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邊疆的城鎮

邊疆問題是一個包含政治、文化、宗教、歷史、經濟等多方面的復雜問題。邊疆與內陸的發展也是緊密相關的。影響邊疆安全的因素集中表現在經濟發展較為滯后、區域社會相對封閉、與內陸主流認知偏離、人們生活水平較低等諸方面。

由于我國國土遼闊,東西南北不同鄉鎮發展模式不同,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邊疆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相對較差,交通不便,而中國的后發展地區(如中西部)和邊疆省市自治區又存在較大的重疊,同時邊疆地區又是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因此邊疆民族問題一定程度就是邊疆的發展問題。這些地區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城鄉二元差距、收入差距、消費層次差異等。為了同步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鞏固邊疆安全和穩定,關鍵是要縮短直至消除城鄉之間存在的差距。加快邊疆地區的大發展,需要借力城鎮化的實施,改善當地的生存條件,提高生活水平,內地和邊疆共同富裕并重。

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邊疆地區發展經濟的首要任務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還是減少低收入者數量呢?借鑒熊皮特的觀點,我們從需求角度分析貧富差距擴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于創新性研究,通過創新提高商品質量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一般情況下,低收入者消費低質量產品,高收入者消費高質量產品。企業進行產品創新的動力來自于高收入者的數量增加,因此,減少低收入者數量縮小貧富差距有利于創新,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所導致的貧富差距縮小則不利于創新。”武友德,王源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城鎮化發展道路研究——以云南為例的分析 [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所以,通過邊疆城鎮化,調整產業結構,推動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提高新市民素質,對促進邊疆地區發展大有裨益。

“邊疆地區城鎮化不僅有助于提高邊疆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更有助于提高邊疆人民的政治參與水平與共享改革成果,也有助于加強區域社會文化聯系,以城鎮化為共同載體,實現有效的‘社會整合’,最終保障并增進邊疆安全。因此,邊疆地區城鎮化與邊疆安全之間的相關性,直接決定了邊疆地區城鎮化具有典型的公共產品屬性。”武友德,王源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城鎮化發展道路研究——以云南為例的分析 [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公共產品理論指出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對邊疆地區城鎮化建設的財政投入和政策傾斜。

一、構想“一帶一路”

(一)“一帶一路”的構想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于2013年提出以后,已經成為中國政府對外經濟合作的最主要戰略之一。所謂“一帶一路”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不僅跨區域,而且跨國別,體量十分巨大,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兩條經濟大走廊。它們將與歷史上由中西各國共同建立的那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古絲綢之路一樣輝煌。

“一帶一路”發端于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領亞太經濟區,西落歐洲經濟區;“一帶一路”將覆蓋歐亞大陸及印度洋沿岸超過60個國家,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

以既有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區域性合作組織為基礎,借助中國“絲綢之路”的歷史傳統內涵,“一帶一路”經濟戰略將極大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地區間經貿合作,并帶動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為一個偏于一隅的山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今她已經是連接亞歐的國際化都市。重慶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與長江經濟帶的大通道的連接點上,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產業腹地。特別是中歐班列“渝新歐”的開通,橫貫新疆和歐洲全程只用13天,比起過去通過水運、海運抵達歐洲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通過中歐班列,我國西部與歐洲聯系得更緊密。在中國確定“一帶一路”戰略后,各省紛紛不惜重金補貼打造中歐班列交通線,以致中國鐵路總公司于2014年下半年再次調整了中歐班列運行圖,將運行線路由8條增加至20余條。跨越亞歐大陸橋的“新絲綢之路”正逐漸變得擁擠熱鬧。

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一帶一路”戰略將開放重點延伸到中西部廣大內陸地區,尤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陸路交通為軸線,帶動廣大內陸后發地區的發展;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以海洋運輸為依托發展對外貿易、發展與世界各國經貿關系的模式,解決了我國廣大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理念問題和通道問題,這為西部地區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帶一路”戰略不僅僅解決商貿通道問題,對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經濟安全、對外開放格局都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一帶一路”既是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又是國家經濟發展目標所在。

(二)“一帶一路”的目標

在國際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的形勢背景下,中國和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審時度勢,共同推出了建設“一帶一路”的構想。2015年,“一帶一路”規劃將繼續延展鋪開,從頂層戰略構想步入務實合作階段,進而全面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之一。

1.“一帶一路”規劃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

我國因為受地理區位、資源條件、經濟基礎、行政級別等因素影響,對外開放發展不均衡,總體呈現東部發達西部較為落后、沿海區富裕內陸區較為貧弱、城市經濟資源高度趨集而鄉村經濟資源分散待開發的格局。

“一帶一路”規劃有助于提升東部南部及沿海區開放水平的同時,將推動整個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形成海陸并重、兼顧東西,構筑面向世界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新型的對外開放格局已經經過醞釀并付諸于實踐。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曾經在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落實“一帶一路”戰略規劃,提升陸路、海路通達水平,要抓住沿線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啟動一批條件成熟的港口、鐵路建設,資源開發等戰略性合作項目。這種開放新格局對于縮小及解決區域間發展差距問題,以及構建良好睦鄰友好的國際關系都是有利的。

2.“一帶一路”規劃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

在新形勢下,我國對外經濟形勢出現重大轉變,這種依靠拼優惠、拼資源的“三來一補”加工貿易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調整經濟結構,抓緊境外市場的布局,同步推進高水平引進來和大規模走出去,實現進出口、內外需、對內引資和對外投資三大平衡。概括一句話,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能為我所用,成為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利的鳥之雙翼、車之雙輪。

“隨著國際分工的轉移、市場需求降溫和經濟要素的成本的提高,我國的產能過剩和制作成本提高,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由此帶來的后果主要表現為,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過需求,很多產業已到達增長峰值而過剩,也到達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日趨強烈的國際貿易保護和動蕩起伏的能源價格,助推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和產能過剩壓力。因此,企業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已成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具體來說,“‘一帶一路’規劃為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化解過剩產能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推動低端制造業的區域轉移;拉動中西部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帶動沿海地區優化外貿結構。最終在與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與經濟交流中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穩步促進我國經濟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艾比布拉·阿布都沙拉木,李姝睿.“一帶一路”: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N].經濟日報,2015-6-15.

3.“一帶一路”規劃創新我國參與世界經濟合作的方式

“當前,國際貿易規則和話語權,基本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所控制和主導。尤其是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為發達國家量身定制了貿易規則標準,很大程度上鉗制了中國經濟公平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近幾年,中國商品在發達國家市場中屢次被禁的事實表明,中國國際貿易要走出發達國家潛規則,必須改變我們參與世界經濟合作競爭的方式,即保證市場及市場的公平競爭。”艾比布拉·阿布都沙拉木,李姝睿.“一帶一路”: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N].經濟日報,2015-6-15.

在這種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應運而生,成為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引領我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的強力引擎。從2013年提出戰略構想,到2014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簽約,“一帶一路”建設穩扎穩打,開始進入務實合作階段。

4.“一帶一路”規劃保障我國的經濟安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大力引進資源、資金、技術、人才及信息來發展經濟,但在國際分工逐步向水平分工轉變及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的條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外圍環境逐漸變得嚴峻甚至惡化。與發達國家相比,沒有掌握游戲規則主動權和話語權,人口多、家底薄、資源少、產業弱的特點,使得我們在與發達國家的合作與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除此之外,西方發達國家的遏制中國戰備和急于擺脫金融危機的現實壓力,使針對中國的貿易壁壘日益增多,經濟摩擦日益加劇。我國必須尋找新的貿易伙伴和貿易市場,才能從根本上走出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困境。”艾比布拉·阿布都沙拉木,李姝睿.“一帶一路”: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N].經濟日報,2015-6-15.

互利共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原則。通過“一帶一路”規劃的布局和建設,我國與沿線國家進行廣泛多方面的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合作。一方面,“一帶一路”戰略可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帶去新的合作機遇和發展前景。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可以為絲路國家提供各種日用商品、技術和設備;作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更加有實力投資海外,能夠與各國共同應對金融風險,能夠與急需資金的國家共同把握合作發展機會。另一方面,這一戰略不僅通過沿線各國保障陸上、海上資源能源運輸線的安全,也有利于實現我國資源能源進口渠道的多元化。“一帶一路”通過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把各國緊密聯系起來。

因此,“一帶一路”規劃不僅造福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換代,也給沿線國家帶來了發展機遇,有利于沿線各國在互利共贏理念下的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更為可貴的是,我們與沿線大多數國家同命運、共患難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積累的合作經驗,同處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事實,使我們之間的合作比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和交流更為互補和通暢。”艾比布拉·阿布都沙拉木,李姝睿.“一帶一路”: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N].經濟日報,2015-6-15.

對我國國內而言,“一帶一路”戰略是國家經濟發展國家層面的戰略,不存在誰是“一帶一路”的覆蓋區域,誰不是覆蓋輻射區域的問題。國內各地想要借力“一帶一路”規劃建設的契機,就需要積極配合這一國家戰略,在國家總體規劃指導下做好各區域間的聯動和配合。要在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區位、技術優勢的同時相互呼應、消除壁壘、協調配合、互聯互通。最后,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走出去的同時,一定要有全球規則意識,在投資領域和制度層面做好風險防范。

二、融合共生

(一)和而不同

邊疆地區因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以及與境外許多不同文化宗教的國家接壤。在這里,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有多民族文化交融、有本土文化與國外文化交融,還有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交融。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邊疆地區不僅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升級轉型,還要注重文化融合與傳承。文化融合為構建國家軟實力的有效措施,其實質就是文同此心,共向的心靈之路,是在政策溝通、貿易暢通、道路聯通、貨幣流通之外的那個不可或缺的“民心相通”。

對于邊疆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來說,文化交融是一個利器。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又促進了當地社會整合和民族文化的互通。文化交融豐富了邊疆文化內涵,彰顯社會主義文化多樣性,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對引領時代文化,塑造新型城鎮化的靈魂都有積極作用。在邊疆地區,文化交融需要用優秀多樣的民族文化形式體現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和民族觀,這成為各民族的基本行為準則,為促進邊疆城鎮化進程和增強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提供了精神引領和社會保障。

在當前國際形勢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在我國城鎮化戰略實施的發展階段,在西部大開發的規劃下,多元文化交融對內促進各民族各地域民心相通、社會和諧,對外促進各國家各區域加深了解、和而不同。

我國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社會要求關心和支持弱勢群體的利益和發展,建立健全各類規章制度,尤其是要完善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進而逐步扭轉城鄉差別、產業差別、區域差別擴大的趨勢,實現城鄉居民的和諧,不同區域間收入分配的和諧,不同行業不同職業間收入的和諧,不同社會階層、社會組織間的和諧,以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和諧等。

(二)文化共生

新型城鎮化與文化發展有內在聯系。新型城鎮化不僅要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也要促進文化交融,培育新文化生態,提高城鄉居民的文化素養水平。

新型城鎮化推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并逐漸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活動需求,這就成為發展文化、促進文化交融和弘揚多元優秀民族文化的基礎和動力。近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的大發展大繁榮,既保障了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標準化,也為多元文化交融和傳承保護提供了機制保障。

新媒體和移動媒體的發展,也為多元文化交融和發展提供了新載體和渠道。

文化交融往往給新型城鎮化提供產業支撐,成為打造具有民族特色鄉鎮的產業抓手。文化交融,可以充分開發各民族、各地域甚至西方文化的優秀文化資源,組合不同文化元素,建設一批有特色、有規模、產業鏈完備的民族文化產業基地。在具體的文化項目和產業開發中,充分發揮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作用,使得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各有提升,相得益彰。

(三)文化交融

文化交融是一筆財富。新疆是多元化的文化交融區,從古至今促進著中西文明的交流。如季羨林教授在《<羅摩衍那>在中國》一文中所說的:“我國新疆是世界上幾大文明體系的匯流之地。中國文化、希臘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佛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基督教以及其他的一些宗教,都在這里碰了頭,交光互影、互相影響。”在這里,還有舉世聞名的陸地“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因此,利用文化交融的優勢,新疆可以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民族產業和邊疆鄉鎮。

季羨林還說過,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除了新疆地區,還有一個中國的敦煌。敦煌為東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國際意義的文化匯流之地,自從20世紀藏經洞被發現以來,已經轟動世界,并成立了一門世界公認的“敦煌學”。從文化意義上來說,敦煌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多元文化性的世界城市,前來考察、交流的文化學者絡繹不絕。

最后,促進文化交融,文化還要積極走出去。尤其在近年來國家的“一帶一路”的文化布局上,要積極進行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用國際視野、國際表達來推介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尤其在當前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在網絡視聽、數字出版等領域盡快形成一批手段多樣、技術先進、內容豐富,有影響力、傳播力、競爭力和較強實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和傳播平臺,積極參與中國與“一帶一路”輻射區沿線國家的信息和文化建設,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基礎上不斷壯大自身實力,為推進中國文化傳播建設提供強大的文化項目合作、產業支持和精神引領。

三、互聯互通

(一)橋梁與紐帶

2014年11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東道主伙伴對話會上發表題為《聯通引領發展 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講話中,宣布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并提出了加強互聯互通、深化“一帶一路”合作的一系列建議。

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指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互聯互通相融相近、相輔相成。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只翅膀,那么互聯互通就是兩只翅膀的血脈經絡。他還指出,我們要建設的互聯互通,應該是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應該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并進。因此,這三位一體、五大領域并進則為互聯互通的內涵。

2015年5月27日,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對話會在西南山城重慶舉行。此次對話會的主題是“創新引領行動,推進亞歐互聯互通”。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提出了“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的規劃。邊疆地區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進行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積極溝通協作,推進沿線國家互聯互通產業合作。

張高麗副總理強調,“推進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關鍵是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緊緊圍繞“五通”,推動協同發展。要加強政策溝通,凝聚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的各方共識,實現各國互聯互通產業發展戰略的對接。要加強設施聯通,抓好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中的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完善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的硬件支撐,積極推動國際產能合作。要加強貿易暢通,構建有利于均衡增長、利益融合的亞歐經貿開放大市場,深化投資貿易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要加強資金融通,創新和完善現有投融資安排,努力消除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的瓶頸制約。要加強民心相通,推動科技和智力在兩大洲的交流互動,鼓勵教育、就業、旅游、人才等市場相互開放,夯實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的社會根基。”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對話會在渝舉行——中國規劃“一帶一路”6大經濟走廊[EB/OL].(2015-5-28)[2015-10-15].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528/c1002-27069213. html.

張高麗副總理表示,“中國是亞歐大家庭的一員,中國的發展與亞歐的整體發展密不可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沿線國家積極響應,已成為兼顧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訴求的共同愿望。中國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道,積極規劃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將為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一帶一路’和互聯互通相融相近、相輔相成,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前景光明。”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對話會在渝舉行——中國規劃“一帶一路”6大經濟走廊[EB/OL].(2015-5-28)[2015-10-15].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528/c1002-27069213. html.

(二)命運共同體

在全球經濟發展一體化的背景下,國家間的經濟發展存在很強的相關性,產業間的整合和互補尤為突出。如中國政府正試圖同東盟建立“命運共同體”,但是由于發展不均所導致的差異擴大使得雙邊交往深化面臨一些結構性制約。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中國迅速取代東盟成為外資眼中理想的FDI目的地。憑借著生產要素比較優勢,中國迅速在全球生產鏈的終端取得支配性地位。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進一步獲得鞏固,以電子制造業為例,2001年,中國在全球電子產品出口的比重僅占6%,到了2003年,這個比例已上升至28%。雖然這一比重的提升多半來自于對歐、美、日等發達工業國家低端制造業的替代,然而,同樣處于產業鏈尾端,中國、東盟間在產業上的競爭關系大于整合關系。FDI的枯竭使得東盟國家工業化進程受到影響,農業勞動力無法向第二、三產業流動,產業規模受到限制,產業競爭力因此無法獲得提升。”

“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子制造業向產業鏈上游發展,東盟國家再次獲得外國直接投資的青睞,這為東盟國家繼續推動工業化提供動能。另一方面,隨著聯想、華為、中興等上游廠商進入升級轉型階段,這將會帶動一波中下游廠商技術升級。根據匯豐銀行的研究評估,中國企業這波升級轉型將不少于5年。中國企業進入升級階段將為東盟國家開啟一扇再次工業化的機會之窗。”

可見,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不再僅僅是一國的經濟問題,而是在國家產業鏈上形成新的分工、整合和互補。當我國2015年的經濟政策提出逐漸由出口拉動經濟改為擴大內需為主導的時候,再次給了東盟產業發展的機會,形成了中國和東盟國家間的產業互通與互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化| 新安县| 留坝县| 满城县| 丰镇市| 北辰区| 凤翔县| 宾阳县| 石家庄市| 恩施市| 唐河县| 交口县| 夏河县| 贵港市| 友谊县| 岳池县| 阳曲县| 尤溪县| 松潘县| 兴城市| 鄢陵县| 安化县| 庄浪县| 厦门市| 赤峰市| 正镶白旗| 海林市| 南城县| 上高县| 隆昌县| 日土县| 富川| 绍兴市| 古浪县| 石首市| 阜阳市| 蒙阴县| 南乐县| 扬中市| 渝北区| 苍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