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藝術的修煉:培養真正偉大的企業領袖
- 趙建華 劉建平
- 150字
- 2019-01-04 21:06:33
五、領導力與領導魅力
彼得·德魯克認為,是否有發自內心的追隨者是作為領導者的關鍵性標志,如果沒有追隨者,就不能稱其為領導者。領導者要通過權力性影響力和非權力性影響力,不斷獲取更多的追隨者,非權力性影響力比權力性影響力更重要,更持久。領導者要注重非權力性影響力的提升,以獲得持續的追隨者,提升自我領導力。
1.領導力制勝,定高低
領導力就是領導者在領導活動過程中,有效改變和影響他人心理和行為的一種能力或力量。從本質上說,領導力就是影響力。在一次彼得·德魯克主持召開的高級管理研討會上,一位首席執行官問德魯克領導是什么?德魯克回答說:“世界上任何人都是影響別人和被別人影響的。影響別人的行為,謂之領導;影響別人行為的能力,則謂之領導力。”彼得·德魯克認為,是否有發自內心的追隨者是作為領導者的關鍵性標志,如果沒有追隨者,就不能稱其為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領導者如果不能有效影響或改變被領導者的心理或行為,讓下屬去心甘情愿地完成他布置的工作,那么他就會孤掌難鳴,當他發出沖鋒的命令后,發現后面沒有一個追隨者,他自己成了“光桿司令”。領導者影響力的大小是由追隨者的數量和能量大小決定的。
領導者對團隊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一個團隊領導的高度決定了一個團隊的高度,一個團隊經常因為一個領導者的改變而發生驚天大逆轉。馬克思曾將領導者的作用形象地比喻為“樂隊指揮”,樂隊指揮的作用就是要通過指揮的節奏,讓樂師們共同一致地努力演奏,奏出和諧之音,一個管弦樂隊的好壞完全取決于其指揮的領導素質。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聽到或親自體驗過這樣的案例:一個原本凝聚力和戰斗力都很強的團隊,換了一個不稱職的領導之后,很快就被折騰得不成樣子,人心動蕩,士氣低落,一天比一天衰落,戰斗力急劇下降;而一個士氣低落、人心渙散、業績排名靠后的團隊,換上了一位好領導后,“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員工很快就變得生龍活虎,干勁十足,個個斗志昂揚,大家你爭我趕,業績得以快速提升。中國男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幾代人努力打拼很多年,卻始終進不了世界杯,后來換了個米盧當教練,他以“快樂足球,態度決定一切”為理念,就帶來了不同的結果。
一個領導者影響力的大小,往往不是看他做正確事情時,對他人的影響力,而是當大家還看不清方向、甚至有點懷疑他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時,對被領導者的影響能力,讓被領導者可以不計代價、義無反顧跟隨他,這才是領導力淋漓盡致的體現。當然,一個具有破壞傾向的人如果擁有強大的領導影響力,就可能會導致破壞性的后果,而且影響力越大,破壞性就越大,甚至可能會是災難性。
2.領導力提升有訣竅
領導影響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的。有十件事情能保證領導權力的建立與強化,這十件事情是:一是多做事,擴大活動范圍與影響力;二是與高層保持溝通;三是掌握關鍵資源和核心能力;四是修身和倡導實現一種價值觀;五是參與和建立非正式組織;六是獨特的知識與技能;七是幫助他人,以獲得信賴與尊重;八是保持威懾力;九是借助機遇;十是制度相容,尋求合法性。
荀子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提升影響力要借助外力,采取“狐假虎威”的辦法,“草船借箭”“烘云托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狐假虎威”本來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也用來諷刺那些仗著別人威勢、招搖撞騙的人。但是從領導學的視角來看,如果一個新領導者的威信還沒有樹立起來,別人對新領導缺乏足夠的了解,通過狐假虎威的方式,使自己和巨人站在一起,“拉虎皮作大旗”,靠巨人的威嚴來提升自己的威信,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這種方式有效、有用,但有限,而且不長久。
據《三國志注》中記載:馬超見劉備對他很好,便不知所以,對劉備舉止隨意、言語怠慢,稱呼時直呼劉備其名,這讓關羽很是生氣,請求要殺了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劉備說:“馬超窮途末路來歸順我,你們就因為他對我不禮貌這一點小事就殺了他,沒辦法向天下人交代呀?往后誰還敢再來投靠我們呀?”在這個問題上,張飛認為要示之以禮,通過一個權力符號提醒一下馬超。第二天集會時,專門邀請馬超參加,馬超還是像以前一樣,沒把劉備當回事,直接入席,結果看到名滿天下的關羽、張飛畢恭畢敬捉刀而立,連席簽都沒有擺放,通過烘云托月,對劉備的權威性有一個重新的再認識,從此再不敢對劉備直呼其名了。
3.領導沒有定式,條條道路通羅馬
領導沒有統一的定式,就像天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天下也不會存在兩個具有相同方式的領導者,1000個領導者就有1000種領導方式。只要不違背大的法律和原則,不喪失倫理道德,不論是采取強勢的嚴管,還是人性化的柔管,只要能激勵每個成員的潛能,凝聚團隊,創造一流的業績,都可以稱得上是卓越的領導者。通往成功領導者的道路,從來都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道路通羅馬”。
鄧小平有個十分著名的“貓論”:“黑貓白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有效領導方式的結果是相同的,那就是能夠“逮住老鼠”,但實現的方式卻各有不同,各位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有各的法。在領導學的實踐過程中,既有全身上下洋溢著英雄氣度、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也有一些看似平庸、沒有任何英雄氣度的人,如劉邦、宋江、唐僧、劉備等,看似平凡,手下卻盡是英雄豪杰,也成就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他們的領導方式都是有效的,都是“好貓”,都是卓越的領導者。
麥肯錫無疑是美國有名的富翁,他坐飛機只坐頭等艙,他解釋說:“在頭等艙認識一個客戶,就能給我帶來一年的收益!”比爾·蓋茨當然比麥肯錫更大牌,有人在經濟艙看到他,問他為什么不坐頭等艙,比爾說:“頭等艙比經濟艙飛得快嗎?”——是比爾·蓋茨的節儉值得崇敬呢,還是麥肯錫的“機會戰略”值得學習呢?其實,兩種領導處事方式都是對的,因為在實踐中證明,他們的領導方式都是有效的。
所謂“時勢造英雄”,環境影響領導方式,不同的時代會催生不同的英才。例如,一個將軍和一個丞相水平可能旗鼓相當,但在戰爭環境下敢于決斷、勇于亮劍的將軍必定比性情溫和、講求民主的丞相更能抓住稍瞬即逝的戰機,贏得戰爭的勝利;而在和平年代,丞相可能比這個將軍更善于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協助君主贏得民心,發展國力,構建和諧社會,讓人民安居樂業。
就是相似的環境,不同領導者從事同樣的事業,其領導方式也會迥然不同。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朱德等10人被毛澤東同志親自授予元帥軍銜。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卓越的領導者,但他們的領導風格、性格脾氣、人生軌跡各不相同。
檢驗某個領導者的方式是否有效,不僅要看他當前的業績和效果,更要用長遠發展的眼光來審視,看領導者的政績能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人民的測評,離任幾年、十幾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以后,群眾的口碑如何,“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卓越領導者與平庸領導者的區別在于,當很多人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還有利益集團竭力阻撓、矛盾激烈時,領導者能否有頂住壓力、英明決策、大膽推進的魄力和能力,能否做到胸懷坦蕩蕩,人不知而不慍。
4.內圣而外王,領導者要關注非權力性影響力的提升
構成領導影響力的基礎有兩大方面:權力性影響力和非權力性影響力。
權力性影響力又稱為強制性影響力,是社會組織賦予的,是一種法定的職位權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職位、習慣和武力等,對人的影響帶有強迫性、不可抗拒性,通過外推力的方式發揮其作用。在這種方式作用下,權力性影響力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激勵是有限的。構成權力性影響力的因素主要有法律、職位、習慣和暴力。
與權力性影響力相反的另一種影響力是非權力性影響力,非權力性影響力也稱非強制性影響力,它主要來源于領導者個人的人格魅力,來源于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賴。構成非權力性影響力的因素主要有品格、才能、知識和情感因素。
靠權力帶來的權力性影響力將隨著權力的終止而消失,而非權力性影響力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系,取決于人的素質和性情,是被領導者發自內心的敬佩和服從,對他們具有磁鐵般的吸引力,因而具有更強的穩定性。沒有非權力性影響力,被領導者雖然從表面上會跟從領導者,但私底下會真正服從認同的可能性很小,他們更無法心悅誠服、始終如一地認同組織的價值、文化和使命。列寧曾經說過:“保持領導不是靠權力,而是靠威信、毅力、豐富的經驗、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卓越的才能。”因此,對領導來說,非權力性影響力比權力性影響力更重要,更關鍵。曼德拉說:“作為領袖,最好是在后方領導,讓其他人站在前線,尤其是在慶祝勝利或好事時;但在危險時,你要站在前線。這樣,人們會欣賞你的領導力。”
古人說:“內圣而外王。”打鐵還需自身硬。領導者要善于修煉自己的內心修養,注重用非權力性因素去影響人,才能統帥王者之師,行王者風范,部下也樂于聽命于你,會產生不令則行、不怒而威的效果,使工作效率倍增。據《呂氏春秋·先己篇》記載:
湯誠懇地問計于謀士伊尹:“我想取得天下,你看該怎么辦?”伊尹回答說:“您想取得天下的話,天下一定沒辦法得到;要想取得天下的話,首先要做的是從自身開始,加強修養。”湯以德政作為征服手段,最終滅桀,成就了帝王之業。
5.功夫在詩外,領導魅力在領導之外
領導魅力是指領導者所具備的非凡的品質,在領導活動中表現為對追隨者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并因此而形成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的和諧關系。領導魅力是領導非權力性影響力的具體體現,是構成領導影響力的最堅實的基礎。在大眾的眼中,卓越的領導者具有不可阻擋的魅力,他們擁有遠大的理想、準確的判斷力、杰出的管理才能,以及激勵他人的號召力,可以振臂一呼,應者云集。不管歲月如何更迭,他們像一座不朽的豐碑一樣,聳立在人們心里,成為人們心中不可超越的一個高度,久談不厭的常新話題,他們是人們心中永恒的英雄。
領導魅力是一種無形的神奇力量。莎士比亞在其劇作《李爾王》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人對素不相識的李爾說:“在你的神氣之間,有一種什么力量,使我愿意叫您做我的主人”。美國作家傅高義在其著作《鄧小平時代》中說:“雖然鄧小平身材矮小,但擔任最高領導人的他在房間一露面,就能展現出奪人的氣勢,自然而然地成為眾人矚目的中心。有不止一位觀察家說過,他似乎能給房間帶來電流。”這種電流和無形的神氣力量其實就是領導魅力。
正如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所描述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樣,領導魅力也是無形的,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具有無法估量的磁鐵般的力量,最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偷不走、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漏不掉”的,令人嘆為觀止。
“功夫在詩外”是指學習做詩,不能就詩而學詩,而應把功夫下在掌握淵博的知識、參加社會實踐上,通過厚積薄發,才能把詩寫好。領導魅力修煉也是如此,常常在領導之外,是一項硬功夫,全面的功夫,來自于你的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體現在多才多藝的深厚底蘊上,可以讓人不怒而威,不令而行,靠“裝”是“裝”不出來的,是修煉出來的。
當前社會上流行著一種“包裝領導力”的傾向,有些領導總擔心別人看輕自己,“不把村長當干部”,一言一行總模仿領導拿出樣子出來,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上,用“官大一級”的方式來壓別人,為了迎合某種通俗的標準而讓自己變得“暢銷”,這其實是心虛、不自信的表現,也是十分危險的,很容易成為孤家寡人。事實證明,領導者把心態放低,以“我是一個兵”的歸零心態,更有魅力,更容易受到尊重,獲得更多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