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導言

時下,探討曾國藩的生活與思想,為其做翔實的評傳,似乎并非當務之急。自曾公謝世至今,已有六十余年。此六十余年當中,世界局勢變遷頻仍,中國改革如火如荼。此種形勢之下,不懼艱辛,努力探討曾公的生活與思想,即使最終有所收獲,也難免會被視為明日黃花,遭人不屑,況且并非胸有成竹將來能夠有所收獲。那么,本人又為何緣故全力以赴于此事呢?思慮一番之后,本人將主要原因做如下陳述:

第一節 評傳曾公的緣起

歷來品評人物,不外乎褒貶二字,關鍵在于得當。鄭板橋曾云:“隔靴搔癢,贊亦可厭;入木三分,罵亦可感?!睂嵲谑峭ㄟ_之見。對于曾國藩一生,褒揚者固然多,詆毀者亦不少。在認識曾公為人時,倘若盲從他人觀點而無自己主見,終究談不上什么獲益。若欲對其做一番透徹準確的了解與評價,就須深入探討其生活及思想。此其一。

俗諺云:“時勢造英雄。”又云:“英雄造時勢?!笨梢姇r勢與英雄之間關系甚為密切,彼此互為因果。曾公,用當今眼光審視之,并非奇異人物,亦無杰出建樹。然而在當時,官居侍郎,最終平定暴亂,其豐功偉績和出色才干,尋常人的確難以望其項背。我們在考察曾公成就偉業的原因時,須結合時代背景,尤其應了解曾公生平。而要了解其生平,就非得對其生活與思想進行詳盡的研究不可。此其二。

曾公一生,歷經艱辛,頻受挫折,所以著述其生平時,大多談論其克服磨難之經驗。近人如梁啟超、蔡松坡、龍夢蓀、許嘯天等,鑒于曾公的言論多有可取之處,將之收錄編纂成書,以供廣大民眾閱覽借鑒,目的極好,然而只言片語不足以全面展現曾公生平。新近有胡哲敷《曾國藩治學方法》、蔣星德《曾國藩之生平及事業》,雖為佳作,但內容過于簡略,讀來令人嘆為缺憾。本人在此十分愿意盡己所能,探究曾公生平,以饗廣大讀者。此其三。

一個人的思想,往往隨時間、場合的變遷而演進,與其生活環境密不可分。就曾公而言,少年時之思想與老年時之思想必定是截然不同的;京中做官時言論與營中領兵時言論亦有明顯分別。我們若不能熟諳曾公生平,則不足以闡明其思想淵源及演變軌跡。所以只有深知其生平,才能了解其思想。此其四。

文明制度,隨時代而變更;性情意志,亦是因人而異。唯有至理名言與浩然正氣,往往歷久彌新,經百代而不減其魅力。曾公一生,并非完美不缺無可指摘,然而就其高尚言行而論,十分值得后人借鑒。我們若能謹慎擇取、吸其精華,將對自身修養大有裨益。絕不能視之為明日黃花,以致其寶貴的精神價值白白流失。本人研究曾公生平及思想時,殫精竭慮在所不惜,豈是僅為滿足自身的學究之癖?此其五。

縱覽古今,橫觀中外,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既不能僅歸功于三兩人,亦不可只憑借某一二日,而是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由無數人前仆后繼,付出其心力才干,日積月累而成。我們生在當代,對文化所擔負的責任,就是繼往開來:一方面繼承優秀的中華文明,不致前人徒費心血;另一方面進一步提升文化質量,供后人汲取借鑒。否則,“凡前人之知,無以為后學之憑借,以益求進步,而后學所窮力盡氣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所已得而復舍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無以資后學之考鑒,以益求精密,而后學所窮力盡氣以相求者,猶是前人粗簡之法焉,或轉即前人業已嬗蛻之法焉”(見蔡予民先生《中國倫理學史·序例》)。此種情形,對文化而言,是何等損失!曾公一生好學,且樂于嘉獎讀書人,大有孔子“好學不厭,誨人不倦”之遺風;平日又常以孟子“取人為善,與人為善”之格言自警,甚為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及發揚。我們倘若果真要“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欲為文化界稍盡自己應盡之責任,其實途徑甚多,當中即包括研究曾公生平,為其作翔實評傳。而本人不自量力,竊欲盡己所能,擔當此任。此其六。

對曾公生平記載較為詳細者,首推黎庶昌所編《曾文正公年譜》,其次為王安定所著《曾公大事記》,又其次則屬《清史列傳》中之《曾公本傳》。然而以上著作偏重政治軍事范疇,記錄內容大多為清廷諭旨和曾公奏疏,其他方面則少有涉及,以至于令人讀來興味大減而昏昏欲睡。本人深感此類曾公傳記不能滿足讀者覽閱之趣。所謂“吹盡狂沙始到金”,曾公的歷史地位與價值已被世人明確,遠非當時囿于時代局限的見解所能企及。因此,本人不揣冒昧,竊欲為曾公作一新評傳。本人多年來探究曾公生平,自認為不遺余力,期望將心得體會付諸筆端。此其七。

自殷墟甲骨文出土,考古之風一時盛起。羅振玉、王國維倡導于前,董作賓、郭沫若宣揚在后。文人學子爭相追捧新奇之事,喜好附庸風雅,紛紛加入考究甲骨文之伍。此好學之態度與考古之精神,就“為學問而學問”而言,絕對無可厚非。然而,僅就“為人生而學問”而言,與其琢磨數千年前龜甲獸骨,終究不如仔細研究關乎日常民生之事物。儒家觀點不離倫常,倡導凡事必躬行踐履;墨家崇尚實用精神,志在拯救蒼生。當今之世,生靈涂炭,禮崩樂壞,欲尋有效解決之道,何必崇洋媚外?本人借業余時間,將曾公生平仔細探討,雖看似考古,然而與甲骨之考古自有差別。至于曾公本人,即是追求身體力行、倡導實用精神之楷模,對此本人深信不疑。當今世道衰微,真正于儒學墨學上有深厚造詣者,已寥寥無幾。恰遇如曾公此等接近儒墨圣賢之人,便特意將其生平詳細述來,實是無奈中尚存的一絲希冀。此其八。

上述種種,即是本人為曾公作評傳之緣由。無論批判人物、考察功業、瀏覽格言、研究思想、修身養性、發揚文化,還是閱讀傳記、從事學術,但凡與曾公有直接或間接關系,而欲對曾公作深刻認識者,均須全面了解其生平。正是有鑒于此,本人竟全然不顧德行未足、才力尚缺,不以“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為慮,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曾公作此新評傳!

第二節 評傳曾公的方法

評傳緣起既已交代,本人再來闡述研究方法。

探討曾公的生活與思想,并非輕而易舉之事。《曾文正公全集》包括一百五十余卷,其中除《鳴原堂論文》《十八家詩鈔》《經史百家雜鈔》《經史百家簡編》四部書外,《詩集》《文集》《奏稿》《書札》《批牘》《雜著》《讀書錄》《日記》《年譜》等共有近百卷。僅對這些著作開展細致深入之研究,就足以耗費心力,何況還須搜羅其他資料方能全面了解曾公生平?其中艱辛,自是不言而喻。然而,以上也僅是就搜集材料而言。至于下一步的整理材料,更非易事。因為所謂整理,絕不是毫無體系地任意抄錄而已;必須做到心中有數、觀點明確、取舍得當、評判合理、條理清晰、言之有據。浩大而繁雜,豈是我等才疏學淺之人所能勝任?然而,古訓有云:“有志者事竟成?!币虼?,面對任何須做之事,即便試圖推脫,也切莫以懼怕其中之困難為由。至于整理材料的方法,約有三項:

分析法

曾公一生所言所行,十分復雜深奧,倘若不條分縷析、詳細考察,則難以窺探其言行變化之始末與動機。因此,分析法必不可少。所謂分析法,即將整體分作若干個體,然后對每一個體展開研究。此種方法唯一的優點,在于容易認識每一個體內部真相,便于考察,而不至于被整體所呈現的籠統表象所誤導。本人考察曾公生活,采用時間分類法;研究其思想,則用性質分類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整理材料時做到條理清晰。

綜合法

僅用分析法,只能了解到事物局部的真相,而不足以形成整體認知。若想避免一葉蔽目,此時便要采用綜合法。所謂綜合法,即把運用分析法后所得各個結果加以綜合,融會貫通,形成一套體系。對于曾公的生活與思想,既要用分析法窺探其內部演變與淵源,又須用綜合法從整體角度上全面把握,從而做到巨細不漏、左右逢源,隨后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批判法

我們對曾公的生活與思想做一番全面透徹的梳理之后,便可對其生平進行下一步的批判。批判并非易事,且稍有不慎便會帶上主觀色彩。只有以審慎的態度兼顧各方面事實,才不致信口雌黃或人云亦云。所謂眾口難調,一個人的見解難以迎合所有人;然而,只要以事實為憑據,立論精當嚴密,不但可提高自身學識,亦可供他人參考,確實有百利而無一害。當然,切莫強迫他人接受你的觀點,而你亦不必勉強認同任何人。

梁啟超先生認為,讀史有兩種方式:一為鳥瞰式,又曰飛機式,目的在于掌握整體;一為解剖式,又曰顯微鏡式,用以透徹了解細節。前者即本人所謂綜合法,后者即本人所謂分析法。須將兩者結合運用,不可偏廢。

進行批判,有時僅需闡述客觀事實,而不必作出是非判斷,能如此,對一個批判家而言,已可稱得上盡職盡責;有時,倘若給予是非判斷,那么只需針對其歷史價值。前者只重客觀事實,而后者便稍帶主觀色彩。至于研究曾公生平,為顧全客觀事實,本人多用解說,而少用批判;即使偶有批判,也針對其歷史價值,而絕不敢妄下論斷。若自以為是、信口開河,不僅有辱前人,亦將誤人子弟。此為治史者之大忌。

第三節 評傳曾公的目的

方法既已明確,下面來談目的。探討曾公生平,其緣起前文已有交代,目的便顯而易見,具體包括如下兩點:

了解曾公的生活與思想

探討曾公生平,緣起雖有多種,然而不外乎欲了解曾公的生活與思想。若能對其生活與思想有透徹認識,則可全面領會曾公的立身處世之道以及道德、學問、事業、文章等,從而避免被只言片語所誤導,亦不致人云亦云、無所適從。此目的一。

闡明人物與時代的關系

“時勢造英雄”,曾公一生所取得的豐功偉績是如何得益于那個時代的呢?假若曾公生于其他時代,其人生又當會如此否?此類問題均值得重視,不能單純僅為了解曾公生平。今人審視前人,后人亦審視今人;我們此時評論曾公,后世亦將會評論此時之我們。通過探討曾公生平而揭示時代與人物之關系,便可告訴今人該何去何從,且能預知未來之發展趨勢。此目的二。

梁啟超先生曾云:“歷史的目的,在將過去的真事實,予以新意義或新價值,以供現代人活動之資鑒?!保ㄒ娖渲鳌吨袊鴼v史研究法補編》)錢玄同先生亦云:“居今治學,考古務求其真,致用務求其適。”(見黎錦熙所編《宋元明思想學術文選第一輯敘例》)就此評傳而言,了解曾公的生活與思想,即“考古務求其真”,亦即求得“真事實”;闡明人物與時代的關系,即“致用務求其適”,亦即“予以新意義或新價值,以供現代人活動之資鑒”。

以上所述,并非高論,僅是為交代作此評傳之原因、方法以及目的而已。名曰“導言”,乃是借用屈原《離騷》中“導夫先路”之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育儿| 洪雅县| 滦南县| 济宁市| 万源市| 柳江县| 调兵山市| 阳城县| 大港区| 潞城市| 敖汉旗| 东方市| 泗阳县| 察雅县| 松溪县| 神木县| 玉溪市| 房山区| 宝兴县| 沙湾县| 将乐县| 九龙县| 吉木萨尔县| 民乐县| 龙井市| 武胜县| 玉溪市| 于田县| 瓦房店市| 太康县| 教育| 江城| 五台县| 宜丰县| 浏阳市| 广东省| 永兴县| 郁南县| 神农架林区| 宜昌市|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