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道德經
- (春秋)李耳
- 1460字
- 2016-09-05 15:06:58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1]惡[2]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3]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4],高下相傾,音聲[5]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6]處無為[7]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8]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9],是以不去。
【注釋】
[1]斯:則、就的意思。
[2]惡:丑,與美相對。
[3]相:互相。
[4]相形:在相互比較中顯現出來。
[5]音聲:古人將合奏出的樂音稱為“音”,單一發出的音響稱為“聲”。
[6]圣人:道家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范人物,其人格形態與儒家不同。儒家的圣人講人倫,道家的圣人則任自然,主張“居靜”、 “不爭”,張揚人的內在生命。
[7]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管束,一任人們憑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8]作:創造,興起。
[9]弗居:弗,不。不自我夸耀有功。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樣算是美,這樣就有了丑;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樣算是善,這樣就有了不善。所以,實有與虛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互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靠而存在,單音與回聲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后相互接隨而成順序。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生長而不加以干涉。生養萬物但不據為己有,養育萬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萬物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離開他。
【解讀】
通過對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觀察與研究,老子得出一個普遍真理——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他由此提出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即對立統一這個永恒的、根本性的哲學法則。
為了進一步形象地說明這一理論,老子舉出了一些相互對立的概念,如善惡、美丑、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后等。這些相互對立的概念存在于人類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深刻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老子看來,事物的發展和變化,無不是由對立統一的矛盾催生出來的。對立著的兩個方面互相依存,并能在一定條件下向其對立面轉化。老子將這種變化看做是自然的本質。
老子認為,宇宙萬事萬物從產生至消亡,無不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可以說,除了“道”之外,宇宙間再無永恒不變之物。關于事物的運動變化,老子提出“相反相成”的道理。他認為,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其對立面是其存在的前提條件,沒有“有”,“無”也就無從說起;沒有“難”,“易”也就沒有著落,反之亦然。這是老子哲學中的精華部分。
面對這個矛盾對立的世界,人們該怎樣去做事呢?對此,老子給出了一個建議——無為。這里所說的“無為”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思想指導人們的活動,使人們的活動能夠順天應人。老子所提倡的是: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生長而不加以干涉;養育萬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萬物而不自居有功。
所謂不言之教,也正如隋末唐初的醫家和哲人楊上善在其著作《黃帝內經·太素》中所說:“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勝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眾,故曰下皆為之。”的確如此,口若懸河的人固然令人欣賞,身體力行者卻更加值得效仿。請記住,使人行者,身先行之。
河上公:夫唯功成不居其位,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隨,不言不可知疾。上六句有高下長短,若開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變,無不動亂。
王弼:美者,人心之所樂進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而偏舉也。
朱元璋:有能行道者,篤能行斯大道,勿于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則美矣,不過一時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盡而惡來,善窮而不善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