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帶出高估值團隊
- (美)瑪格麗特·格林伯格 塞尼亞·梅敏
- 2785字
- 2019-01-03 19:50:23
2. 誘導自己進入狀態
在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少數派報告》中,預防犯罪部門能夠提前預見一起案件的發生。試想,如果你能提前預知自己每天能完成的任務,結果會怎樣呢?
在寫這本書時,瑪格麗特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在一天的工作結束時,她就給塞尼亞發一封郵件,告知進度,并附上最新完成的內容。但你知道這封郵件她是在什么時間寫的嗎?她上午坐在電腦前開始工作時,便第一時間寫好了郵件。在她起草這封郵件時,這些內容都還沒有付諸行動呢。她用過去時態描述了一天“已經”完成的任務。在某種意義上,瑪格麗特是在“騙”自己開始工作。下面有兩個“騙”自己開始工作的技術: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和蒂娜的“哈哈!”清單技術。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將近100年前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點關于生產效率的奧秘。心理學研究者布盧瑪·蔡格尼克發現,不一次性完成一項工作可能是件好事。假如你同意參與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給你20項需要依次完成的任務,其中包括做泥塑、做算術、做一個紙箱、完成一個拼圖游戲等。當你在執行這些任務時,有一半的任務會在你有機會完成之前被打斷(被打斷的任務是隨機選擇的)。在研究結束之前,研究者讓你向他敘述你都做了哪些任務。你會更容易記起那些被打斷未完成的任務呢,還是會更容易記起那些你順利完成的任務呢?有趣的是,那些被打斷的任務給人留下的記憶更深刻。
這個結論對你的工作有什么幫助呢?把一項只完成了一部分的任務放在你的桌上,這樣,到了第二天早上,你立即就知道該做些什么。這就是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故意留下未完成的任務:在寫下整段內容之前列出大綱,或者在制成產品前寫好演示文稿。
我們有位客戶叫桑賈伊,他不愛早起,通常很難在上午進入工作狀態,然而他又痛恨自己浪費時間。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對他來說很適用。桑賈伊決定將他管理的信息技術部門與整個公司不同的業務線更好地統合起來。“我已經與所有的大股東都談過了,”他告訴我們,“但我還需要在明天下午開會之前以郵件形式通知大家相關的業務變化。”我們問他:“你今天下午就起草這份通知,明天上午審閱一遍后再發送出去。如此一來你明天上午一起床就知道要做什么了。”桑賈伊不僅在這件事上嘗試了這個技術,而且后來我們了解到,他幾乎每天都會為第二天早上留下一些未完成的任務,這樣他就能順利啟動每天上午的工作了。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起作用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個開始。比如說你希望聯系一位潛在客戶,但還不確定具體如何操作。如果你只是想著“我應該聯系這位客戶”,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是無法發揮作用的。你需要有個開頭,這樣才能創造一個未完成的結尾。可以寫下你與客戶聯系時需要重點注意些什么,或者在互聯網上搜索客戶所在公司的相關信息。然后停下來。一段時間以后再回過頭來繼續,你的工作會更有成效的。
第一次洗車,還是第三次去洗車
誘導自己開始做一件事的另一種方法是:假裝你已經開始做了。兩位研究者在一家專業洗車店做了一個研究。第一次來這家洗車店的顧客會得到一張積分卡。其中一半顧客的積分卡上有8個空格,每洗一次車,店家會在積分卡的空格處蓋一個章。積分規則是,洗滿8次車就可以得到1次免費洗車的機會。另一半顧客得到的積分卡上有10個空格,但是前兩個空格處已經蓋了章(也就是說這個積分卡已經完成了1/5的積分)。在接下來的9個月里,洗車店統計有多少顧客獲得了免費洗車的機會。積分卡上有8個空格的這一組,19%的顧客到店里洗過8次車,獲得了一次免費洗車的機會。積分卡上有10個空格、其中兩個空格蓋過章的這一組,32%的顧客填滿了剩余的8個空格,獲得了一次免費洗車的機會。在一項任務已經啟動之后,人們更容易堅持下去。
你如何才能專注于推進某個項目或任務,避免從一開始就停滯不前?試試被我們戲稱為蒂娜的“哈哈!”清單的技術吧。我們有一位叫蒂娜的客戶,她總是在自己的待辦清單上寫下幾個實際上已經完成的事項,然后又很快把它們從清單上劃掉。“哈哈!沒有比看著待辦清單上已經有幾件事被劃掉的感覺更好的了。”她跟我們說。聽起來很瘋狂?也許吧,但這確實挺管用的。
在電視機前的一分鐘
茱莉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羅伯特·莫勒的病人。茱莉是一位單親媽媽,體重超標,過度工作,還患有糖尿病。莫勒通常會建議他的病人每天運動30分鐘,但他知道這個建議對茱莉來說可能沒用。于是他問茱莉:“你看電視嗎?”
茱莉疑惑地看著他:“看啊。”
“你能在每次看電視的時候站起來走動一分鐘嗎?”
茱莉盯著莫勒,心想他是不是在跟自己開玩笑,回答說:“可以。”
他們商定在接下來的兩周時間里,茱莉每天看電視的時候要站起來走動一分鐘。兩周后,茱莉很積極地向莫勒醫生反饋:“我可以每天再做一分鐘別的什么事嗎?”在一定程度上,莫勒已經成功地誘發茱莉開始了一個運動計劃。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茱莉不斷在生活中尋找片刻的空閑時間做運動,畢竟這不是什么難事。事實上,一項研究證明,一天內以每次5分鐘為單位,做夠30分鐘的運動效果與持續做30分鐘運動的效果是一樣的。
讓我們把這個思路運用在工作上。如何讓自己開始一項已經拖延已久的項目呢?單看表面現象,卡拉似乎總是不能按時完成手上的項目。但事實上,卡拉不是一個愛偷懶的人。上級安排給她負責的戰略性項目,她經常拖延,難以動手執行,這已經給她的職業生涯帶來負面影響。相反,她把時間都用來應對各種危機了。卡拉來見我們的時候狀態非常低落。
“我覺得事情都失控了,”她說,“我走得越快,反而越落后。我必須在這個人才戰略項目上取得進展,但我總是沒有大塊的時間來工作。”
“關于這項任務,如果只給你5分鐘,你會做些什么?”我們問她。
“5分鐘根本不夠。”她反駁道。很明顯,我們這個“餿主意”惹惱了她。
“確實不夠,但是如果你只有5分鐘呢,你會做些什么?”我們繼續問她。
“也許我會匆匆記下需要輸入電腦的人名,然后安排一些會議。”
“很好,這是一個開始,”我們說,“如果要使這個項目進展1%,你還能做些什么?或者換句話說,現在你能采取的最小,但卻能使項目取得最大且最有效率的進展的步驟是什么呢?”
“我想應該是從公司的內聯網中拿到模版,填入我手頭現有的信息。”卡拉回答說。
“現在,你有一個好的開始了。下周見面交談時,我們希望你能把如何推進這個項目的所有小步驟都清楚說出來。”
在接下來的電話咨詢中,卡拉與我們分享了她在這一人才戰略項目中取得的進展。她已經成功地通過不斷積累小步驟完成了一項重要的項目。
實用技巧:促使人們開始行動的提問方法
通過下面這些簡單而有力的提問,可以幫助自己、雇員和合作伙伴啟動幾乎所有事情:
如果現在只給你5分鐘時間,你會做些什么?
如果要使這個項目取得僅僅1%的進展,你會做些什么?
現在你能采取的最小,但卻能使項目取得最大且最有效率的進展的步驟是什么呢?
這兩個工具——事先計劃和誘導自己進入狀態——是通過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來提高工作效率。而下面的工具是通過終止某些行為方式來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