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世界彩圖館
- 方青羽編著
- 1622字
- 2019-01-03 22:36:16
帕提農神廟
Parthenon Temple
必知理由
多利亞柱式建筑顛峰之作
希臘全盛時期建筑與雕塑的代表
類型:建筑、雕塑
地點:雅典
設計師:菲迪亞斯
修筑時間:公元前5世紀中葉
帕提農神廟供奉雅典娜女神,有萬神殿之稱。雅典娜是邁錫尼時代的女神,既是烏云和雷電的主宰,又是豐收女神和勞動的庇護者。她與波塞冬為爭奪城邦發生了戰爭,并最終獲勝。于是,眾神推舉她為雅典的保護神;她也將橄欖樹賜給雅典人。雅典娜是一位嚴肅端莊的女神,她經常頭戴戰盔,身穿戰袍,手持長槍、盾牌,全副武裝。貓頭鷹是她的圣鳥,停在她的腳旁。對雅典人民來說,祭祀雅典娜是一件大事,雅典娜的神廟因此也不同凡響。
希臘古典建筑三大柱式
多利克柱式:公元前5世紀前出現。特征是基座為三層石階,柱頭如馬蹄。
愛奧尼亞柱式:公元前5世紀前出現。特征是柱頭兩側為向內卷曲的渦狀造型。
科林斯柱式:公元前5世紀晚期出現。特征是柱頂裝飾著向外卷曲的雙重草莨葉。

科林斯柱頭
帕提農神廟建于公元前5世紀中葉,被公認為是多利亞柱式建筑的巔峰之作。多利亞柱式是希臘古典建筑三種柱式中最簡單的一種。神廟建筑工程由當時的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主持,雕刻家菲迪亞斯負責監督工作,建筑師伊克蒂諾斯與卡利克拉特承建。神廟于公元前447年動工,大約10年后,神廟的主體完工。同年,即公元前438年,菲迪亞斯用黃金和象牙制成的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在廟內開光。神廟的外部裝飾到公元前432年才完成。
帕提農神廟完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這顯示了希臘人對女神的尊敬。神廟呈長方形,廟內有前殿、正殿和后殿。神廟的底部有三層基座,如果以最上一層基座計算,神廟長69.54米,寬30.89米。基座上是由46根圓柱組成的長方形神殿,神殿東西面各有8根圓柱,南北面各有15根。圓柱直徑1.9米,高10.44米;每根圓柱都由10~12塊刻有20道豎直淺槽的大理石相疊而成;圓柱上有方形柱頂石、倒圓錐形柱頭和額枋,檐口處有鍍金青銅盾牌和各種紋有珍禽異卉等裝飾性的雕塑。中楣飾帶由92塊大理石板組成,描述了希臘神話的內容。東西端的圓雕表現了雅典娜誕生的故事以及雅典娜與海神波塞冬爭奪雅典統治權的戰斗場景。神廟的主體部分是兩個大廳,東西兩端各有一個有6根多利亞圓柱的門廊。東邊的門廊通向內殿,這里原來供奉著巨大的雅典娜神像,據說神像高11.89米,外表鍍上總重約40~50塔倫特的金片,臉、手、腳都用象牙雕刻,瞳仁用寶石鑲嵌。遺憾的是,這件藝術史的杰作,在公元5世紀被東羅馬帝國皇帝搬走后失蹤。
基座臺基的棱線向上拱起成弧線形,東西兩側弧高0.06米,南北兩側高0.11米。檐口、檐壁的水平線也做了類似的處理。這樣可以有效地均衡視覺中部下陷。角柱的軸線向里傾斜0.06米,各柱軸線按其延長線在臺基上空2.4千米處相交的規律排列,避免了外傾感。柱身輪廓有卷殺和收分,末端開間稍小,角柱稍粗,避免了在天空中看顯得細小的錯覺,使建筑穩定、平直、豐滿。
帕提農神廟是希臘全盛時期建筑與雕塑的代表,有“希臘國寶”之稱,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神廟遭到多次劫難,終致毀壞。5世紀中葉,神廟被改為基督教堂。1458年,土耳其人占領雅典后,也占領了神廟。1687年,威尼斯人與土耳其人交戰時,炮火擊中了隱藏在神廟中的一個火藥庫,神廟的中部被炸毀。1801~1803年,英國貴族埃爾金勛爵將大部分存留的雕刻運走。許多原屬神廟的古物,散落在不列顛博物館、盧浮宮和哥本哈根等地。19世紀下半葉,希臘政府曾對神廟進行過部分修復,但已無法恢復原貌,僅存一座石柱林立的外殼。

帕提農神廟外景
雅典,是歐洲文明的搖籃,雖然經過了一次次戰爭的洗禮、無數冒險家的掠奪,但是衛城留下的斷壁殘垣,依然彰顯著它那古老燦爛的文化氣質。
雅典衛城是遠古御敵的城堡,帕提農神廟是它的主建筑。神廟坐落在雅典衛城的山頂,是希臘古典時期(公元前650~前323年)雄偉的建筑經典,也是多利克柱式神廟的完美極致的代表,外形雄偉壯觀,內部雕飾精美。

帕提農神廟的橫飾帶(神殿南第31幅)
拉庇泰人與半人半馬之戰,半人半馬在希臘人眼里像波斯人一樣野蠻,而右邊的拉庇泰人則象征文明的希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