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地久[1]。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2]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3]而身先[4],外[5]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6]?故能成其私。
【注釋】
[1]天長地久:相對于萬物一直在生滅變化而言,天地可謂長存;然就天地自身而論,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2]以:因為。
[3]身:自身、自己。
[4]先:居先,占據了前位。這里是站在眾人之前的意思。
[5]外:此處是置之度外、不過分在乎的意思。
[6]邪:同“耶”,表示疑問的語氣。
【譯文】
天延續著,地長存著。天地之所以能延續而長存的緣故,是因為它們不求自己的生存,所以能持續生存下去。因此,圣人退居在大家的后面,結果反而站到大家之前;不過分在意自己的生命,反而得以保全生命。能夠說這不是因為他不求一己之私的緣故嗎?正因為這樣,反而使其得以實現自己的私心。
【解讀】
老子在這一章里,再一次歌頌了天地。天地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是“道”所產生的并依“道”的規律運行的,天地不局限于自身,從而真正地體現“道”。
老子歌頌天地,同時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看來,所謂人道,既以天道為依歸,也就是天道在具體問題上的具體運用。這也是老子屢次發揮過的觀點。
隨后,老子以“圣人”來說明人道的問題。圣人是處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世者,對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養性,而且要切實效法天地的無私無為。
對天地來說,“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對圣人來說,“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边@其中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長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說明對立著的雙方在互相轉化。
一般說來,老子所贊美的圣人能謙居人后,能置身于度外,他不是對什么事都插手,而是從旁邊把事情看清了再幫一把,反而能夠站得住腳。這種思想,有人認為是為人處世的智慧,以無爭爭,以無私私,以無為為;也有人指責老子學說中多講詐術,尤其是“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們引用為論據,認為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權位,卻用了狡詐的方式,耍了一種滑頭主義的手腕,等等。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老子的許多觀點來講都是如此。對各種解釋可以姑且存之,經比較研究,終究可以找到切合實際的觀點。
河上公:天地所以獨長且久者,以其安靜,施不求報,不如世人居處汲汲求自饒之利,奪人以自與矣。以其不求生,故能長生不終也。先人而后己也。天下敬之,先以為長。薄己而厚人也。百姓愛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佑之若赤子,故身常存也。
王弼: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無私者,無為于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朱元璋:后其身者,儉素絕奢。身失者,勞心身而用治道也。有志于濟人利物。外其身者,以其不豐美其身,使不自安而身存,乃先苦而后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