做自己培訓的老本行了。我詢問原因,他的回答是:“公司的各項準備過程用了6個月,期間有一個劇本很有市場前景,不少制片公司都在競價。可我反復考慮了十幾天,正要出手時,對方告訴我劇本已經賣給光線傳媒了。那是一家大公司,我的機會沒了。”第一步便遭遇失敗,讓周先生心灰意冷。
我對此結果并不感到奇怪。他并不是一個能乾坤獨斷的人,也不擅長向陌生的領域邁出堅實的步伐。在美國時,我們去書店購書,他有時會徘徊在六七本書之間拿不定主意——每一本都不錯,到底買哪一本?作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會頭頭是道地向我分析每本書的特點:“這一本內容不夠豐富,但價格合理;那一本觀點實用,可價格昂貴……”
可他什么時候出手買呢?等到全部講完之后,周先生喜歡反問我:“你看哪一本值得購買?”
權衡利弊并不是缺點,相反是成功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然而,當它影響到你的行動能力甚至掐滅你的行動動機時,它就會嚴重地削弱你“實現目標”的能力。因此,我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最欣賞的不是思維活躍的創意型員工——雖然他們也很重要。我最為欣賞的是那些創造力稍微差一些,但做起事來一根筋就像瘋子一般努力的人。
在一次會議中,我對下屬說:“你們每天只要拿出三成的時間用來思考,余下七成都要用于行動。”以我的經驗來看,成功者多數都是能夠快速行動、盡一切力量去爭取和做到的人。那些每日在腦中分析各種利弊可能、思考過多的人,最后都很難避免失敗的結果。
1.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空想
善于思考是一個良好的習慣,但永遠不要讓自己成為那種“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的人。不管你懂得多少知識,有多少讓人激動的設想,都得力求做到,而不是待在原地空想。想到了就要去做,讓自己具備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即便在遇到挫折時,也不要給自己抱怨的機會。確立了行動至上的原則,你的生活和工作都會充滿正能量。
2.必須先做起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有個參加了阿富汗戰爭的美軍士兵接受采訪,記者讓他說說自己的保命法則,他冷冷地說:“很簡單,先開槍,再瞄準。”哪怕計劃尚不完善,未來仍不明朗,你也要在行動的過程中思考最佳的解決之策,而不是等萬事想好了再行動。
在本書中,你會了解到追求結果的積極思維會為我們的人生帶來多大的改變。就像我后來對周先生說的一句話:“當有些東西以現在的視野暫時看不清楚時,你必須先向前走幾步。做起來再說,而不是想好了再做。”永遠停留在設想中,是失敗者寫在臉上的符號。
趕跑“時間盜賊”
多數人并不把自己的“拖延癥”當回事,甚至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每時每刻都在揮霍時間。不管什么事情沒做完,或者某項工作失敗了,你可能只會隨口說一句:“怪我沒用心。唉,這次就算了,下次再努力。”拖延癥成了失敗者最好的借口!不少人恰恰是這么做的。正是這種對時間的浪費毫不留情地殺死了你心中的夢想,讓你的各種計劃化為泡影。
俄勒岡州哈爾尼郡的一名學生凱澤爾抱怨我的“瘋狂行動課”是對一個人殘酷到極致的“壓迫”,采用了各種方法對人的潛能進行逼迫。就像把人扔到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上來承受它無窮大的過載——沒有時間選擇,沒有時間享受生活。顯然,他必定是一位討厭本書的年輕人。他說:“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強者,也不是每個人都想成功,我的目標是成為一名環游世界的旅行家,而不是壓榨自己時間的工作狂人。”
“凱澤爾,你什么時候有了環游世界的夢想?”
“10年前。”
“那么,這個計劃實現了嗎?”
凱澤爾猶豫了一下說:“沒有,但我總有一天會的。”
“總有一天會的!”這就是時間盜賊每天都對自己發下的誓言——我有一個好計劃,它能極大地改變我的生活,讓我成為富人、科學家、評論家……但我今天沒做,準備明天再做。對他而言,生活的意義是不斷地安慰自己,忘掉昨天的碌碌無為和無所事事,并把雄偉的計劃書再往后推遲一天。當他無路可退時,又會開始抱怨時間不夠用,仿佛自己的寶貴時間全都被別人用一堆的瑣事浪費掉了。比如,凱澤爾把“環游世界”計劃未能實施的責任推到了自己媽媽的頭上:“每當放假時,她總是給我安排很多作業,消耗我的精力和時間,所以我一直沒有走出旅行的第一步。”
可在我看來,偷走凱澤爾寶貴時間的正是他自己。凱澤爾太樂于享受每天上午的懶覺時光,以至于七天就可做完的假期作業,他會用掉讓人崩潰的一個月。他是一面鏡子——我們自己不是如此嗎?一項重要的工作經常放到最后才開始,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了休息、思考或者細枝末節、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我們成為偷走自己時間的小偷,末了卻抱怨時間根本不夠用,用怨恨的情緒對待同事甚至老板。
▲拖延癥有兩種表現:第一種是你覺得時間還很充足,因此最后才行動;第二種是你只在嘴上說說,因此永遠都是“明天再做”。
▲當你第一次說“明天再做這件事”時,一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你失去說“我想做這件事”的機會。
▲尊重時間才能利用時間。請相信我,在大多數時候,成功者都是贏在了比你更擅長利用時間,而不是懂得比你多。
要想做到,就必須學會高效地利用時間。本書將從心理學的角度以及從實用的層面解析每一種拖延行為背后的思維模式,指出如何解決和改變的策略,幫助你從根本上杜絕這種只說不做的行為模式。迅速地做出反應,采取果斷的行動,以最快的時間和最簡潔有力的手段實現既定的計劃。要想成為這樣的人,你就得成為時間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