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網羅城鎮的路徑與思路

一、研究思路

本書確立的對我國互聯網背景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相統一、歷史和邏輯的統一,積極征求學術界和業界中關注我國互聯網和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人員的建議,按照關注時代前沿課題,針對問題提出思考的原則,設定了本書的邏輯框架。

本書用生動的筆觸、詳實的案例,深入調查研究了“互聯網+”城鎮化里面的許多前沿性課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若干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政策性建議。書中圍繞互聯網時代鄉村如何實現彎道超車、城市怎么實現顛覆式發展以及“互聯網+”城鎮的產業、人口如何調整,進行了系統性的闡述。分別探討:后發地區的城鎮化如何開展?如何在城鄉普遍開展可持續的人文經濟?互聯網怎么推動新興業態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互聯網+”城市群如何建設和治理?大數據時代的城市如何規劃?“電商村”未來怎么發展?“智慧城市”怎么建設?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析和研究,探索出一條或幾條“互聯網+”城鎮化的新路子、新方法,從而切實推動城鄉跨越式發展以及產業創新升級。

二、邏輯框架

本書的研究脈絡是以研究思路為基礎的。正是在確立本書的研究思路后,本書研究的邏輯框架也就基本確立了。本書邏輯框架為七章。

第一章,引言。作為啟始章節,主要闡述了互聯網和鄉村、城鎮產生的原因和歷史,為大眾普及了相關的科學知識。研究和分析了互聯網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為大眾帶來的便捷性。同時,對當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進行了一一列舉,特別是城鎮化的頂層規劃、土地、城鄉二元壁壘以及環境的嚴重污染問題。接著,根據問題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互聯網+”,不僅僅能夠為大眾帶來生活上的便捷,而且能夠幫助社會改變傳統的治理模式,維護大眾的公共安全,激發大眾參與到社會的治理中來,共同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

第二章,后發城鎮的勃興。重點著眼于后發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后發地區往往指相對于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或發展嚴重滯后,資本、技術、市場、人才等經濟要素資源短缺,工業發展乏力,產業結構失衡,往往還處在農業文明階段的發展地域。近年來,人們發現后發地區可以通過城鎮化有效地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加快后發地區,尤其鄉村現代化進程,調整其產業結構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居民的人文素養。

本章一方面提出后發地區要思考如何城鎮化。著重從鄉土城鎮化、西部城鎮化、邊疆城鎮化、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四個領域來分析,提出當前的文化、旅游、互聯網對鄉村城鎮化的作用和意義;談到西部特色鄉鎮的發展和絲綢之路沿線的新型城鎮化的意義;進一步分析當前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布局,文化交融和產業互聯互通的實施對我國后發地區的推動作用;在少數民族地區以民族鄉鎮和世界鄉鎮為兩翼,以“互聯網+”民俗為力量談新型城鎮化的帶動作用。另外一方面,在全章中,既考慮后發地區的具體特征,又思考后發優勢所在,同時積極思考如何體現后發優勢,不走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要以過度消耗能源和資源、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而以“低碳發展”“綠色發展”“環境友好”等理念作為后發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

第三章,城鄉人文經濟。主要聚焦如何在城鄉普遍開展可持續的人文經濟發展。當代社會是在以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經濟秩序及因之產生的系統化經濟理論指導下發展和運轉。不可否認,這種西方價值觀體系下的經濟發展模式相比較中國傳統社會以儒家倫理為基本價值觀形成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模式在實踐中處于領先位置。在西方走上發達道路之后建立的話語體系下,相應的學術理論將經濟發展慢慢脫離了人的主觀領域,脫離了人的社會性特征,機械地將邊際理論等數理應用于經濟和社會發展,導致經濟發展越來越失去人文特性。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代中國在取得令世界矚目的經濟成就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貧富差距問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三農”問題、城鎮發展困境等涉及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社會各階層在價值觀方面也陷入混亂的狀態,無法形成具有中國本土人文特征的價值觀體系,乃至思想理論。

面對傳統經濟模式下的環境、生態、資源、公平、價值觀等困境,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更多地向“以人為本”的人文經濟轉向,注重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人類生活與生態環境、科技與人文關懷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價值觀體系的建設再次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兩者相互作用。缺乏系統性價值觀體系的經濟發展注定是不可持續的。事實上,現代經濟發展模式出現各種危機和矛盾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無法將多元的人文特征涵蓋在單一的經濟模式之下,其危機的發生也是必然的。而當前主流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多元人文因素之間的矛盾和磨合也從未停止過。我們試圖用數理模式絕對化地建立起來的經濟發展模型也一次次地被各種無法預估的人文因素的出現而擊潰。

所以,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方向,建設生態友好、記得住“鄉愁”,留得住傳統,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城鎮人文經濟。

第四章,“互聯網+”城市治理。探討了“互聯網+”城市建設和治理模式。當古老的傳統村落遇上現代的電子商務,將會發生什么?本章聚焦以“淘寶村”為代表的電商村未來如何發展這一前沿命題,從其概念演變與界定、發展階段回顧等切入,詳細描述了其代表模式、主要特征及發展路徑,并深入剖析了“電商村”這個中國農村經濟和電子商務發生核聚變后催生的典型產物未來究竟路在何方。事實上,中國“淘寶村”的出現,不僅破解了農村信息化難題,有效提高了農民可支配收入,提升了農民生活幸福指數,也成為拉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創業和就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的新型渠道。從全球范圍來看,這都是獨一無二的經濟現象,值得高度關注與深入研究。

第五章,大數據時代的城鎮規劃。在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信息的孤島效應一直是制約城鎮發展的因素之一。大數據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推動城鎮規劃的精細化并使其轉向復雜的模型模擬,可以更好地推進城鎮規劃的民主化并實現規劃的眾包參與。隨著大數據在城鎮規劃中應用日益廣泛,新媒體越來越成為協同規劃及公眾參與的最佳工具,大數據應用將優化城鎮特色產業布局,推進城鎮規劃“三化融合”。因此,大數據時代,城鎮發展的主旨就是:釋放城鎮傳統產業無窮潛能,將城鎮經濟形態從以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轉向以信息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為主,促進研發、生產、輸出環節的提質增效全面升級。因此,大數據時代的城鎮化,意味著城鎮的規劃、建設和發展從現在的“兩化”融合、“多化”融合,發展成為數據“融入”一切產業,大數據時代的城鎮規劃,將從粗放城市走向集約城市,從平面城市走向立體城市,從視覺城市轉向行為城市,從功能城市邁入文化城市。

第六章,電商村怎么發展。隨著各種技術手段的飛躍式發展,當代城市已經通過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種手段,愈加緊密地互聯互通在一起。其中物聯網、大數據和智能化是“互聯網+”背景下城市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與之對應,城市管理、政府管理以及公共安全,也需要在各個層面不斷創新,利用新的技術媒介和發展要素以應對出現的新問題。如果說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那么基于互聯網等技術手段生產和創造的各類文化,正建構我們的城市以及居住于此的城市新人類。這給我們的城市文化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我們要創新文化的治理模式和管理路徑,以此來監管和引導網絡輿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網絡文化的管理機制,引領建構中的城市網絡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行不悖。尤為重要的是,要積極考察當代中國城市基于“互聯網+”所形成的特殊文化生產模式,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的中國文化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實現新時代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第七章,智慧城市。筆者從探討“智慧”二字出發,探究互聯網時代下我國“智慧城市”與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以及相關舉措,探討數據平臺、網絡、智能終端等基礎建設推進“智慧城市”發展的具體措施,深入研究城市如何融合新技術、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與云服務平臺,提供城市創新研發、落實應用、城市規劃、產業融合與服務創新資源,并從全球化視角切入,縱覽世界上多個國家建設智慧城市的典范案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出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汨罗市| 宁明县| 安吉县| 炉霍县| 龙陵县| 荣昌县| 纳雍县| 高雄市| 色达县| 永春县| 杭州市| 米脂县| 会理县| 成武县| 肃南| 苍梧县| 锡林浩特市| 当涂县| 峨边| 新宁县| 舟曲县| 分宜县| 临夏县| 延吉市| 娄底市| 万全县| 麻阳| 新乡市| 桂阳县| 雷山县| 循化| 盐亭县| 青浦区| 龙井市| 长海县| 兴宁市| 景洪市| 彭水| 贞丰县| 永州市|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