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1],以萬物為芻狗[2];圣人不仁[3],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4]乎?虛而不屈[5],動而愈出。多言數窮[6],不如守中[7]。
【注釋】
[1]天地不仁:天地沒有意志,也沒有仁愛之心。它只是物理的、自然的存在,不具備人類的感情。
[2]芻狗:用芻草扎成的狗,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古代用于祭祀中,當用之時,備受重視,祭祀完畢,隨即丟棄。
[3]圣人不仁:圣人效法天地,純任自然,無所偏愛,不干涉百姓的行為,任其自我生滅。
[4]橐籥(tuó yuè):古代的風箱,多用于冶煉時為爐火鼓風助燃。
[5]屈:枯竭,窮盡。
[6]多言數窮:多言,政令繁多。數,通“速”,指政令越是繁多,失敗得越快。窮,困窮,困難到走投無路。
[7]守中:即守沖,持守虛靜的意思。
【譯文】
天地沒有任何偏愛,將萬物當做祭壇上用草扎成的狗,讓它們自榮自枯;圣人沒有任何偏愛,把百姓當做祭壇上用草扎成的狗,讓他們自生自滅。天和地之間,大概就像鼓風吹火的風箱吧?它內部空虛,但是永不匱乏;它越鼓動,就越產生更多的風。一個人說話太多,往往使自己走投無路,倒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將話放在心中。
【解讀】
所謂“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是一個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類般的理性和感情;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然法則運行,并不像有神論者所想象的那樣,以為天地自然法則對某物有所偏愛,或對某物有所嫌棄,其實這只是人類感情的投射作用。
對這一問題,老子通過生活中的兩件事進行了形象的解說。一是人們祭祀時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祈禱時用它,用完后隨手就把它扔掉了。同樣,圣人無所偏愛,取法于天地之純任自然。即圣明的執政者對老百姓也不應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二是使用的風箱,只要拉動就可以鼓出風來,而且不會竭盡。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空虛而不會枯竭,越鼓動風越多。
老子通過上述兩個比喻得出結論:“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得太多,往往使得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虛靜不言的狀態。老子講的這個“中”,不同于儒家所講的中正之道。老子講的是虛靜,而不是儒家所講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
說得過多,總不會有好的結果,這是老子在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
很多時候,真正的道理是無法用言語來傳授的,而只能用心去領會,這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出一轍,令人深思。說話多了人就會智窮辭窮,不如守住心中想法不說。有時候什么也不說更有力量,因為沉默時讓人覺得充滿暗示。
沉默可以豐富言辭的內容,也可以豐富言辭的技巧。所以,維特根斯坦說:“凡是可以說的,就能明白地說;凡是不可以說的,對他就必須沉默。”
河上公: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萬物,人最為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報也。圣人愛養萬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圣人視百姓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禮意。
王弼: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事錯其言,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橐籥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籥有意于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朱元璋:圣人之心,無不虛而無不實,無不惜而無不棄。所以惜者,常常惜之。所以棄者,常常棄之。是不棄而棄,不惜而惜,故民樂自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