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聯結問題:我們樂意關注他人嗎?(1)
- 共贏:成功的秘訣就是忘掉自己的利益,全心全意幫助伙伴成功
- (美)約翰·C.馬克斯維爾
- 4952字
- 2016-10-28 22:12:12
朋友都是由陌生人變來的。
——卡倫·海托華
人類都有與別人接觸聯結的欲望。不管你年輕還是年長、內向還是外向、富裕還是貧窮、學問淵博還是無知貧乏,都是這樣。對愛的渴望常常激發出你的聯結需要,但是,若你感覺孤獨、想被人接受、希望內心充實或是想在商業上成功,也會很容易地促使你去跟人建立聯結。
我們如何獲得自身渴望的人際關系呢?哪種方式是最好的開端?換句話說,我們如何跟別人聯結上?答案是我們必須停止只看自己,轉而去關注那些想與之交往的人。基于此,“聯結問題”首先問到“我們樂意關注他人嗎”。
要想增加與別人建立起聯結的概率,你需要理解和掌握下面6條人際關系法則:
全景法則:全世界的人,都是由“別人”組成的——你一個除外。
交換法則:與其平等待人,不如站在他們的處境上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學習法則:我們遇到的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給我們教誨。
魅力法則:人們只對向自己表示興趣的人感興趣。
滿分法則:相信別人最好的一面,往往會激發出他最好的一面。
沖突法則:關心別人先于反對別人。
當你不再只盯著自己,而開始關注他人及其需要時,你就建立了人際的橋梁,你就會成為那種別人想靠近的人。上述法則,是建立聯結的關鍵。
‖全景法則‖
全世界的人,都是由別人組成的——你一個除外
一個人跳出自己時,生命才真正開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捫心自問:我是不是很難做到“以人為先”?
什么能夠改變人們的視野,讓其平生第一次看到“全景”呢?有時候是結婚,有時候是離婚或者是生孩子。關鍵點在于要讓人們明白,不能再一切都“只考慮自己”了。
讀出背后的意義
最近,我讀了一篇關于女演員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的文章,促使她改變觀點的是一個劇本。1999年,朱莉因在《移魂女郎》(Girl,Interrupted)里表演出色而榮獲奧斯卡獎,本可以順其自然地做一輩子封面女郎。朱莉的父母喬恩·沃伊特(Jon Voight)和瑪奇琳·伯特蘭(Marcheline Bertrand)都是演員,她在好萊塢長大,從小就沉溺于那里的奢侈和虛榮。她的外號叫“野孩子”,其吸毒、行為放縱和自虐是出了名的,所以她深信自己年紀輕輕就會死掉。
“我一度漫無目標,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朱莉說道,“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想自殺、吸毒或麻醉自己,因為你不能一死了之而感覺又真的糟糕,你也不知道那種感覺是從何而來。”
銀幕上的成功并沒幫她擺脫陰霾。“我覺得自己一直心理失衡,”朱莉坦言,“我記得生命中最難過的一段時間是在成功之后,經濟上穩定了,感情上也順利,可是我想,‘我擁有了一切,他們說你應該高興,可我并不高興’。”
此后,她讀了《烽火驚情》(Beyond Borders)的劇本,講述的是一個上流社會女人看到了全球難民和孤兒的悲慘境遇。朱莉回憶道:“我內心的某種東西讓我真想弄明白這部電影到底講的是什么,所有世界各地的人,所有失去家園的人以及戰爭、饑餓和難民。”她用一年時間,跟聯合國工作人員走遍世界。她說道:“我上了平生最偉大的一堂課,整個人都脫胎換骨了。”她去過位于塞拉利昂、坦桑尼亞、科特迪瓦、柬埔寨、巴基斯坦、納米比亞和泰國的難民營。她的視野完全變了。她認識到整個世界是由他人組成的,許多人的處境極端可怕,許多人需要她的幫助。
當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邀請她擔任2001年的親善大使時,她很高興地答應了。她還開始捐錢來幫助那些難民和孤兒,其中包括捐給聯合國難民計劃的300萬美元。(她說,演電影讓她賺到“大量愚蠢的錢”。)她還收養了一個柬埔寨孤兒,名叫馬多克斯。最近,《價值》雜志把她列入“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位慈善家”。她估計自己把收入的近1/3都捐給了慈善事業。
朱莉認識到:“你可能明天就會死去,雖然你已經拍了一些電影,而且還得了不少獎——但這一切都毫無意義。可是,如果你建了幾所學校、領養了一個孩子或者做了一些能夠幫助他人改善生活的事情,那種感覺就非常好。”她為什么會有那樣的感覺?因為她終于看到了更大的圖景。她關注的焦點不再是自己,她開始“以人為先”了。
從此刻起,一切皆有不同
談到社交時,一切要從為人而不是為己考慮做起。這是建立關系時最基本的法則。我知道,這聽起來像常識,可是,并不是人人都能看到全景或是做到慷慨無私。相反,很多人的行為都跟兩三歲小孩似的,他們的視野可以用電子郵件中發來發去的內容來表述:
如果我喜歡,它就是我的。
如果我能從你那里奪走,它就是我的。
如果我剛剛玩過,它就是我的。
如果我說它是我的,它就是我的。
如果它看起來像我的,它就是我的。
如果我先看到它,它就是我的。
如果你跟它玩得很快樂,它一定就是我的。
如果你把它放下了,它就是我的。
如果它被打碎了,它就是你的。
那些唯我獨尊、自私自利的人總是很難同別人處好關系。要想幫助其打破這種定式,就得讓他們看到全景,這需要做到以下3點:
1.打開視野
眼界狹窄的人,就好比查爾斯·舒瓦茨的連環漫畫《史努比》中的露茜。有一集,露茜在操場上轉悠,查利·布朗讀給她聽:“書上說,地球一年圍繞太陽轉一周。”
露茜猛然停住了,說道:“地球圍繞太陽轉?你肯定嗎?我覺得它是圍著我轉的!”
當然,視野狹隘通常比這更微妙,在我身上就是如此。在牧師生涯的早期,我領導別人時,總是不停地問自己:“這些人能幫我什么?”我想利用別人來幫我達到目標。幾年后我才認識到所有的做法都是適得其反,我應該始終問自己:“我怎么才能幫助他們?”后來,我做到這一點,不僅助了他們一臂之力,自身也很受益。我明白了作家兼管理專家威廉·B.吉文(William B.Given)所說的:“當你自私地只盯住自己的利益時,只有你一個人努力。當你幫助一打人解決問題時,就有一打人和你一起努力。”
大多數時候,我們擔心的事情只是整個大局微不足道的一小點。多年前,南加州大學被圣母大學以51∶0打得落花流水,前頭號橄欖球教練約翰·麥凱(John McKay)想幫助隊員們振作起來。他走進休息室,看見了一群挫敗、疲憊、垂頭喪氣的年輕隊員——他們還不習慣失敗。他站到長凳上,說道:“伙伴們,想想這個:還有8億中國人根本不知道打過這場比賽呢!”
全世界的人,都是由“別人”組成的——你一個除外。地球上的絕大多數人并不認識你,將來也不會。你認識的絕大多數人可能有更大的需求和問題。你可以選擇漠視他們,只關注自己;或者是跳出自己,學會先考慮他人。
2.心智成熟
我寫這本書時,我的孫女漢娜和梅蒂剛3歲。我剛陪她們度過一個愉快的感恩節,看她們玩耍,聽她們指揮真是莫大的享受。可是,我得說一點:在我們待在一起的時間里,她們從來沒有問過“爺爺,需要我幫忙嗎?”。3歲的孩子可以這么做,30歲的大人可就不應該了。
我們常常期待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慢慢成熟,可現實是:歲月流逝我們仍舊如此。除非有意識地去抵抗,否則,“抓緊時間——我可能會去干”這種態度會持續一輩子。
幾年前,作家兼顧問鮑伯·布福德(Bob Buford)寫過一本非常好的書,叫作《人生下半場》(Halftime)。主題是當逼近中年時,許多人感到惴惴不安,因為他們想讓生命更有意義。他把這一階段定義為“中場”。他說,多數人想在人生下半場做的還是他們在上半場已經做過的事——只會做得更多。相反,讓人生下半場成功的關鍵是盤點過去、抓住自身強項,并把奉獻他人作為目標。
下面是鮑伯描繪的人們在人生中場之前和之后的態度變化:
前半場的自我是狹隘的,后半場的自我是廣闊的。前半場的自我向內旋轉,把自己綁得越來越緊;后半場的自我向外旋轉,把自己從彈簧緊繞的僵固中釋放出來。
狹隘的自我只容納你一人,它疏遠別人、獨來獨往,并帶有病態的個人主義;廣闊的自我是宏大的,因為它含有一份超脫。自我超脫會讓你大步流星:到達遠方并完成人生的賽程。
鮑伯描述的是真正的心智成熟,他了解到這個世界并不是圍繞著你轉,心智成熟意味著有能力去看到“全景”。
3.勇于負責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婚姻會放大一個責任心不足者的不負責。未婚無子女者比那些已婚或已為人父母者有更多的自由。所有想走進婚姻的圍城后還能保持單身貴族時自由的人,將會把婚姻置于風口浪尖上。要想婚姻美滿,夫妻雙方都得負起責任。當兩人都不再責問“我的丈夫(妻子)能為我做什么?”,轉而去負責地問“我能為他(她)做什么?”時,婚姻關系就成熟了。
領導力也對人提出類似的要求。首次擔負起領導責任展示了一個人的成熟度和責任感。不負責的領導人持“我老大”的態度,用職權謀私利。負責的領導人持“別人先來”的態度,用職權來為他人服務,擔起責任,為別人做出表率,把功勞記在他人身上并增進和改善關系。好的領導者明白,要想讓團隊成功,必須把別人置于優先位置。
睜開眼睛,正視全景
如果你想看到全景,做到“以人為先”,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走出你的“小世界”
我在俄亥俄州長大,對外界了解并不多,所以我青年時期眼界相當狹窄。我曾認為,任何人不管環境如何,只要努力,就能出人頭地。后來,我去了一趟發展中國家,看到比我努力得多的人,但他們絲毫無望擺脫貧窮。那時,我的想法開始改變了,因為我的視野擴大了。
人們要想改變關注點,就需要從自己的小世界里跳出來。如果你認識的人不多,可以踏上從未涉足的土地,認識陌生人,做從未做過的事。這會改變你的視野,就像曾經改變了的我一樣。
進門時檢查一下你的“自我”
你有沒有花很多時間跟那些極端自負的人交談?好的一面是他們從來不對別人評頭論足。(可能是他們談話時只沉浸在“我我我”里面了!)不好的一面是,若你不想聽他們的事,很快就會厭煩得要死。
———————————
自我主義者不是為自己考慮過多,而是為別人考慮太少。
———————————
自我主義者不是為自己考慮過多,而是為別人考慮太少,這樣形容比較貼切。
我們常常誤以為愛的反面是恨,我覺得不對。愛的反面是自私自利。如果你關注的始終是自己,你就永遠無法建立起積極良好的關系。
明白是什么帶來滿足感
說到底,能夠帶來滿足感的東西總會涉及他人。一個徹頭徹尾自私自利的人,永遠得不到安寧而且不知滿足。
廢奴改革家亨利·沃德·比徹(Henry Ward Beecher)說過:“沒有比自私自利更自欺欺人的了。”這是因為他把自己與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人——隔絕開了。
如果你想擁有充實的人生,就得有健康的人際關系。要想建立起這種關系,就需要超越自己。擁抱全景法則吧,并提醒自己:全世界的人,除了你一個都是由“別人”組成的。
—討論問題—
1.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人們開始學會為人考慮?哪些事情常常促使人們把別人放在第一位?若一個人不去刻意學習為人考慮,將會發生什么情況?那些把注意力、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自己身上的人(甚至到了晚年還這么干),會出現什么情況?
2.極端自負者和十分自信者最大的區別是什么?為什么不應該太自負?為什么要有自信?你認為自負和缺乏自信之間有聯系嗎?請解釋。
3.描述一下你的旅行經歷。你去的哪些地方跟你所處的環境很相似?你去過那些文化截然不同的地方嗎?哪些具體的目的地讓你覺得最不舒服,為什么?你從旅行中學到東西了嗎?將來你想去哪里,為什么?
4.你怎么定義“滿足感”?一個沒有良好人際關系的人會感到滿足嗎?解釋你的觀點。這種觀點如何影響你建立關系時所投入的努力大小?
5.想想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關系。你總是在其中表現出相應的成熟和責任心嗎?如果不是,你該如何做去改善這種情況?你應該做出哪些改變,以在未來有恰當的表現?
‖交換法則‖
與其平等待人,不如站在他們的
處境上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你對別人多一分關注,自己就會少一分私心。
捫心自問:我會試著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嗎?
自1996年以來,我通過自己創立的非營利機構EQUIP,向全世界潛在的領導人教授領導力方面的課程。這是我最大的快樂之一,我相信,這些成就也將是我留給世人最大的遺產。在EQUIP工作的每個人都很努力,以期實現在未來發掘和培養100萬領導者的任務。
我的信息傳播得較好的一個地方就是菲律賓。當我初來乍到時,基本上只給菲律賓的牧師和其他基督教領導人授課。可是,我的書和材料傳出教會的圈子,進入商業領域。這并不讓我感到驚訝,因為類似之事已在美國和幾個非洲國家遇到過了。讓我吃驚的是,菲律賓政府開始對我的領導力教學感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