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成為報銷高手
- 出納訓練營
- 1895字
- 2019-01-04 15:10:00
2.3 報銷的風險
除了通常意義上的法律風險外,還有三類風險對于企業及其相關人員的影響也很大,需要特別加以注意。
2.3.1 涉法風險
辦理費用報銷,必須提交符合國家規定的原始憑證。
大多數報銷人都知道,要報銷就得交發票。但也確實有些人,特別是企業領導者會在財務人員的“配合”下,做出沒有發票也能報銷變現的事來。
國內某知名民營公司有兩筆處理廢料的收入,合計623.29萬元。在總經理的授意下,出納僅將65.61萬元轉入了公司賬戶。之后,出納又根據董事長的授意,分兩次將370萬元轉入了董事長的個人賬戶,供其償還個人債務。
董事長向公訴機關解釋說,自己為公司支付的費用,僅是可以提供票據的部分就已經超過了370萬元。況且公司長期以來就存在“公款私用、私款公用”的情況。所以,公司是將一部分營業外收入存在了 “小金庫”里,用于支付一些無法報賬的開支。
——詳見每經網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02/1035542.html
這家民企董事長顯然對其中蘊藏的涉法風險缺乏充分認識,也未能用發票來證明接收公司轉入其個人賬戶370萬元的合法、合規、合理性,自然要承擔法律風險。
客觀地說,用“小金庫”截留公款,以支付一些沒有發票的因公消費,這種做法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國家雖然年年在查,卻也屢禁不止。事實上,國家清理小金庫的重點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身上,而每年的清理行動就像是秋收趕場。
2.3.2 涉稅風險
沒有發票的報銷變現的確存在涉法風險,那是不是有了發票,就沒有風險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還有涉稅風險。
以下5種常見名目的報銷,就容易引發涉稅風險。
1.禮品
發票上寫著“禮品”兩個大字,總會難免令人聯想到行賄受賄的場景。同時,也極易引起稅務人員的質疑:企業是否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了呢?即便這筆個稅由企業來承擔,那么企業實際上繳稅了嗎?這一下豈不是引火燒身?!
所以,對于任何一個企業而言,開具“禮品”發票都是需要特別謹慎的。
2.辦公用品
一沓發票上如果都只寫著“辦公用品”幾個字,那就有引起檢查人員“關心”的理由了:買的什么辦公用品啊?買了多少啊?為什么買這些東西啊?上次是什么時候買的啊?為什么隔這么長時間買啊?為什么買這么多啊?單位有多少人啊?還沒用完的東西放在哪里了?拿出來讓我們看看,怎么樣?
如果實際上買的不是辦公用品,誰都經不住稅務、審計、紀檢、監察人員一句接一句的刨根問底,最后必然會露出馬腳。到了那個時候沒啥含糊的,補稅是輕的。
3.汽油費
不管是公家的車還是私家的車,都會需要加油。于是,一些企業就號召員工積攢私家車加油的發票,用來替代其他花銷的報銷。
凡事都得講個度吧?夸張點說,一家不做公路運輸生意的公司累計報銷的汽油費都能開出租公司了,該怎么對稅務人員解釋?又憑什么解釋?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4.會議費
要是開出這樣的發票,最好是真的開會了。
不是有了一張“會議費”發票就能踏踏實實報銷入賬的,還要有兩個必備附件加以佐證:一是參會邀請文件,這是證明會議真實性的基本要件;二是載有會議主題、主辦單位、召開地點、參會單位或人員組成、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議程和吃住行安排、與會者報到登記等內容的書面會務材料。
對于組織會議的單位來說,除了要給參會方提供上述兩個必備附件外,還應當備有參會人員簽到記錄,會議場地租賃和相關服務合同及發票,住宿、就餐、出行服務合同及發票,會務資料和用品的制作合同及發票,以及向參會人開具的會議費發票。
沒有這些,稅務、審計、紀檢、監察的關是過不去的。
5.餐費
餐費是最典型的公私兼有類報銷,也常常是誘發違法、違規、違紀(以下統稱“三違”)問題的入口之一。
即便是真實的因公招待用餐,也并非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這一點,會計們是最清楚的,因為國家有規定的比例,超出就要視同利潤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
所以,餐費多了,就相對會多繳稅。
2.3.3 涉眾風險
在信息時代,各種傳播載體不但能將一件事的影響迅速擴大,而且還能深入挖掘。它們既可以將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又可以對假公濟私、以權謀私、頂風違紀、中飽私囊、不作為和亂作為等行為發揮強大的公眾監督作用,使相關人員無處藏身。
特別是對于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被社會公眾發現或揭露“三違”問題的風險較以往大幅增加。
下面這個案例經由網絡媒體擴散傳播,迅即被公之于眾:
一位網友在論壇里發帖子舉報說,某大型上市國企的一位高管報銷的100萬元業務招待費里有44萬元用的是假發票。“打飛的到北京去吃幾碗牛肉面就花了25400元”“快餐廳吃碗牛肉面8900元”等內容迅速吸引了公眾的注意。
——詳見和訊網http://stock.hexun.com/2013-04-25/153569723_2.html
在自媒體如此發達的信息時代,類似的“三違”問題一旦報銷入賬,就很可能會在公眾的迅速關注和擴散下面臨質詢,甚至要接受相關機構的調查。這類涉眾風險對于意欲“三違”報銷的人,確有必要三思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