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羅城鎮:未來城市的想象力
- 卜希霆 王青亦
- 3544字
- 2019-01-04 11:35:33
第一章 引言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們需要的是尋求新的治理模式的創新,積極鼓勵社會群體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充分發揮大眾的作用,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轉變產業發展思路和模式,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第一節 過去與未來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經濟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城鎮常住人口74916萬,鄉村常住人口61866萬,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54.77%。而全國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戶分離人口)為2.98億。
伴隨著國家新一輪的新型城鎮化進程速度的加快,預計到2030年,我國將有2.3億人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城鎮之間流動人口約8000萬人,流動遷移人口總量將由2014年的2.54億人上升到3.1億人。
中國歷史上有過幾次人口大遷徙,但從未有過像今天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的人口流動現象。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從人類有文字記載開始就從未停止過,到底農村人口為什么要向城鎮轉移?城鎮到底能夠為居民帶來什么樣的便利?人口轉移的源動力是什么?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開始如下的思考。
一、村莊和城鎮
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緩慢提高,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實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從事種植業的原始人逐漸定居下來,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固定居所——村莊。經過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后,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鐵器的出現,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鐵器讓原始人類可以擴大耕地面積、開拓廣闊森林、種植各類植物。
伴隨著青銅器和鐵器的應用,開始出現大面積的農田耕作和伐林墾荒的現象。由于原始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生產勞動的多樣化,導致了經營種類的增多。又農耕,又畜牧,又進行各種手工制作,人們越來越難以全面勝任,于是有人脫離農業或畜牧業生產而轉入手工業的專門化發展。這樣,便使原來與農業生產結合在一起的手工業生產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產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使商品貨幣關系進一步發展起來,同時促進了遠距離貿易的發展,為城鎮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經濟條件。
在我國歷史上,我們習慣將城鎮稱之為“鎮”。在古代,“城”最早是一種大規模、永久性的防御設施。據《康熙字典》記載,“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即攻不破的防御工程。城的主要作用是保衛統治者,是一個地區的統治中心,不是經濟中心。和城類似的一種居民點防御性建筑物叫郭。早在夏代就有“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之說,“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市”是商品交易的場所。早期市的位置常在居民點的井旁,故有“井市”之稱。人們在特定的地點按特定的時間相互交易,形成集市。漢魏之際,市的位置在城外“郭”內。城和市不同,傳統的城是統治階級的堡壘。統治階級怕農民趕集聚在一起鬧事,把城和集市在地點上嚴格分開,常常在城區的外面設立固定的地點作為趕集的人交換貨物的場所。
后來,定期聚會的趕集趕街的貿易方式發展到固定化和經常化,商人也隨著在此開設固定的店鋪,這就出現了“鎮”。集市逐步由固定的商店所代替,若干商店連成幾條街,加上多種服務行業,集合成一個人口較多,以商業為主的、較為永久性的社區,普遍稱作鎮。鎮與市有著嚴格的區別,有商賈貿易者為之市,設官防者為之鎮。鎮是有人管的集市。
在設鎮前,大多已有集市的存在。集市多起因于多余糧草和日用品的交換,并以行商流客為主。鎮多起因于政治軍事,并因政治軍事的存在而擴大了市場交易的規模和范圍。鎮以坐賈為主,店鋪盛行,有一定的設施。為維護“市”的秩序,防止“市”民混亂,于是“鎮”和“市”在地理位置和社會功能上逐漸合為一體,形成集鎮。隨著經濟的發展,集鎮逐漸被吸引到人口比較集中的“城”中。“城”與“鎮”的位置與功能結合形成城鎮。因此,城鎮就是集鎮、市、城三者功能為一體的地域,即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綜合體。
二、互聯網
人類學會使用工具,距今已有250萬年之久,為勾勒人類文明過往的脈搏,執著、理性的人類,進行了浩如煙海的考證和寫作。盡管理論紛繁、觀念萬千,但在一處基本一致。人類社會運動階段性的重大變化,背后總是伴隨著相應的某種重大技術的誕生,那些重要技術的誕生,不約而同地成為我們把握過去的歷時地標。
1957年10月4日,莫斯科時間10時18分,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被送入浩瀚的太空,這顆名叫“史伯尼克”意為“旅行同伴”的83公斤的小星星成為人類居住地的第一個人工伙伴。在地球另一端,“史伯尼克”頃刻間匯成國家安全危機的陰云籠罩了整個美國。美國的恐慌,有著一個事關生死存亡的理由。在已經壁壘森嚴的所謂東西方對立中,醞釀熱戰的冷戰,正在被一波波地推向高潮,“史伯尼克”衛星則意味著在爭霸全球的競賽中,蘇聯人終于先行一步。5天之后的記者招待會上,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公開表達了對國家安全和科技水平的嚴重不安。他說:“這個國家必須在國家生活中,給科學技術和教育以優先權。”兩個月后,美國總統向國會提出,建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簡稱“阿帕”,辦公地點就設在五角大樓內。新生的“阿帕”即刻獲得了國會批準的520萬美元的籌備金及兩億美元的項目總預算,這項預算是當年中國國家外匯儲備的3倍。今天網羅了每一個人的互聯網,就萌芽在這項撥款中。
1969年10月29日晚上10時30分,聰明而辛勤的工作人員終于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克蘭羅克和助手在洛杉磯一個實驗室,另一端,斯坦福研究所研究員比爾·杜瓦在500多公里之外等待著他。事實上,處于歷史轉折關頭的人們,表達的雄心極其有限,他們只準備以新時代的方式,從洛杉磯向斯坦福傳遞一個包含5個字母的單詞LOGIN,意思是“登錄”。倫納德·克蘭羅克說:我們就鍵入“L”,我們對比爾說,“L”有了么?他說,有了;輸入“O”,有“O”了么?有了;輸入“G”有“G”了么?“死機了”。儀表顯示傳輸系統突然崩潰,通訊無法繼續進行,世界上第一次互聯網絡的通訊試驗僅僅傳送了兩個字母“LO”。
最初的阿帕網,只在4個大學設立了它的節點。1年后阿帕網擴大到15個節點,眾多的計算機跑步般被編織入網,平均每20天就有一臺大型計算機登錄網絡。1973年,阿帕網跨越大西洋利用衛星技術與英國、挪威實現連接,世界范圍的登錄開始了。20世紀八十年代,互聯網的資金來源,由阿帕變成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阿帕網改名為“互聯網”。1994年4月20日,中國實現與國際互聯網全功能連接,成為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第77個國家。
三、互聯網+城鎮
2012年7月21日,中國首都北京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路面淹沒、輕軌癱瘓、車輛熄火。全天有數百架次航班取消,機場近800萬人滯留。截至22日12時,關于北京暴雨的微博討論量超過百萬條,不計其數的網友參與了愛心互助,擴散救助信息、傳遞愛心能量。
網名為“菠菜X6”的網友10時32分在新浪微博發出開車接人的倡議,他沒有料到,一條試探性的提議在不到兩小時內得到諸多車主響應,愛心車隊上路了。兩小時后,由20多輛車組成的車隊到達機場時已經壯大成一百多輛車的隊伍,在天亮以前的6個小時,在暴雨如注的北京,三百余輛打著雙閃的越野車帶著五百多名從未謀面的陌生人坐上了從機場到亦莊、到王府井,到北京二環、三環、四環的方舟。在社交網絡的快速傳播下,這次志愿行動最終演變成以打雙閃燈為信號、方便警方識別與協調的著名“雙閃行動”。人類社會從不缺少善良的愿望,只不過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難以因為具體的動機而匯聚。
2013年1月1日,公安部頒布新規:機動車司機闖黃燈要被扣6分。在中國,已經有1億的私家車和近兩億的機動車駕駛人。新規定實施的早高峰剛剛過去,網絡微博上便已經涌現出了各種各樣的黃燈的“悲喜劇”。僅1月1日一天,在新浪微博的評論已經超過10萬條,有近百起車禍,這一天“黃燈規定”成為全國關注的話題。互聯網匯聚的聲音瞬間吸引了全國人民的注意力,也迅速從街頭路口匯聚到國家決策層。1月6日,新通知下發:“對目前違反黃燈信號的,以教育警示為主,暫不予以處罰”。從新規實施到下發通知修訂僅僅相隔5天。正如新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曹國偉所說,互聯網把人與人聯系在了一起,也把人和信息聯系在了一起,大大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率。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沒有任何媒介能夠讓任何人在比自己能夠聚集的人群更大的范圍內發表自己的看法。而現在,你可以通過互聯網表達自己的想法,數百人、上千人甚至上百萬人都可以看到你的想法。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高科技技術的成熟,以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寬帶以及大數據為代表的技術形態快速進入信息化建設領域。這些新技術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鄉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
當下,傳統集市+互聯網創造了淘寶,傳統百貨賣場+互聯網產生了京東,傳統銀行+互聯網有了支付寶,傳統的紅娘+互聯網有了世紀佳緣,傳統交通+互聯網有了滴滴、快的。淘寶、京東讓中國的任何一個人用手指點擊鼠標即可足不出戶買到任何喜歡的東西;世紀佳緣讓更多的人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彼此;滴滴、快的讓出租車、私家車的利用效率有了提升。這一切,最終的結果是:讓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