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堯舜禪讓”之謎

當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我們知道《孟子》、《尚書》等先秦儒家典籍中記載,堯帝、舜帝都曾經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了別人,十三經之一的《尚書》是最早記有“禪讓”其事的典籍。因此,堯帝和舜帝的高尚品德受到后世的敬仰與稱頌。

除了《孟子》和《尚書》的記載之外,《堯典》說的是“堯舜禪讓”, 《大禹謨》則有“舜禹禪讓”的記載。

然而,也有史書中提出不同的觀點,比如《韓非子·說疑》中記載“舜逼堯,禹逼舜”,而且還提出舜、禹二人都是通過弒君的方式將王位奪到手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也說:“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

堯帝塑像

另外,根據考古發現,歷史學家認為這種記載是合乎實際的。因為堯、舜、禹為帝的時代,階級社會已經形成,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內部為了爭權奪利進行著殘酷的斗爭。

這也就意味著,統治權的轉移必然要經過一番無情的、勢不兩立的激烈斗爭以后才能完成。因此,所謂的“禪讓”是不可能存在的。可是,儒家典籍中為什么會出現禪讓的故事呢?據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儒家崇尚“仁義”。他們為了鼓吹所謂的“仁義”,于是就有意識地隱瞞了這場殘酷斗爭的真相,因而才捏造出禪讓的故事來。

如果根據這兩部先秦文獻的記載,那堯帝和舜帝將徹底顛覆歷史形象。

那堯帝和舜帝究竟有沒有禪讓王位呢?歷史學家通過研究,認為《論語》中關于堯讓帝位于舜的那段文字,并非孔子所說,而是后人把散簡附在書后所致。

舜帝塑像

那《孟子》的作者孟子對“禪讓”一事如何表示呢?令人驚疑的是,孟子對此態度比較曖昧,說法也很巧妙。當萬章問他:“堯以天下與舜,有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萬章又問:“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孟子說:“天與之。”他接著說道:“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昔者,山西運城鳴條崗舜帝陵堯薦舜于人,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關于舜禪位于禹,他也有類似的說法。

在孟子與萬章的這段對話中,“天”可以理解為諸侯或人民,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天子。因為自古以來,天子總是被看作“天”的代表,這樣山西臨汾堯廟的說法,好像把隙縫彌補了。《史記》的《五帝本紀》和《夏本紀》就是綜合《尚書》、《論語》、《孟子》所說而撰述的。

其實,對于“禪讓”之說,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提出了懷疑。最早提出疑問的是哲學家荀子。《荀子·正論》這樣記述:“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戰國末期的哲學家韓非,也是荀子的學生,他不僅不承認有“禪讓”這回事,而且還說舜和禹之所以能夠繼承帝位,是由于“臣弒君”的結果,《韓非子·說疑》這樣記述:“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這并非是韓非一人的驚人之筆,唐代史官劉知幾在他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瑣語》說:“舜放堯于平陽”,又說舜是被禹趕到蒼梧,抑郁而死。司馬貞所著的《史記正義》引《竹書紀年》說:“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

《竹書紀年》等書成于戰國,西晉初出自汲冢,后即散亂不傳,現在流傳下來的是宋代以后偽作的,已經不是劉知幾、司馬貞所見本,其所記未必會是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同時,還有人認為《堯典》成于戰國,《大禹謨》系晉人偽作。如果真是這樣,那《尚書》中關于堯舜禪讓的記載從根本上就靠不住了。

到了近代,對這種觀點持懷疑態度的學者通過研究表明,“堯舜禪讓”說是戰國初墨家的創造。如果《堯典》和《論語》所說的不足采信,那《墨子》就是最早有“禪讓”記載的書了。《墨子》中《尚賢》和《尚同》兩篇主張賢人執政,不僅是三公,就是天子,也可以選天下賢者而立之。《墨子·尚賢》中記述:“古者舜耕于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其中,把本是黃帝九世孫、有虞氏諸侯的舜,說成是會燒窯、捕魚的農夫,以此來表述他“尚賢”的宗旨。

墨子出身于下層社會,他的政治思想正反映了一般庶民參與政治的要求。可是,墨家只說過“堯舜禪讓”,那“舜禹禪讓”之說又是從哪里來的呢?近代學者經過考證,認為這一學說是儒家后來添加的,而不是原有的,儒家在一定限度內也贊成“舉賢”。因此,孟子接過墨家的“堯舜禪讓”說,添加出“舜禹禪讓”的故事。同樣,也把原是百里諸侯的禹說成是匹夫出身。戰國以后,墨家逐漸衰敗,“禪讓”一說才被儒家所專有。這種看法,又一次從根本上否定有過“禪讓”。

盡管歷史研究者不斷提出新的證據來證明“堯舜禪讓”故事是虛構的,可是,這個說法畢竟也傳承了2000多年,其“禪讓”說如果是被完全否定,也很難令所有人信服。因此,也有許多學者希望探求到事實的真相,他們結合社會發展史加以考證,認為“禪讓”可能是一種部落選舉的方式。比如,我國史書中曾記載了烏桓民族的選舉方式,漢代時若干部落成為一部,推選“勇健能理決斗訟相侵犯者”為大人,大人有所召喚,部眾沒有敢違抗的。實際上這里說的“大人”也就是后來人們所說的帝王。另外,其他邊疆民族,如鮮卑、契丹、蒙古等也有類似的選舉儀式,雖然具體過程有所區別,但結果基本上是大同小異。

因此,歷史學家推斷,漢民族的上古時期可能也是如此,只不過后人將這種尋常的選舉儀式,粉飾成神圣而又充滿禮讓味道的“禪讓”罷了。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事實真相究竟如何,“禪讓”一說到底是怎樣一種儀式,“堯舜禪讓”,到底存不存在?關于這個問題,人們依然是眾說紛紜,要想解開這個謎團,看來還得有更充分的論證才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马县| 永和县| 天柱县| 扎囊县| 西林县| 苏州市| 方山县| 永兴县| 大余县| 垣曲县| 九寨沟县| 东乡族自治县| 民乐县| 四川省| 横峰县| 武山县| 陇川县| 弋阳县| 阜康市| 峨边| 北流市| 正蓝旗| 高要市| 河北区| 洛阳市| 炉霍县| 偏关县| 文成县| 衡山县| 忻州市| 中阳县| 皮山县| 尉犁县| 沽源县| 绥化市| 微山县| 芦溪县| 新干县| 农安县| 保德县| 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