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北山經(jīng)

北山經(jīng)之首,曰單狐之山[1]。多機(jī)木[2],其上多華草,漨水[3]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4]、文石[5]。

【注釋】

[1]單狐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單狐之山即三經(jīng)所云發(fā)丸之山,在教山北并中條枝阜,教水出其陽,西南流,沙渠水出其陰,西北會涑水,亦西南流,并注櫟澤。合兩水視之,象彈者攝丸之形,故曰發(fā)丸。北受櫟水象狐首,此水象狐鳴,故曰單狐。單,鳴也?!盵2]機(jī)木,也就是榿(qī)樹,類似榆樹的一種樹木。[3]漨(féng)水,古水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涑水諸源自東北來象蜂形,著于狐首之上,故曰漨水。逢者人與蜂遇也。”[4]芘石,紫色的石頭。[5]文石,有紋理又豐常漂亮的石頭。

【譯文】

《北山經(jīng)》所描述的北部山系的第一組山脈的第一座山叫單狐山。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機(jī)木,還有茂盛的花草叢。漨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泑水,漨水中有很多紫石和文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1]。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諸毗之水。其中多滑魚,其狀如[2],赤背,其音如梧[3],食之已疣[4]。其中多水馬,其狀如馬,文臂[5]牛尾,其音如呼[6]

【注釋】

[1]求如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澮水自翼城南六源合北流屈而西,東二源西流經(jīng)翼城南北來會,象枕取者曲其掌,故山曰求如?!盵2](shàn),即鱔魚,俗稱黃鱔,形狀像蛇。[3]梧,郭璞云:“如人相枝梧?!敝ξ?,也作支吾。[4]疣(yóu),一種皮膚病。癥狀是皮膚上異常,有的會呈黃褐色,突起一個或多個,表面干燥且粗糙,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面部和手背。[5]臂,這里是指前肢。郭璞注:“前腳也?!盵6]呼,郝懿行注:“謂馬叱吒也。”

【譯文】

從單狐山再往北二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求如山。山上蘊藏著豐富的銅礦,山下有豐富的玉石,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菑倪@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諸毗水?;杏泻芏嗷~,這種魚的形狀像一般的鱔魚,但是它的脊背是紅色的,它的叫聲如人的支吾聲,吃了這種魚肉,就能治好人的贅疣病。滑水中還有一種水馬,體形像馬,但是前肢長有花紋,有一條牛一樣的尾巴,它的發(fā)音像人的呼喚聲。

又北三百里,曰帶山[1]。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2],其名曰[3],可以辟火。有鳥焉,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名曰,是自為牝牡,食之不疽[4]。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5]之水。其中多[6],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注釋】

[1]帶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帶山,王屋北山也。黑水河西南流,環(huán)曲西北,南受二水,象彭腹緩帶之形,故曰帶山?!盵2]錯,通“厝”,指磨刀石。[3](huān)疏,古獸名。[4]疽(jū),一種毒瘡,癥狀是局部皮膚腫脹而且堅硬。[5]芘(bì)湖,《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重匕曰比,葉相比曰芘。芘湖之水蓋即百金泊,在平陽府東十里,與府西之平湖兩兩相比也?!盵6](tiáo)魚,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

【譯文】

從求如山再往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帶山。山上盛產(chǎn)精美的白玉,山下盛產(chǎn)青碧玉。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馬,頭上長著一只角,角上有叉,這種野獸名叫疏,飼養(yǎng)這種野獸,可以避免火災(zāi)。山上有一種鳥,形狀像烏鴉,身披五彩羽毛,還有紅色的花紋,名字叫,這種鳥雌雄同體。吃了這種鳥肉就不會生疽病。彭水是從帶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芘湖。彭水中有很多魚,它的形狀像雞,紅色的羽毛,三條尾巴,六只腳,四個腦袋,它的叫聲同喜鵲的叫聲一樣,吃了這種魚肉,人們就可以樂而忘憂。

又北四百里,曰譙明之山。譙水[1]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2]。有獸焉,其狀如[3]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兇。是山也,無草木,多青雄黃。

【注釋】

[1]譙(qiáo)水,古水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南川河導(dǎo)源西北,流至永寧州西南,北川東川兩水合而南流來會,名三川河。又西至上平關(guān),北注于河,即焦水也?!盵2]癰,腫瘍。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癥,常出現(xiàn)于頸、背等部位,常伴有寒熱,嚴(yán)重者可并發(fā)敗血病。[3](huán),豪豬。

【譯文】

從帶山再往北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譙明山。譙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黃河。譙水中有很多何羅魚,長著一個頭,卻有十個身子。它發(fā)出的聲音像狗叫,吃了這種魚肉,就可以醫(yī)治癰疽病。山中還有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像,但毛刺是紅色的,發(fā)出的聲音像貓叫,這種野獸叫孟槐,帶著這種獸,可以防止出現(xiàn)兇事。這座山,沒有任何花草樹木,有很多石青和雄黃。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1]。囂水[2]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3]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御火,食之不癉[4]。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獸多麢羊,其鳥多蕃。

【注釋】

[1]涿光之山,古山名。呂調(diào)陽校作“逐犬之山”。[2]囂水,古水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其水又西南受象谷水,西會汾水注河。汾水自此以下名囂水也。”[3](zhě)魚,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4]癉(dàn),黃疸病。

【譯文】

從譙明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涿光山。囂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黃河。囂水中有許許多多的魚,它的形狀很像喜鵲,長著十只翅膀,魚鱗都長在羽毛的尾端,它的叫聲像喜鵲叫,可以用來防火,吃了這種魚肉還可以醫(yī)治黃疸病。山上有許多松樹和柏樹,山下生長著很多棕樹和檀樹。生長在山中的野獸,以羚羊為最多,生長在山中的鳥,以蕃鳥為最多。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1]。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2]。其陽多玉,其陰多鐵。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獸多橐駝[3],其鳥多寓[4],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無石。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貝。

【注釋】

[1]虢(guó)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虢,虎食獸遺其皮也。山在方山鎮(zhèn)西臨縣東,曰連枝山,有水三源合西北流折而西而西南,北合數(shù)水,西南入河,象委皮爪足狼籍之形,又象道殣之狀,故曰虢山、曰伊水。伊,死人也。”[2]椐(jū),古樹名,木質(zhì)堅韌,可以用來制作拐杖。[3]橐(tuó)駝,即駱駝。郭璞曰:“有肉鞍,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其負(fù)千斤,知水泉所在也?!盵4]寓,一種小飛禽,屬蝙蝠類。

【譯文】

從涿光山再往北三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虢山。山上生長著許多漆樹,山下生長著繁茂的桐樹和椐樹。山的南面盛產(chǎn)玉石,山的北面蘊藏著豐富的鐵礦。伊水是從這座山流出,向西流入黃河。山中生長的野獸,大多是駱駝,山林里的鳥主要是寓鳥,形狀像老鼠,但長著鳥的翅膀,發(fā)出的聲音像羊叫。這種鳥會預(yù)報兵情,可以防止兵戈之災(zāi)。

從虢山再往北四百里就到了虢山的尾端。這山上有很多精美的玉石,但沒有普通的石頭。魚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黃河,魚水中有五彩斑斕的貝殼。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1]。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2],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3]。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4]首麋身,其音如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5],又可以御百毒。

【注釋】

[1]丹熏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丹熏蓋即赤紅山,在興縣南,其水今亦名南川河,西北流注蔚?!盵2](xiè),通“薤”,一種可以食用的野菜,現(xiàn)在也可以人工種植。[3]棠水,古水名。[4]菟,通“兔”。[5](cǎi),大腹。

【譯文】

從虢山尾再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丹熏山。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樗樹和柏樹,生長的草以韭最多,還有許多可制作涂料的丹雘。熏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棠水。山中有種野獸,形狀像老鼠,但長著兔子的頭,麋的身子,它的聲音像狗叫,用它的尾巴當(dāng)翅膀可以起飛,它的名字叫耳鼠。吃了它的肉就不會患大肚病,還可以防止百毒感染。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1]。其上無草木,多瑤碧。泚水[2]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3]白身,名曰孟極。是善伏,其鳴自呼。

【注釋】

[1]石者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山在岢嵐州東南,漪水源也?!盵2]泚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又西經(jīng)岢嵐州南,西注于河,亦象足此戾,故曰泚水?!盵3]文題,有花紋的額頭。題,即額頭。

【譯文】

從丹熏山再往北二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石者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遍地都是瑤、碧之類的美玉。泚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黃河。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豹,額頭上有花紋,身上的毛是白色的,它的名字叫孟極。這種獸善于臥伏隱藏,它的叫聲就像是呼喊自己的名字。

又北百一十里,曰邊春之山[1],多蔥[2]、葵、韭、桃[3]、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臥,名曰幽[4],其鳴自呼。

【注釋】

[1]邊春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涑水源也?!盵2]蔥,一種野菜,俗稱山蔥。[3]桃,俗稱毛桃,一種野山桃。[4]幽(è),古鳥名。

【譯文】

從石者山再往北一百一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邊春山,山上生長著茂盛的蔥、葵草、韭菜、桃樹、李樹。杠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泑澤。邊春山上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全身皮毛長滿花紋,喜歡發(fā)出笑聲,一見到有人就假裝睡臥,它的名字叫幽,它的叫聲就像是呼喊自己的名字。

又北二百里,曰蔓聯(lián)之山[1]。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馬蹄,見人則呼,名曰足訾[2],其鳴自呼。有鳥焉,群居而朋飛[3],其毛如雌雉,名曰[4],其鳴自呼,食之已風(fēng)。

【注釋】

[1]蔓(wàn)聯(lián)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蔓聯(lián),水,形如聯(lián)蔓也,在浮山縣南。”[2]足訾(zǐ),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野生動物。[3]朋飛,群飛,結(jié)伴而飛。朋,同,一起的意思。[4](jiāo),古鳥名。有的說是屬鸕鶿一類。

【譯文】

從邊春山再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蔓聯(lián)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卻長著馬一樣的鬣毛,長著牛尾巴,臂上有花紋,足像馬蹄。一見到人就大聲呼喊,這種野獸名叫足訾,它的叫聲像是呼喊自己的名字。山中有一種鳥,這種鳥喜歡群居在一起,結(jié)伴飛行,羽毛與雌野雞毛相似,這種鳥名叫,它的叫聲就像是在呼喊自己的名字一樣,吃了這種鳥肉,就可以醫(yī)治中風(fēng)。

又北百八十里,曰單張之山[1]。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犍,善吒[2],行則銜其尾,居則蟠[3]其尾。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4],食之已嗌[5]痛,可以已痸[6]。櫟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注釋】

[1]單張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張義同長。張者,弦弓也。長,木工垂墨舉左掌也。野狐泉三水合南流象之,故山得名?!盵2]吒(zhà),吆喝。這里指大聲吼叫。[3]蟠,盤起來,盤曲。[4](yè),古鳥名。[5]嗌(ài),咽喉窒塞。[6]痸(chì),癡呆,癲狂病。

【譯文】

從蔓聯(lián)山再往北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單張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豹,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長著人一樣的腦袋,牛一樣的耳朵,只有一只眼睛,它的名字叫諸犍,喜歡大聲嚎叫,走路的時候,用嘴巴銜著尾巴。臥睡的時候,就把尾巴盤蜷起來。山上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野雞,頭上的羽毛呈現(xiàn)各種花紋,翅膀上的羽毛是白色的,腳是黃色的,它的名字叫白。人們吃了這種鳥肉,就可以醫(yī)治好咽喉疼痛,還可以醫(yī)治癡呆癥。櫟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杠水。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1]。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2],名曰那父。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名曰竦斯,其鳴自呼也。匠韓之水[4]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其中多磁石[3]。

【注釋】

[1]灌題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澮水北流西屈象題,東源出翼城東三十余里中衛(wèi)鎮(zhèn)北高山,西流注之當(dāng)其屈處,故曰題灌,因以名山也?!盵2](jiào),大聲呼喊。[3]磁石,一種天然礦石。俗稱吸鐵石,現(xiàn)在通稱磁鐵。[4]匠韓之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澮交象斫木之柿,故曰匠。東源象桔槔之搖,故曰韓?!?/p>

【譯文】

從單張山再往北三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灌題山。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樗樹和柘樹,山下沉積著很多流沙,還有很多砥石。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牛,長著一條白色的尾巴,它的叫聲好像人在呼喚,這種野獸名叫那父。山上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雌野雞,卻長著一幅人的面孔。一看見人就會活蹦亂跳,這種鳥名字叫竦斯,它的叫聲就像是呼喊自己的名字。匠韓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泑澤,匠韓水中有很多磁石。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陽多玉,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jié)生毛,名曰旄牛[1]。邊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櫟澤。

【注釋】

[1]旄(máo)牛,即牦牛。

【譯文】

從灌題山再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潘侯山。山上生長著繁茂的松樹和柏樹,山下生長著茂密的榛樹和楛樹,山的南面盛產(chǎn)玉石,山的北面蘊藏著豐富的鐵礦。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牛,但是四肢骨節(jié)上都有長長的毛,這種野獸名字叫牦牛。邊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櫟澤。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1]。無草木,冬夏有雪。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2]。無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長蛇[3],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4]。

【注釋】

[1]小咸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山蓋葫蘆泉所出,在嵐縣西北?!盵2]大咸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今嵐縣南七十余里有石樓山,山之西曰方山鎮(zhèn),蓋即大咸之山?!盵3]長蛇,古代傳說中一種巨大的蛇,據(jù)說長達(dá)幾十丈。[4]柝(tuò),古代巡夜人用來擊打以報時的木梆子。

【譯文】

從潘侯山再往北二百三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小咸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都會大雪紛飛。

從小咸山往北二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大咸山。山上光禿,沒有花草樹木,山下遍布各色美玉。這座山,呈四方形,人不能隨便上去。山中長有一種蛇叫長蛇,它身上的毛像豬毛,它的聲音像更夫敲擊木梆發(fā)出的聲音一樣。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1]之山。其上多棕楠,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昆侖之東北隅,實惟河源。其中多赤鮭[2],其獸多兕、旄牛,其鳥多鸤鳩[3]

【注釋】

[1]敦薨(hōng),古山名,也是古水名。[2]赤鮭(guī),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亦稱鮭鱒魚。是一群冷水性的大中型經(jīng)濟(jì)魚類,體呈流線型,口大而斜。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棲于海洋中。[3]鸤鳩,即布谷鳥。

【譯文】

從大咸山再往北三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敦薨山。山上有茂密的棕樹和楠樹,遍地是紫草。敦薨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泑澤。這個泑澤位于昆侖山的東北角,也就是黃河的源頭。山中有很多紅色的鮭。山中的野獸主要是兕、牦牛,山中的鳥主要是鸤鳩鳥。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1]。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寙[2],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于雁門之水[3],其中多[4]之魚,食之殺人。

【注釋】

[1]少咸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少咸,興安之首,潦水所源,在克什克屯部蒙古之西。潦水即潢水,今名西拉木倫,皆取污潦為義,漢人作遼,非也?!盵2]窫寙(yà yǔ),古獸名,異常兇猛。[3]雁門之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雁門指謂今山海關(guān)。雁門之水即《漢》志之龍鮮水,出關(guān)北二百五十里,在喀刺沁中旗南,名老哈河。”[4](bèi)魚,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

【譯文】

從敦薨山再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少咸山。山上光禿,沒有花草樹木,山中遍布著青綠色的玉石。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如牛,紅色的身體,人的面孔,馬的蹄子,它的名字叫窫寙,它的聲音像嬰兒啼哭,這種野獸是會吃人的。敦水是從這座山流出,向東流入雁門水。敦水中有一種叫的魚,這種魚有毒,吃了這種魚就會被毒死。

又北二百里,曰獄法之山[1]。瀤澤之水[2]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泰澤,其中多[3],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4],其行如風(fēng),見則天下大風(fēng)。

【注釋】

[1]獄法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獄法,今平山也。在平陽府治臨汾縣西南八里,平水出而東北流至城西五里,潴為平湖。”[2]瀤(huái)澤之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汾水枝津入焉,溢而西南入襄陵縣界,分為數(shù)渠下流,經(jīng)城北及城西,東入于汾,即此經(jīng)瀤澤之水,東北注泰澤者也。瀤澤以澤名水,即泰澤也?!盵3](zǎo)魚,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4]山(huī),古獸名,屬猿類。

【譯文】

從少咸山再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獄法山。瀤澤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東北流入泰澤。瀤澤中有很多魚,形狀像鯉魚,卻長著一雙雞腳,吃了這種魚肉,就可以治愈贅瘤病。山中還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狗卻長著一副人的面孔,善于投擲,見到人就會哈哈大笑,這種野獸名叫山,它行走神速,能把風(fēng)帶起,只要它一出現(xiàn),天下就會狂風(fēng)大作。

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1]。多枳、棘[2]、剛木[3]。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雁,是食人。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囂水。其中多[4],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

【注釋】

[1]北岳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太岳山也。在趙城縣東北五十里,亦曰霍太山,蓋古之北岳?!盵2]棘,指酸棗樹,樹木較矮。[3]剛木,指木質(zhì)硬的樹木。[4](yì)魚,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

【譯文】

從獄法山再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北岳山。山上有很多枳棘和剛樹。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如牛,頭上有四只角、人眼、豬耳,名叫諸懷,它發(fā)出的聲音如雁鳴叫,這種野獸是會吃人的。諸懷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囂水。諸懷水中有很多魚,這種魚,長著魚的身子,狗的頭,發(fā)出的聲音像嬰兒啼哭。吃了這種魚肉可以治療癲狂病。

又北百八十里,曰渾夕之山[1]。無草木,多銅玉。囂水[2]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3]。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

【注釋】

[1] 渾夕之山,古山名。呂調(diào)陽校作“渾多之山”?!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渾多,以水名山,言浮漚流轉(zhuǎn)也?!盵2]囂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水即圖爾根河,其上源曰喀喇烏蘇,蒙古謂水流迅急為圖爾根,故曰囂水。”[3]海,《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三:“海即黛山湖?!?/p>

【譯文】

從北岳山再往北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渾夕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山上蘊藏著豐富的銅礦和玉石,囂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北流入大海。山中有一種蛇,一個腦袋兩個身子,它的名字叫肥遺,這種蛇一旦出現(xiàn),天下就會發(fā)生旱災(zāi)。

又北五十里,曰北單之山[1]。無草木,多蔥韭。

又北百里,曰羆差之山[2]。無草木,多馬。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鮮之山[3]。是多馬。鮮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注釋】

[1]北單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豉堆泉水出其上。清濁二源,一南流,一北流,并東折而合,南注于汾,象張口形。”[2]羆差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牧馬堡在大同府西北,西臨長城,曰馬市樓口,即羆差之山?!盵3]北鮮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三:“鮮,生魚也。山在平魯縣西南,對魚水及鮮于之水而言,故曰北鮮。其水今名兔毛河,二源合北流,屈而東北而北,受西一小水,又北少東,至朔平府城西南受東西二水,又逕城西少屈西北,受東一水,西北至殺虎口,西出邊注于烏藍(lán)木倫河,即余吾之水?!?/p>

【譯文】

從渾夕山再往北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北單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卻生長著很多蔥韭。

從北單山再往北一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羆差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有很多馬。

從羆差山再往北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北鮮山。這座山上有很多馬。鮮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北流入涂吾水。

又北百七十里,曰隄山[1],多馬。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首,名曰狕[2]。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泰澤,其中多龍龜。

【注釋】

[1]隄(dī)山,古山名。[2]狕(yǎo),古獸名。

【譯文】

從北鮮山再往北一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隄山,山中有很多野馬。山里有種野獸,形如豹子,頭部有紋理,名叫狕。隄水從此山流出,然后東流入泰澤,隄水中有很多龍和龜。

凡北山經(jīng)之首,自單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雞彘瘞,吉玉用一珪,瘞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譯文】

縱觀《北山經(jīng)》這一山系,從單狐山到隄山,共二十五座山,沿途五千四百九十里。這些山的山神,都長著人的面孔和蛇的身子。祭祀這些山神的禮儀是:將帶毛的完整的雄雞和豬埋在地下。祭祀用的玉器是一塊硅,不用精米。居住在諸山北面的人,都吃生食而不吃用火烤熟的食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龙泉市| 万宁市| 阜平县| 萨迦县| 色达县| 航空| 柘城县| 马尔康县| 泸溪县| 辽阳市| 荆州市| 曲松县| 介休市| 广灵县| 江油市| 临夏市| 贡嘎县| 海林市| 横山县| 定远县| 南开区| 沙洋县| 南投市| 渝中区| 永修县| 阿巴嘎旗| 岳池县| 西乡县| 双峰县| 营山县| 类乌齐县| 溆浦县| 海林市| 谢通门县| 凤阳县| 九寨沟县| 瑞安市| 肇州县| 淮南市| 蒙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