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大明王朝1566(全集)
- 劉和平
- 4920字
- 2016-11-30 16:25:00
四根大柱稍靠后一點還有四尊大白云銅的爐子,每座銅爐前竟然都站著一名木偶般的太監,各人的眼睛都盯著爐子,因為那爐子里面燒的不是香,而是寸長的銀炭,那火紅里透著青,沒有一絲煙,所以溫暖如春。那時宮里用的這種法子雖然簡單卻十分管用。
呂芳引著四大太監排成一行在左邊站定,嚴嵩引著幾大閣員和高拱、張居正排成一行在右邊站定,兩行人面對正中那把空著的座椅跪了下去。三拜以后,呂芳引著四大太監走向左邊的長案后站定,次輔徐階引著與會的閣員四人走到右邊的長案后站定。嚴嵩一人這才慢慢走到靠近御座右側繡墩上坐下。
——大明朝嘉靖四十年的御前財政會議在空著皇上的御座前召開了。
所有人屏息著,先是呂芳將目光望向了大殿東側挽著重重紗幔的那條通道,接著所有人的目光都慢慢望向那條通道。
通道南面便是玉熙宮外墻,槅窗都開著,北面便是嘉靖帝幽閉自己的那間謹身精舍,精舍正中的槅門這時也大開著,宮外的風時或挾著幾片雪花穿過槅窗又穿過槅門飄進精舍。蟄伏在里面的嘉靖帝顯然不畏寒冷,也顯然喜歡這片片飄進的雪花。又過了稍頃,精舍里傳來了一記清脆悠揚的銅磬聲。
這便是開始議事的信號,呂芳立刻宣布:“議事吧。”
剛才還木偶般站在白云銅火爐邊的四個太監立刻輕輕地把擱在爐邊的四個鏤空銅蓋各自蓋在火爐上,接著行步如貓般輕輕地從兩側的小門退了出去。
“還是老規矩。”照例是呂芳主持會議,“內閣把去年各項開支按各部和兩京一十三省的實際用度報上來,哪些該結,哪些不該結,今天都得有個說法。今年有哪幾宗大的開支,各部提出來,戶部綜算一下,內閣擬了票,我們能批紅的就把紅給批了。閣老,您說呢?”
“仰賴皇上如天之德,和大家實心用事,最艱難的日子總算過去了。”嚴嵩不緊不慢地開始給會議定調子,“去年兩個省的大旱,三個省的大水,北邊和東南幾次大的戰事,再加上宮里一場大火。說實話,我都不知道是怎么過來的。皇上宵衣旰食,大家累點全都應該。湊巧,去年入冬好幾個省又沒有下雪,有人就借著這個攻訐朝廷。要是今天再沒下雪,我們這些人恐怕都得請罪辭職了。這都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大明朝今年的年成。可今天下雪了,紛紛揚揚的大雪。大家都知道,從初一到現在,皇上就一個人在這里齋戒敬天。這場雪是皇上敬下來的,是皇上一片誠心感動了上天。上天庇佑,只要我們做臣子的實心用事,我大明朝依然如日中天!”說到這里他停了下來,等的并不是與會眾人的認同,而是隔壁精舍里皇上的咀嚼。
明知嚴嵩說的是諛詞,認可不認可,兩條案前所有的人都是一片肅穆的表情。
如果穿過東邊那條通道,走進北面那間精舍,第一眼便能看到正墻神壇上供著的三清牌位,三清牌位下是一座鋪有明黃蒲團坐墊的八卦形坐臺。這時坐臺上并沒有人,因此坐臺旁紫檀木架子上那只銅磬和斜擱在銅磬里的那根銅磬杵便十分顯眼。讓人立刻聯想到剛才那一記清脆的銅磬聲便是從這里敲響的。
緊連大殿的那面墻前,顯出整面墻一排高大的紫檀木書櫥。書櫥前兀然徜徉著一個身形高瘦、穿著輕綢寬袍、束著道髻、烏須飄飄五十開外的人。要不是在這里,誰也看不出他就是大明朝當今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自去年十一月搬來,這里便布置成了他平時煉道修玄的丹房,兼作他覽閱奏章起居下旨的住室,非常之處,需有非常之名,為示自省,他將這里名為“謹身精舍”。“謹身”二字,其實警示的是外面大殿那些人,還有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數萬官員。
由于這場大雪,嘉靖帝這時顯然已輕松了下來。十五天的齋戒打坐,他依然不見疲憊,慢慢徜徉到貼著“戶部”標簽的那架書櫥前站了下來,抽出一摞賬冊,卻不翻開,仍然微側著頭——原來被抽出賬冊的那格書櫥背面竟是空的,站在這里比坐在蒲團上更能聽清大殿那邊所有人的說話。嚴嵩剛才那段話他聽進去了,現在在等著聽他下面的話語。
二十年的君臣默契,大殿里的嚴嵩甚至知道里面的嘉靖現在站在哪個方位等聽他接下來的話,把握好了節奏,這才又接著說道:“這一個多月來大家都很辛苦,總算把去年各項開支都算清楚了。內閣這幾天把票也都擬好了,司禮監批了紅,去年的賬也就算結了。然后我們再議今年的開支。徐閣老。”說到這里嚴嵩望向了他身邊的次輔徐階,“你和肅卿管戶部,內閣的票擬在你們那兒,你們說一下,然后呈交呂公公他們批紅吧。”
“內閣的票擬是昨天由世蕃兄交給我們戶部的。”內閣次輔兼戶部尚書徐階說話也和嚴嵩一般的慢,只是沒有嚴嵩那種籠蓋四野的氣勢,他看了嚴世蕃下首的準內閣閣員兼戶部侍郎高拱一眼,“我和肅卿昨夜核對了一個晚上,核完了之后,有些票擬我們簽了字,有些票擬我們沒敢簽字。”
“什么?”首先立刻作出反應的是嚴世蕃,“有些票擬你們沒簽字?哪些票擬沒簽?”
呂芳和司禮監幾個太監也有些吃驚,把目光都望向了徐階。
徐階仍然慢聲答道:“兵部的開支賬單我們簽了字,吏部和工部的開支賬單超支太大,我們沒有敢簽字。”
“我們吏部和工部的賬單你們戶部沒簽字?”嚴世蕃雖有些心理準備,但這番話從一向謹慎順從的徐階嘴里說出來,還是使他驚愕地睜大了雙眼。
所有的人都有些吃驚,整個大殿的空氣一下凝固了。
謹身精舍里,嘉靖帝的頭也猛地抬起了,兩眼望著上方。
一個聲音,是周云逸的聲音,好像很遠,又好像很近,在他耳邊響了起來:“內廷開支無度……這是上天示警……上天示警……”
他的目光陰沉地落在了手中那本賬冊的封面上。
——賬冊的封面上赫然標著“戶部 大明嘉靖三十九年總賬冊”!
大殿里,徐階說完了那幾句話已習慣地閉上了雙眼。嚴世蕃的目光轉而緊盯向高拱,聲音雖然壓著,但仍然近乎吼叫。“各部的開支內閣擬票的時候你們都在場,現在卻簽一個部不簽一個部,你們戶部到底要干什么?”
嚴世蕃這一聲低吼把個本來十分安靜的大殿震得回聲四起。
高拱不得不說話了,他將面前案幾上的一堆賬本往前推了推,先是咳了一聲,聲音不大卻也毫不掩飾他的氣盛:“小閣老,戶部是大明的戶部,不是什么‘我們’的戶部;吏部工部也是大明的吏部、工部,而不是你們的吏部、工部。如果你分管的吏部、工部所有一切戶部都要照辦,那干脆戶部這個差事都讓你兼起來,我們當然也就不用前來議這個事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越發緊張起來,望向了高拱,接著又望向嚴世蕃。
果然發難了!嚴世蕃開始也被高拱的話說得一愣,但很快反應了過來,更加激怒:“你們一個是戶部尚書,一個是戶部侍郎,待在這個位子上稱你們戶部有什么錯?吏部和工部當然不是我嚴世蕃的衙門,但兩部的開支都是內閣擬的票!干不了或是不愿意干可以說,這樣子以不簽字要挾朝廷,耽誤朝廷的大事,你們知道是什么后果!”
“無非是罷官撤職。”高拱今天竟然毫不相讓,“昨天看了你送來的票擬,我和徐閣老都已經有了這個念頭,戶部這個差事我們干不了了,你小閣老認為誰干合適,就讓誰來干得了。”
“高肅卿!”嚴世蕃抬起了手竟欲向條案上拍去。
“嚴世蕃。”沒等他的手掌拍到條案,嚴嵩一聲輕喝,“這是御前會議。”
精舍里,嘉靖翻著賬冊的手又停住了,兩眼斜望著書櫥那邊。
“爹!”外面傳來嚴世蕃帶著委屈的聲音。
“這里沒有什么‘爹’,只有我大明的臣子。”接著傳來的是嚴嵩的聲音,“御前議事,要讓人說話。肅卿,戶部為什么不在內閣的票擬上簽字,你們有什么難處,都說出來。”
嘉靖繼續關注地聽著。
“我也提個醒。”接著是呂芳的聲音,“議事就議事,不要動不動就扯到什么罷官撤職。誰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這桿秤在皇上的手里。希望大家心里明白。”
嘉靖還在聽著。
“好。那我就說數字吧。”這是高拱的聲音。
嘉靖的目光回到了賬冊上,翻開了第一頁。
大殿里,高拱也捧起了一本賬冊。那本賬冊竟和內室中嘉靖帝拿著的賬冊一模一樣,封面上寫著“戶部 大明嘉靖三十九年總賬冊”。
高拱翻開了賬冊:“去年兩京一十三省全年的稅銀共為四千五百三十六萬七千兩,去年年初各項開支預算為三千九百八十萬兩。可是,昨天各部報來的賬單共耗銀五千三百八十萬兩。收支兩抵,去年一年虧空竟達八百四十三萬三千兩!”
精舍書櫥前,嘉靖帝眼睛望著賬冊,耳朵卻在聽著外面的聲音。
高拱的聲音從外間傳來:“如果和去年年初的開支預算核對,去年一年的超支則在一千四百萬兩以上!”
嘉靖帝把手中的賬冊合上了,輕輕往面前那張紫檀木案幾上一扔,然后走到香爐前的蒲團上盤腿坐下,輕輕閉上了雙眼。
大殿里的高拱接著說道:“這些超支里面,兵部占了三百萬兩。其余一千一百萬兩都是工部和吏部的超支。可我們為什么在兵部的賬單上簽了字?原因是兵部超支的這三百萬兩,也是讓工部用了。一句話,去年超支的一千四百萬兩,全是工部和吏部的超支!”說到這里,高拱抽出了一張內閣票擬的賬單:“先說記在兵部頭上這三百萬虧空吧!這三百萬兵部并未開支,卻擬了票叫我們簽字,小閣老,你說這個字叫我們怎么簽!”
聽到外殿高拱這番話,坐在蒲團上的嘉靖帝長長的眉毛又抖了一下,兩眼依然閉著。
大殿里所有人的目光這時都望向了嚴世蕃。嚴世蕃有些氣急敗壞了:“擬票的時候你們戶部兩個堂官都在,當時你們都見過這張票擬,那個時候有話不說,現在卻把賬記在工部頭上!老徐,你們到底想干什么?”他不再和高拱正面交鋒,轉而盯向了徐階。
徐階接道:“看過不等于核實過。昨天晚間,我們找兵部一核實,才發現這筆開支有出入。這個事,太岳。”他望向了站在末位最年輕的內閣準閣員張居正:“你來說吧。”
“是。”張居正應聲答道,“兵部去年的開支在臘月二十七就核實完畢送交了戶部。當時我們的開支完全是按年初的預算,并未超支。但昨天戶部通知我去核實票擬,稱兵部超支了三百萬兩。我去看了,這三百萬兩是記在兵部造戰船三十艘的賬上。而且明確記載是造來讓戚繼光、俞大猷在東南海面同倭寇作戰用的。實際我兵部從未見到過一艘戰船。”
張居正一口氣說完這番話,許多雙不知內情的目光開始互相碰撞打量了。
精舍里,嘉靖帝這時似乎完全入定了,坐在蒲團上一動不動。從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宮變”他搬離了紫禁城遷居西苑到今年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來他不再上朝,也不再集體召見甚至是內閣的閣員,每日更多的時間都在練道修玄,美其名曰無為而治。有幾人知道,他已經悟到了“太極”政治的真諦——政不由己出,都交給下面的人去辦、去爭。做對了,他便認可;做錯了,責任永遠是下面的。萬穩萬當,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話,你不說出來便是那句話的主人,你說了出來,便是那句話的奴隸。讓內閣說去,讓司禮監說去,讓他們揣摩著自己的圣意去說。因此,像這樣的年度財務會議,自己必須清楚,每一條決定最后還得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施行。虧他能想,也不出面,只在隔壁用敲磬聲來默認哪一項能夠批紅,哪一項不能批紅——過后即使錯了,也是內閣的錯,司禮監的錯。
這時更是這樣,外面爭吵得越厲害,他入定得越沉靜。讓他們吵,聽他們吵。
凡這時,嘉靖不顯身,紛爭陷入僵局,每次代隔壁皇上問話的照例都是呂芳:“這個事怎么說?”他問的這句話顯然是接著張居正剛才那個話題,但問話時目光沒有看任何人,而是望向面前案幾上的朱墨盒。
“這件事你們發不了難!”嚴世蕃先盯了一眼高拱和張居正,然后面對呂芳,“回司禮監的話,去年確實有三十艘戰船,耗資也是三百萬兩,是在浙江和福建兩個工場同時建造的。本來這三十艘船當時是為兵部造了以備海上作戰用的。后來為修宮中幾個大殿運送木料調用了十艘,其余二十艘暫時讓宮里管的市舶司借用了。這件事市舶司應該向宮里有稟報。”
“有這回事嗎?”呂芳把目光望向了下首的幾個司禮監秉筆太監。
這當然是明知故問。幾個秉筆太監碰了一下目光。
“是有這么回事。”呂芳下首的陳洪答道,“當時市舶司是為了運送絲綢、茶葉和瓷器出往波斯、印度等地,換來白銀,由于船只不夠,借用了二十艘船。后來因為海面上倭寇鬧大了,也沒有足夠的兵船護運,這批貨就轉道京杭運河運到京里來了。”
呂芳噓了口氣,說道:“這就說清楚了。十艘船是為了修宮里的大殿運送木料,二十艘船是市舶司為了給朝廷調運貨物,賬雖然算在兵部頭上,錢卻還是用在正途。現在宮里遭火災的大殿已修好了幾處,另幾處可以慢慢修。嚴大人,你們工部把那十艘船還給兵部。市舶司這邊我也打個招呼,缺船可以另造,不要占用兵部的戰船。三十艘船都還給了兵部,這三百萬兩的開支記在兵部賬上也就名正言順了。”
所有的人都不吭聲了。
高拱手里拿著那張三百萬兩的票擬也僵在那里。
大家都在等著,等隔壁精舍里的擊磬聲。磬聲一響,這三百萬兩就可以報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