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易經》的四大法門
象數義理

古人將易象、易數、易義、易理稱為“易之四德”。簡單地說,“象”是卦及其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數”反映卦象中的數理關系,“義”表達了倫理道義的思想,“理”是對萬物的規律所做的探討。

六十四卦最初沒有文字說明。孔子注《易傳》,從象數角度解釋卦爻辭,賦予其哲理。在孔子之后,易學發展出“象數”、“義理”兩大學派。根據研究思路的不同,《易經》研究者分為四大派:象、數、義、理;而象與數、義與理又可分別歸為一類。有人認為,象數派接近自然科學,義理派接近社會科學。象數講的是事實的“必然”性,義理則著重講為何會“必然”。象數是《易經》的基礎,《易傳》的義理由象數變化而出。

象、數、義、理、占

象:體現《易經》符號能象征的事物及時間方位關系,含有現象、意象、法象等含義,是宇宙統一理論模式,除卦象、爻象外,太極圖、八卦圖、六十四卦圖等都為象。

數:是《易經》占筮求卦的基礎,是《易經》的數理表達,是對“象”的定量研究,除筮數、爻象外,還有陰陽數、大衍數、天地數、卦數、河圖數、洛書數等。

義:體現《易經》的原意。有學者認為,卦辭、爻辭為第一意義系統,《彖》、《象》、《文言》為第二意義系統,《說卦》、《序卦》、《雜卦》、《系辭》為第三意義系統。

理:體現《易經》的哲學思想,包括天道觀、人道觀、天人觀、辯證法等。

占:象、數、義、理在社會生活、人生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其分支眾多。

象數學派

《易經》中的“象”有三種含義:一是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形狀,二是八卦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三是卦辭和爻辭中提到的具體事物的形象。“數”也有三種含義:一是表示卦中各爻屬性的數,二是表示爻位順序的數,三是占卜過程中的一種計算方法。兩漢時期,《易經》被尊為儒家五經之首,成為顯學。以孟喜、京房為代表的兩漢易學家認為,《易經》中最重要的是象,一切卦辭和爻辭都是以象為基礎的,所以他們從象數角度解釋《易經》。經過一段時間的衰落,北宋時期的華山道士陳摶重新振興了象數學派。陳摶創制了包括太極圖在內的各種圖式,用以解說《易經》卦象爻辭。他的繼承者邵雍則以創制的“皇極經世”圖取代漢朝的“天人感應”說。

兩派六宗

《四庫全書提要》把《易經》研習流派分為兩大類:象數派和義理派。象數派分為占卜、 祥、圖書三宗;義理派分為老莊、儒理、史事三宗。

象數派

占卜宗

把《易經》當成占卜用書,這也是《易經》最古老的用途。

代表人物

商瞿、孟喜、梁丘賀

祥宗

談災論變、預言吉兇禍福。

代表人物

焦延壽、京房

圖書宗

創立各種圖式,討論宇宙生成變化之理。

代表人物

陳摶、邵雍

義理派

老莊宗

盡黜象數,以老莊道家觀點解釋易理。

代表人物

王弼、韓康伯、王肅

儒理宗

繼承漢儒思想,從儒家角度闡釋《易經》。

代表人物

周敦頤、程頤、朱熹

史事宗

用歷史事實證明并發揮易理。

代表人物

楊萬里、司馬光、歐陽修

國學大師南懷瑾把易學的“兩派六宗”擴充成“兩派十宗”,兩派包括道家易學、儒家易學;十宗包括占卜、 祥、圖書、老莊、儒理、史事、醫藥、丹道、堪輿、星相。

義理學派

漢末儒生以象數解《易經》,過于追求卦辭、爻辭與卦象的一一對應,這使得他們的體系變得非常復雜。孔子寫易傳時就出現了義理派,但成體系的義理派開始于三國時的少年天才王弼。王弼針對當時象數學派的弊病,提出了“一爻為主說”“爻變說”和“適時說”,駁斥漢儒牽強附會的“按文責卦”的方法,主張著重領會和把握《易經》的根本義理。北宋王安石等人則從歷史角度解《易經》,不追究卦象本身的意義,而是引用歷史事實證明《易經》理論的正確性。

后來,人們又戲把《易經》分為學者派和江湖派,突出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異。江湖派利用《易經》衍生出的眾多占卜術謀生,雖然略顯低俗,但在群眾中影響力很大;學者派則探究《易經》中的高深哲理,對預測生活瑣事不感興趣。

“象數”與“義理”的核心內容

在漢代,孟喜、焦延壽、京房、鄭玄等人以象數解易,創立卦氣、納甲、爻辰、互體等學說,“象數學”由此產生。北宋邵雍又創“先天學”,使象數的含義不斷擴展,演變成包含天文、歷法、樂律、養生在內的龐雜的象數體系,與“術數”難以劃分清晰的界限。一般以“象數”為探究宇宙生成秩序的自然哲學,而以“術數”為占測人事禍福的方法。對于象數之學,后世褒貶不一。贊成者認為象數學豐富了易學,不僅與《易經》吻合,也與天地萬物之理相符,實用而科學;否定者認為象數背離《易經》原意,不是易學正宗,與哲學毫不相干,走上“存象忘意”的歧途,甚至有些學者把某些“象數”派分支斥之為“下里巴人”。

與象數不同,“義理”體現了《易經》的哲學思想,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剛柔相推而變在其中”“生生之謂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關于宇宙根本規律的命題,認為人應該待時而動、自強不息,要有憂患意識。但也宣揚“天尊地卑”的等級觀念以及“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神靈思想?!傲x理”經后世發揮而至為龐雜。三國的王弼以老莊玄學解說易理,宋代的程頤、朱熹以理學解說易理,張載以氣學解說易理,楊簡以心學解說易理……均以自己的見解來發揮,其中不少已偏離《易經》原意。

義理學派也可以以卦辭、爻辭的含義結合實際情況來斷卦。但卦爻辭內涵堅深,不容易掌握。

易學的“象數”與“義理”

易學從產生至今,其兩大學派“象數派”與“義理派”的斗爭始終沒有停止過。然而,這兩者在根本上是統一的,它們的對立與互補就如同太極圖中的兩條“陰陽魚”。

將“象、數、義、理”中闡釋的哲理和規律應用于社會生活,以此預測人生命運,被稱為“占”“占筮”等,其分支眾多,后人一般統稱其為“術數”。

王弼掃象:促進了“義理”與“象數”的互動

兩漢時期的易學沿襲數百年,不但一味拘泥于象數,而且在對《易經》的解讀上更是支離繁雜,尤其是其“災異說”,大大偏離了《易經》的正道。兩漢以后,易學在發展中逐漸形成兩個對立互補的派別:象數派與義理派,開啟義理學派的王弼以“盡黜象數”“全廢象數”為大旗,掃落了漢代象數之積弊,并以此衍生出了很多對后人頗有影響力的錯誤觀點,“象數對于義理而言無足輕重,甚至可以被全然拋棄”就是之一。

王弼是三國時期之人,去世時雖年僅二十四歲,但對易學貢獻巨大。鑒于象數易學理論上的失誤,以及由此導致的煩瑣推衍,他經過冷靜思考,完成了有劃時代意義的易學著作《周易注》與《周易略例》,批判地超越了漢易象數學家的思路,重新界定了象數在易學架構中的位置,提倡“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努力使易學的研究向《易傳》的思路復歸。

這種“王弼易學”是對兩漢象數易學的一次革命,帶來了易學發展的新契機。從此,“象數學派”與“義理學派”之間逐漸形成了相反相成的互動格局,促進了易學的繁榮。

“象數易學”中的精華

以儒家為代表的易學主要為義理派,主要用于豐富哲學思想、提升個人修養;以道家為代表的易學主要為象數派,主要實踐于性命修煉;以江湖派為代表的易學為術數派,主要用于占筮、預測。道家易學與江湖易學的共同特點是起卦后拋開《易經》,重用五行、干支、六獸、六親等要素。

雖然象數易學的某些分支被后人演化為包含封建迷信的理論,但象數之學的基本理論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深厚的哲學內涵。比如本章要介紹的內卦、外卦、體卦、用卦、互卦、錯卦、綜卦、交卦、消息卦等理論,這些基本的卦變理論是解讀《易經》經文的依據,也可以作為斷卦的方法。

易學代表人物

歷史上的易學研究者眾多,他們創造了很多斷卦方法,但今天我們常用的主要有三類:卦辭斷卦法、卦象斷卦法、納甲筮法。

易學代表人物

此外,還有一些易學大師并不特別偏重于象數或義理,如周文王、孔子、董仲舒、東方朔、鄭玄、魏伯陽、諸葛亮、蕭衍、周敦頤、劉基、朱熹等。

象數易學中的概念

象數易學中的以上卦變理論是解讀《易經》經文的依據,也可以作為斷卦的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财经| 鄂托克旗| 阿瓦提县| 谷城县| 凤山市| 庄河市| 喜德县| 东明县| 噶尔县| 嘉义县| 收藏| 汾西县| 登封市| 东兴市| 广南县| 广宗县| 屯留县| 卢龙县| 共和县| 澄江县| 大足县| 洛扎县| 仪陇县| 定陶县| 肃北| 庆阳市| 津市市| 哈尔滨市| 尚志市| 平阳县| 乐亭县| 高州市| 诸暨市| 日喀则市| 四子王旗| 常宁市| 辉南县| 修文县| 莲花县|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