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道德經
- (春秋)李耳
- 1030字
- 2016-09-05 15:06:58
道[1]可道[2],非常道。名[3]可名[4],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5]。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6]。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7]。玄之又玄[8],眾妙之門[9]。
【注釋】
[1]道:名詞,宇宙本原。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
[2]道:動詞,解說、表述。
[3]名:名詞,“道”的形態。
[4]名:動詞,說明。
[5]母:母體,根源。
[6]徼(jiào):邊際、邊界。引申為事物的表象。
[7]謂:稱謂。此處為“指稱”。
[8]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意思。
[9]門:門戶,此處指產生宇宙間一切奧妙的門戶。
【譯文】
能夠用言語解說的道理,就稱不上是恒常的大道。能夠用文字說明的概念,就稱不上是恒常的概念。不能用言語述說的初始狀態,是混沌宇宙的本源。已經用言語表明了的概念,是孕育萬事萬物的母體。所以,常保持虛無的狀態,是意圖看清世界的本質;常保持實有的狀態,是意圖明見事物的表象。虛無和實有,這兩種事物來源相同而名稱不同。它們都稱得上是玄秘的現象。玄秘之中的至高至上者,便是產生宇宙間一切奧妙的門戶。
【解讀】
本章開宗明義,開門見山地提出了“道”的概念。老子通過對宇宙和人生深刻觀察與深入領悟,指明“道”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只是為了稱呼的方便,才不得不賦予它“道”這樣一個稱謂。“道”的涵義博大精深,不僅可以從哲學的角度思考,還可以從人生境界的角度解讀。
另外,一個人如果把對概念的表述看得過重,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東西看做事物本身,那他就難以看到事物的本質,難免在認識上流于表面。其實,無論是概念還是名稱,都只是事物的代稱。雖然用名稱來指代事物有助于交流溝通和文化傳承,但名稱決非事物本身,所以老子才說“名可名,非常名”。
本章老子還就應該如何看待“名”“實”關系給我們上了一課。在他看來,“名”與“實”決不能劃等號。事實也是如此,現實中不僅名實不副的事時常發生,更有甚者還會有名無實。
河上公: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于虛無,為天地本始也。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是有其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合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
王弼: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朱元璋: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蓋謂過人之大道。道既成,名永矣。即非常之名,可行焉,可習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