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 道德經
- (春秋)李耳
- 1491字
- 2016-09-05 15:06:58
載營魄[1],抱一[2],能無離乎?專氣[3]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4],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5]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6]?明白四達,能無知[7]乎?生之畜[8]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9]。
【注釋】
[1]載營魄:載,助語句,相當于夫。營魄,即魂魄。
[2]抱一:即合一。一,可以指魂魄合一的狀態,也可以指“道”(究竟真實)。
[3]專氣:專,結聚的意思。專氣即集氣。
[4]滌除玄覽:滌,掃除、清除。玄覽,又寫為“玄鑒”,指要以直覺對心智進行深入關照。
[5]天門開闔(hé):天門,自然之門。以人而言,即指耳目口鼻等天賦的感官,由此可與外界接觸。開闔,即張開與閉合,也指變化和運動。
[6]雌:寧靜、柔弱、謙下之意。
[7]知:通智,指智巧、心機。
[8]畜:養育之意。
[9]玄德:奧妙深邃的德性。
【譯文】
精神與形體相配合,持守住大道,能夠不離開嗎?聚結精氣以追求柔和溫順,能像嬰兒一樣嗎?清除心中雜念而觀照靈魂深處,能做到毫無瑕疵嗎?愛民治國能做到自然無為嗎?天賦的感官在接觸外物時,能做到安靜保守嗎?心地明白通達之后,能做到不用智巧嗎?生產萬物,養育萬物,生養萬物而不占為己有,也不自逞其能耐,成為萬物之長而不對其加以主宰,這就是奧妙深邃的德。
【解讀】
本章著重講修身的功夫。開頭六句提出六種情況、六個疑問:“能無離乎?”“能無為乎?”“能如嬰兒乎?”“能無疵乎?”“能為雌乎?”“能無知乎?”這六個問題,對世人在修身、善性、為學、治國等諸多方面提出了概括的要求。而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雖然人們的形體與精神,主觀努力與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老子認為,世人在現實生活中應盡力將精神和形體合一而不使其偏離,也就是使肉體生活與精神生活和諧。
只有抱持唯一的大道,不離不棄這大道,才能受得住各種眼前利益的誘惑與宵小的騷擾,經受得了歷史與人生的種種歷練。而想做到這些,就必須先做到心境靜定、洗清雜念、摒除妄見,懂得自然規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養。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愛民治國”。
一個人所能達到的理想境界,就是身心和諧﹑柔弱靈動、幽深明澈。一個人為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就是自然無為、功成不居,以及拋開成見、拋掉智識而悠然自得……
在本章中,老子還提出了堪稱慈母德范的“玄德”。“玄德”是老子給合于“道”的人及行為所打的“無限高分”。作為具體存在的“道”的踐行者,即使不能真正與“道”合一,其行為境地也能無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踐行者的最高追求。
滌除玄覽,很容易使人想起儒家的“三省吾身”、道家的靜修、佛家的打坐,想起“閉門思過”、“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也會使人想起基督教的懺悔與洗禮,甚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實際上,人的心靈深處就像一面大鏡子,各種各樣的錯亂影像、繁雜信息以及四面八方的“灰塵”都會使之不那么清明、靈敏、公正。要知道,鏡子是極有可能變臟的,也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和不準確,所以必須常常擦拭。
河上公:人載魂魄之上得以生,當愛養之。喜怒亡魂,卒驚傷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靜志道不亂,魄安得壽延年也。人能抱一,使不離于身,則長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氣也。入為心,出為行,布施為德,總名為一。一之為言,志一無二也。
王弼: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能滌除邪飾,至于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
朱元璋:與民休息,使積蓄之,是謂生之畜之。君不輕取,是謂不有。天下措安,君不自逞其能,是謂不恃。生齒之繁,君不專長,百職以理之,是謂長而不宰。奇妙道理,稱為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