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道德經
  • (春秋)李耳
  • 1362字
  • 2016-09-05 15:06:58

不尚賢[1],使民不爭;不貴[2]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3]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4],實其腹,弱[5]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6]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7]。

【注釋】

[1]尚賢:尚,崇尚、推崇。賢,品德高尚、才智非凡的杰出人物。

[2]貴:稀有、珍貴,這里指重視。

[3]見:通“現”,出現、顯露。這里指展示、炫耀的意思。

[4]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這里指思想、精神、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里空虛,無巧詐之思,無非分之欲。

[5]弱:削弱。

[6]敢:進取。

[7]治:治理,含有將天下治理得太平之意。

【譯文】

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以使人民不爭奪名利;不偏愛稀有的珍寶,以使人民不淪為盜賊;不顯耀能夠誘發貪欲的東西,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擾亂。因此,圣人治理國家的原則是,簡化人民的思想,充實他們的肚腹,弱化他們的精神,強健他們的筋骨。總是要讓人民處于沒有知識和欲望的狀態,并且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制造事端。只要遵循無為的原則,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解讀】

老子認為,體現“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奪權位功名利祿。要注意,在老子的觀點中,不包含貶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說,執政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

按照老子的人生哲學,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猶如一張白紙。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不會視而不見,那么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如果社會出現貪欲的風氣,肯定會挑起人們的占有欲、追逐欲,從而導致天下大亂。

許多人認為,老子“常使民無知無欲”的主張是愚民思想,其實不然,事實上老子并不主張去除人的正常欲望,他實際是主張“少私欲,視素保樸”,他的目的是使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他的這一主張對我們的立身處世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使人們無欲,當然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盡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此外要“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律,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知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強健,思想質樸,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欲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在老子的眼里,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純樸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的社會制度,比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爭斗、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更契合人類的本性。

老子所說的無為,并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在老子看來,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

河上公:賢,謂世俗之賢,辯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為文也。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尊之以官也。不爭功名,乃自然也。

王弼: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之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

朱元璋:圣人常自清薄,不豐其身,使民富乃實腹也,民富則國之大本固矣。然更不恃民富而國壯,他生事焉。是為實腹弱志強骨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汉市| 桦南县| 盐源县| 绍兴市| 个旧市| 朔州市| 肥乡县| 武定县| 普洱| 延安市| 保定市| 达拉特旗| 穆棱市| 包头市| 东光县| 阿拉善左旗| 遵义市| 尼玛县| 额敏县| 江安县| 保德县| 中西区| 宝清县| 崇礼县| 东平县| 南郑县| 虹口区| 齐河县| 邢台县| 临泉县| 巨鹿县| 安阳县| 镇宁| 长宁区| 开平市| 桂林市| 鄂温| 锦屏县| 鹿邑县| 中宁县|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