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落的城
- 高成
- 917字
- 2019-01-03 19:44:50
落寞的理由
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時,司馬光退居洛陽,主編《資治通鑒》,用來給宋朝皇帝當治理天下的參考書。從三家分晉到五代十國,洛陽城里多少是是非非?熟悉歷史的他感慨道:“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司馬光之前有這么多朝代曾建都于此,可有意思的事,隨著暮年趙匡胤遷都洛陽的意見被群臣們否決,之后的歷史就沒有什么王朝決心定都于此了,中國的首都先遷到開封,后來又在南京和北京之間輪換,基本沒有考慮過洛陽了。從夏朝到后晉,怎么被看好了數千年的洛陽突然失寵,被另外三個城市搶了金飯碗?人們都說有七大古都,可是到現在,北京、南京、西安、杭州依然是首都或省會,洛陽、開封、安陽這三個位于河南的連省會地位都沒保住,這又是怎么回事?
宋太祖定都洛陽失敗,趙匡義等反對者提出的理由之一便是“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大哥,你不待在開封,哪有飯吃?因為唐末五代疏于治理,運河淤塞嚴重,從開封到洛陽這一段水情變差,運糧困難,洛陽城已經失去原來轉運中心的地位,既然如此,不如干脆就運到開封好了,而且戰亂后洛陽殘破,“宮室焚燒,十不存一”,北宋建國才十幾年,天下沒統一,不宜大興土木。宋朝以后,東北少數民族崛起,北京對于蒙元、滿清統治者來說接近族源地,地形條件更好,建都洛陽就太深入農耕區了,容易被徹底漢化,如果鎮壓不住漢人的反抗也不好脫身。
加之宋代以后受過度開發、戰亂以及黃河進入泛濫期影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植被銳減,洪水頻發,水土流失,湖泊干涸,黃河泥沙量增大,土壤荒漠化加劇,肥力下降,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生產水平不高,受環境的制約很大,生態惡化使耕作環境惡化,經濟地位降低了,而江南發展為中國的經濟重心。京杭大運河開通后,各種物資直接由江南運往北京,無須經過中原。北平是明成祖朱棣的老巢,多年就藩之所,出于個人情感和防范外敵的需要,也愿意遷都于北京,而洛陽則顯得有些落寞。
元朝統一后,河南喪失了京畿的地位,作為一個內陸省份存在,省會先是開封,后是鄭州。如今的洛陽還不錯,在河南僅次于鄭州。但在網上,河南人的名聲似乎不大好,經常遭受地域攻擊,因此,去年年底白巖松特意為河南正名,引發一定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