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繳稅節支籌劃寶典
- 魏兮關
- 414字
- 2019-01-03 19:02:17
第二章 企業投資環節的合理避稅
企業在投資環節,通過選用不同的投資方案,可以有效地實現避稅節支。這主要是指納稅人利用稅法中對投資規定的有關減免稅優惠措施,通過優化投資方案,以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
比如,我們要投資的企業類型是什么,是內資還是外資?投資的方式是什么,是按照貨幣投資、有形資產投資,還是無形資產投資?我們要投資于哪些產業,是機械制造、交通運輸、商業服務,還是IT電子,等等。其實,這些不同的投資方案,會對日后納稅行為與稅負產生重要影響。
舉例來說,我國企業按投資來源分類,可分為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對內、外資企業分別實行不同的稅收政策;即使同一類型的企業,其內部組織形式不同,稅收政策也不盡相同。就目前來說,內資企業的減免稅期限較短,一般為1~3年;外商投資企業的減免稅期限則較長,一般在5年或5年以上。這樣的話,在投資環節,準納稅人就應該考慮好選擇的企業類型。
那么,在投資環節,選擇不同的投資方式,納稅人應該怎樣合理避稅呢?
第1節 直接投資時怎樣避稅
通常情況下,企業的投資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投資于生產活動,這屬于直接投資;另一種是間接投資,即購買金融資產,從而使資金注入企業并用于生產經營,包括股票投資、債券投資等。
采取不同的投資方式,會涉及不同的稅收。我們本節了解直接投資時的避稅技巧。
1.直接投資的避稅思路
所謂直接投資,即投資者自己直接出資辦企業或與其他單位和個人聯合辦企業。在選擇企業組織形式的時候,投資者面臨多重選擇:選擇合伙制企業,還是選擇公司制企業;在選擇公司組織形式時,若涉及到下屬公司是何種隸屬關系時,是選擇總公司與分公司,還是選擇母公司與子公司;此外,在與外商進行投資合作時,是采用合作形式還是合資形式。
事實上,不同的選擇,會對日后的稅負產生重要影響。對于一家企業來說,從成立的那天起,就意味著要與稅務打交道,納稅是企業與生俱來的義務。基于此,在企業成立之初,投資者就應該做好稅務籌劃,以獲得最大收益,從而優化財務目標。一般情況下,企業的組織形式有兩種,即合伙制與公司制;我國又將公司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在我國,公司的營業利潤在企業層面要繳納企業所得稅,當稅后利潤作為股息分配給投資者后,投資者還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對于合伙制企業來說,一般規模較小,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國家僅就各合伙人分得的收益征收個人所得稅。由此可見,投資者采取的企業組織形式不同,其投資凈收益會有顯著差別。
企業間在選擇隸屬關系時,究竟是采用母公司與子公司的形式,還是采用總公司與分公司的形式,也會對納稅狀況產生重要影響。在母子公司體系里,雙方都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實體,彼此獨立承擔納稅義務,兩者之間存在控股關系。在總分公司里,分公司完全受控于總公司,由總公司統一納稅。所以,投資者可以根據投資目的,在節支籌劃時,充分運用“分整為零”或“合零為整”的方法,從中找到節支籌劃的最佳結合點。
在選擇與外商合作時,投資者需要考慮是建立合資企業還是合作企業。事實上,這兩種不同的組建方式,所對應的稅率也會截然不同。
2.案例分析
【案例一】
GD省某跨國公司擬在我國投資建一家化工廠。在投資前,該公司智囊團隊經過前期調研,認為所投資的化工廠在開辦初期會面臨巨額虧損。于是,該跨國公司決定采用中外合作企業的組織形式,不由該公司直接投資,而由其設在我國境內的一家子公司進行投資。
【分析】
若采用中外合資企業的投資形式,那么所成立的化工廠會被視為股份有限公司,其虧損只能在中外合資企業內部彌補;若成立中外合作企業,則該跨國公司設在我國境內的子公司,會被視為負有無限責任的合伙公司,所成立的化工廠面臨的虧損,可以在子公司內部彌補。
這樣一來,子公司即為化工廠的總公司。通過總公司彌補虧損,既可以減輕企業開辦初期的經濟壓力,還可以減少總公司的應納稅額。假設子公司(所設立中外合作企業的總公司)2013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為2000萬美元,應繳納30%的企業所得稅,即為600萬美元(2000萬×30%);由于所成立的是中外合作企業,即化工廠虧損300萬美元,該虧損額由總公司負擔。
于是,總公司在其2000萬美元所得中彌補這部分虧損,應納稅所得額由2000萬美元減為1700萬美元,應納稅款為510萬美元(1700萬×30%)。
【結果】
該跨國集團公司在進行節支籌劃后,可以減輕稅負90萬美元(600萬-510萬)。
【案例二】
HB省某橡膠集團公司位于JZ市A村,要生產橡膠輪胎,同時還生產各種橡膠管和橡膠汽配件。該集團公司成立幾年來,發展迅速,現擁有固定資產7億多元,職工員工4000多人。
由于在投資建廠階段統籌規劃不夠嚴謹,該集團公司在生產橡膠制品的過程中,每天產生近30噸的廢煤渣。該集團雖然與當地村民協商了多種方法,以免造成環境污染,但效果不甚理想。這些廢煤渣的排放未能達標,使得周邊村落的水質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從而引起當地很多村民的不滿。
盡管該集團常年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包括為附近村莊鋪設與維護公路,幫助當地修建學校等,但仍難以平息附近村民對環境污染的顧慮。后來,附近許多村民常堵住該集團公司的大門,想辦法不讓廠區正常生產,致使該集團的生產經營受到了很大影響。
為此,當地環保部門多次對該集團公司進行警告與處罰,其中涉及的罰款最高一次達15萬元。因此,該集團不僅要承擔正常的稅收,還要經常面臨來自村民與環保部門的壓力,經營上日益艱難。
于是,該集團管理層逐漸認識到,要想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必須治污。可是,具體該怎么治污呢?該集團公司在多方論證后,擬定了以下兩個方案:
方案一,將產生的廢煤渣的排放處理,委托給A村村委會處理。為此,該集團公司每年需支付給A村村委會50萬元的運輸費用,從而保證集團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雖然此舉可以緩解與當地村民的關系,但對于該集團公司來說,每年多支出50萬元,也不是個小數目。
方案二,將準備支付給A村村委會的50萬元煤渣運輸費用,改為投資興建墻體材料廠,從而利用每天排放的廢煤渣生產“免燒空心磚”。據了解,這種磚的市場銷路較好。
那么,該集團公司具體選擇哪個方案更為合適呢?
【分析】
從節稅的角度來看,方案一主要起到緩和與當地村民的關系,并把治污問題推到了A村村委會。至于是否能夠從根本上起到治污的作用,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相對來說,采用方案二卻有三個好處。
一是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能獲得一定的節稅效益。我國財稅字[1995](44號)與財稅字[1996](20號)均明確規定:利用廢煤渣等生產的建材產品免征增值稅;凡屬生產企業生產的原料中摻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粉煤灰、燒煤鍋爐底渣(不包括高爐水渣)及其他廢渣的建材產品,免征增值稅。
二是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企業發展的廢煤渣所造成的工業污染問題,實現了企業生產經營中的良性循環。
三是進一步擴大了就業需求,為當地、為社會做出進一步了貢獻。
所以,方案二既考慮治污,又考慮追求企業收益最大化。而且該方案還體現出稅法在環境治理方面的一個精神,那就是:企業要想獲得稅收減免,就必須努力生產出符合稅收政策規定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
于是,該集團采納了第二種方案,并迅速建成投產,不僅全部消化了廢煤渣,當年還實現銷售收入100多萬元。由于可以免征增值稅,新成立的空心磚生產廠還獲得10多萬元的增值稅節稅效益。
【結果】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企業在投資階段如果能夠對日后生產經營存在的問題有個全面認識,顯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后來發生的環境污染等問題。當然,案例中該集團發展中遇到問題,能夠積極面對也為時不晚。
此外,該集團在采用第二種方案后,為了順利獲得增值稅減免,還需解決這樣幾個問題:首先,成立的墻體材料廠應實行獨立核算,獨立計算銷售額、進項稅額和銷項稅額;其次,當工程項目完工投入生產時,要及時向當地經貿委提供書面申報材料;再次,要填寫與提交《資源綜合利用企業項目申報表》,完成相關文字資料;最后,要向所在地稅務部門提交免繳增值稅的申請報告,并由當地稅務部門辦理有關免稅手續。
第2節 股票投資時怎樣避稅
我國稅法規定,以股票方式取得的連續持有時間短于12個月的投資,而且主要是為了獲得股票轉讓差價,為此買賣和變動頻繁的,股票紅利收入不予免稅。對于所有非上市企業,并且持有股份12個月以上取得的股息紅利收入,適用免稅政策。
由此可見,居民企業之間的長期股權投資(一般長于1年)產生的利潤分配,可以免繳企業所得稅。但是,從境外企業分回的利潤、股息,仍然需要按照限額抵免的方法補稅。我們接下來了解具體的避稅技巧。
1.股票投資的避稅思路
我們在這里重點研究股票的長期投資,因為這在現實經濟活動中更為普遍。所謂股票的長期投資,又稱為長期股權投資,根據我國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長期股權投資損益的確認方法有成本法和權益法兩種。
所謂成本法,是指投資按投資成本計價的方法;所謂權益法則是指投資最初以投資成本計價,以后根據投資企業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變動,對投資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的方法。
在具體操作中,是采用成本法還是采用權益法核算,主要依據持股比例的多少。被投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低于投資企業時,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核算是采用成本法還是采用權益法,對投資企業的所得稅會產生影響。
通常情況下,企業對其他單位的投資占該單位有表決權資本總額的比例超過20%,或雖不足20%但有重大影響的,應當采用權益法核算;企業對其他單位的投資占該單位有表決權資本總額的比例小于20%,或對其他單位的投資占該單位有表決權資本總額的比例雖然超過20%但不具有重大影響,以及被投資單位在嚴格的限制條件下經營,其向投資方企業轉移資金的能力受到限制。如投資方在國外,外匯受所在國管制,其外匯匯出受到限制,應當采用成本法核算。
一般來說,投資核算的方法不能隨意變更。有特殊情況時,應中止權益法,改用成本法核算。同時,我國稅法規定,企業以貨幣形式對外投資,不涉及流轉稅問題,但其取得的投資收益應并入企業應稅所得,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而企業股權投資取得的收益一般屬于稅后收益。
對此,稅法規定:
①如果投資方企業所適用的稅率低于被投資企業適用的稅率,不退還分回的投資收益在被投資企業已納的所得稅;
②如果投資方企業所適用的稅率等于被投資企業適用的稅率,分回的投資收益不予補稅;
③如果投資方企業所適用的稅率高于被投資企業適用的稅率,分回的投資收益應按規定補繳所得稅。
可見,當被投資單位處于低所得稅地區時,對投資方的所得稅有影響。投資者需要選擇不同的投資方案,利用不同的核算方法進行節支籌劃。
2.案例分析
【案例】
SH市A公司2013年1月1日以每股2元的票面價格購入B公司100萬股股票,占B公司股份總數的25%。已知A公司的所得稅稅率為25%, B公司是境內的非居民企業,適用的預提所得稅稅率為20%,實際征收時按照10%的稅率征收。B公司2013年12月31日的會計報表顯示凈利潤為90萬元。2014年2月,A公司收到B公司分配的22.5萬元股利。假設A公司除了擁有B公司的股票外,無其他投資。
【分析】
(1)假如A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則會計分錄如下:
①2013年1月1日取得長期股權投資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200萬元
貸:銀行存款200萬元
②2013年12月31日,B公司實現凈利潤90萬元。雖然A公司實現了90萬×25%=22.5 (萬元)的投資收益,但由于A公司并未實際收到B公司分配的股利,所以不必做任何賬務處理。同時,A公司也沒有其他投資,本年的投資收益為零,不必就投資收益補繳企業所得稅。
③2014年2月,A公司收到B公司分配的22.5萬元股利:
借:銀行存款22.5萬元
貸:投資收益22.5萬元
這筆投資收益應該計入2014年的所得額,在2014年所得稅匯清繳時,需補繳所得稅:
22.5萬÷(1-10%)×25%=6.25(萬元)
如此一來,A公司2013年的投資收益應補繳的所得稅延遲了1年才繳納。假如A公司將已實現的投資收益長期留在B公司作為追加投資或者挪作他用,而不匯回A公司,那么A公司的投資收益從賬面上就看不出來,因而避免了A公司的這部分企業所得稅。
(2)如果A公司采用權益法確認長期股權投資,則會計分錄如下:
①2013年1月1日取得長期股權投資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200萬元
貸:銀行存款200萬元
②2013年12月31日,B公司實現凈利潤90萬元,A公司確認90萬×25%=22.5 (萬元)的投資收益,相應調整長期投資賬戶:
借:長期股權投資200萬元
貸:投資收益200萬元
因為這筆投資收益是在2013年確認的,所以2013年所得稅匯清繳時,這筆投資收益應補繳所得稅:
225000÷(1-10%)×25%=62500(元)
③2014年2月,A公司收到B公司分配的22.5萬元股利,沖減長期股權投資賬戶:
借:銀行存款200萬元
貸:長期股權投資200萬元
在這里,即使B公司沒有將已實現的收益分配給A公司,A公司盡可以不做第3筆分錄,但仍然要在2013年12月31日確認投資收益,并在該年終所得稅匯算清繳時,將已實現的投資收益補繳所得稅6.25萬元。
【結果】
就本案例而言,A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長期投資,在繳納所得稅時可以比采用權益法延遲1年,從而在資金的時間價值方面獲得利益。
可見,即使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企業無心避稅,但由于股利的發放一般滯后于投資收益的實現,即企業在實際收到股利的當期才繳納企業所得稅,而稅款卻應該在收益實現當期就予繳納,這實際造成了稅款的滯納現象。對此,納稅人可以充分比較,做出有益的選擇。
第3節 債權投資時怎樣避稅
所謂債權投資,是指為取得債權所作的投資,如購買國庫券、公司債券等。一般情況下,企業進行這種投資不是為了獲得其他企業的剩余資產,而是為了獲取高于銀行存款利率的利息,并保證按期收回本息。
那么,企業在進行債權投資時,應考慮怎樣的避稅技巧呢?
1.債權投資的避稅思路
企業在對外進行債權投資時,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比如存款、銀行承兌匯票、金融債券、企業債券、企業間資金拆借等。不同的投資方式,涉及的稅種也會不同。或者說,同樣的資金,選擇的債券投資方式不一樣,給企業帶來的稅負也會不一樣。
我們知道,稅負直接影響企業的收益,所以,企業在債權投資形式的選擇中,要充分考慮稅收因素,進行節支籌劃。按照我國稅法的規定,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免繳個人所得稅;除此以外,所有的債券利息所得都要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
機構投資者的債券票息收入則不用繳納利息稅。接下來,我們就幾種常見的債權投資做進一步了解。
(1)商業票據
這是指由金融公司或某些信用好的企業開出的無擔保的遠期本票。商業票據通常是一種短期票據,到期期限一般在6個月以內。它可以背書轉讓,購入此類票據的投資者可以獲得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息的收益。通常情況下,商業票據只能背書轉讓,不能貼現,變現能力也很弱。商業票據的利息要繳納所得稅。
(2)商品、外匯期貨
這是指在交易成立時,約定一定日期實行交割的商品、外匯。一般而言,期貨投資的目的有兩種:一是為了規避價格、供應等風險,保證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二是為了取得投機收益。基于此,期貨交易的合同要繳納印花稅,其收益要繳納所得稅。
(3)政府債券
這是指政府作為債務人發行的短期、中期和長期債券,也被稱為“公債”。因為政府債券由政府作擔保,所以風險很小。按照發行政府債券的政府級別,我國的政府債券可分為中央政府債券(又稱“國債”)與地方政府債券;若按照是否可以流通的標準,公債可以分為可流通政府債券和不可流通政府債券。
我國對企業與個人購買國債的利息所得,均免征所得稅;可流通政府債券的轉讓要繳納印花稅。
(4)金融債券
這是指由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作為債務人發行的債券。一般而言,金融機構的信譽有好有壞,購買信譽好的金融機構發行的金融債券,是一種風險較小的投資方式。金融債券的利息所得一般會高于同期存款利息。
對于金融債券的利息,收益人通常需繳納所得稅;在我國,以國家名義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所得,免征個人所得稅。
(5)企業債券
這是指由企業作為債務人發行的債券。相比較而言,不同的企業信譽優劣不同,而且企業甚至有破產的風險;同時,債券不能提前向發行企業貼現,以免沖擊發行企業的資金流,影響發行企業的正常經營。
企業債券可以轉讓。當發行企業破產清債時,債券優于股權,所以企業債券的風險要小于股票投資。在我國,企業債券所得要繳納所得稅,當企業債券轉讓時要繳納印花稅。
(6)企業間資金拆借
不同企業之間,在不同的時間,資金充裕程度不同。那些擁有富余資金的企業,借款給資金比較緊張的企業,就形成了企業之間的資金拆借。通常來說,能夠進行企業間資金拆借的企業,關系都比較密切,在利率的選擇上也會有很大彈性,拆借雙方往往都可以從中獲利。
目前,我國對企業間資金拆借有一定限制,對拆借資金獲得的利息需征所得稅。
2.案例分析
【案例一】
HB省某家具制造公司系D公司設立的子公司,投入資本為500萬元;D公司以信貸(企業間資金拆借)形式提供給該子公司800萬元資金,年利率為10%。假定該家具制造公司年收入額為230萬元,其生產成本為100萬元,企業所得稅率為25%,所適用的營業稅稅率為5%。
【分析】
在D公司通過信貸方式為子公司注入資金的情況下,該家具制造公司的應納稅所得額為:
年收入額-生產成本-利息=230-100-800×10%
=50(萬元)
該家具制造公司應納所得稅額為:
50×25%=12.5(萬元)
D公司應納營業稅額:
800×10%×5%=4(萬元)
共計應納稅額為:
12.5+4=16.5(萬元)
假如D公司沒有選擇信貸形式,而是將800萬元直接投入該家具制造公司,則應納所得稅額為:
(230-100)×25%=32.5(萬元)
【結果】
采用信貸方式投資,D公司可以比直接投資少繳16萬元所得稅(32.5萬-16.5萬)。雖然D公司的利息收入需要交納所得稅,但子公司的利息支出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抵稅的作用,所以母子公司最后的總體稅負還是減輕了。可見,在該案例選擇投資方式的過程中,采取信貸方式更為有利。
【案例二】
HB省L企業欠Z企業貸款2500萬元。由于L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無力償還該貸款,雙方商定L企業以一幢原購置成本為1000萬元,賬面價值800萬元的房產作價2500萬元抵償該部分欠款。這時,L企業需繳納營業稅。這時,根據財稅[2003](16號)規定:“單位和個人銷售或轉讓抵債所得的不動產、土地使用權的,以全部收入減去抵債時該項不動產或土地使用權作價后的余額為營業額。”
所以,L企業需繳納的營業稅為:
(2500-1000)×5%=75(萬元)
需繳納的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為:
75×10%=7.5(萬元)
在L企業上述資產抵債過程中的總稅負為:
75+7.5=82.5(萬元)
Z企業收回房產后,以2000萬元的價格將其轉讓給Y企業。此時,Z企業本應承擔營業稅負,由于售價低于抵債時的作價,所以此時無需繳納營業稅。此外,Z企業需繳納契稅(此處契稅稅率計為3%)為:
2500×3%=75(萬元)
所以,Z企業在此項轉讓業務中的總稅負為75萬元。
Y企業的稅負也為契稅,數額為:
2000×3%=60(萬元)
另外,上述資產的過戶、登記等費用常以標準額的一定比例收取,由于各地尚無統一標準,暫且忽略不計。
那么,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使得上述交易行為中的稅負有效減輕?
【分析】
我們在籌劃時發現,假如L企業與Z企業約定,以該房產變現后的價款抵償2500萬元的貸款,而且這筆款項在Z企業控制內、可以確保收回該筆款項的前提下,L企業直接將上述資產轉讓給第三方Y企業而不必經過Z企業,將有助于降低L企業與Z企業的稅負。
此時,L企業以2000萬元直接銷售給Y企業,同時將2000萬元抵償Z企業2500萬元貸款,這時L企業的稅負為營業稅:
(2000-1000)×5%=50(萬元)
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為:
50×10%=5(萬元)
L企業的總稅負為55萬元。
由于Z企業僅控制該筆交易,而不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交易,所以Z企業的稅負為零。
Y企業的稅負不變,仍為契稅60萬元。
【結果】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在進行稅收籌劃后,L企業可以減輕稅負27.5萬元(僅就該項資產抵債和變現過程而言,暫不考慮所得稅及其他費用)。Z企業可以完全免稅,節省稅款75萬元,Y企業稅負不變。
總體上來看,在進行稅收籌劃后,上述3家企業交易過程中涉及的稅款可以減輕102.5萬元。所以,企業在交易中應積極整合各方有益資源,從而避稅節支,實現合法利益最大化。
第4節 無形資產投資時怎樣避稅
所謂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非實物形態,但可以辨認的非貨幣性資產。從廣義上來說,企業的無形資產包括貨幣資金、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應收賬款、專利權、商標權等。狹義的企業無形資產,則通常指專利權和商標權。我們接下來進一步了解企業進行無形資產投資時怎樣合理避稅。
1.無形資產投資的避稅思路
一般情況下,企業在自主開發無形資產時,會形成研究開發費用。我國稅法規定,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若未形成無形資產進入當期損益的,在據實扣除的基礎上,依據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已經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的150%攤銷。
此外,稅法還規定,作為投資或者受讓的無形資產,相關法律或合同約定了使用年限,則可以按照規定或者約定的使用年限;對于沒有規定或者不屬于投資、受讓的無形資產,其分期攤銷的年限不得低于10年。這意味著,新開發出來的無形資產至少要按照10年來攤銷其成本,這使企業每年的折舊可以增加50%。
由此可見,企業在進行節支籌劃時,可以根據研究開發形成無形資產,與研究開發未形成無形資產的兩種情形,從中找到最優的避稅方案。
2.案例分析
【案例】
BJ市某科研人員發明了一種新技術,該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而且專利權歸個人所有。若單純將其轉讓,可一次性獲得轉讓收入90萬元;若將該專利折合為股份進行投資,并獲得相同價款的股權,當年可獲取利息收入9萬元。
那么,該科研人員應該采取哪種方式,才能實現收益最大化呢?
【分析】
我們這里暫且按照兩種方案來看。
第一種方案,將專利權單獨轉讓。
首先,按照營業稅的有關規定,轉讓專利權屬于轉讓無形資產,適用稅率為5%,所以應納營業稅額為:
90×5%=4.5(萬元)
可見,該科研人員稅后實際所得為:
90-4.5=85.5(萬元)
其次,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轉讓專利使用權的收入屬于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特許權使用費收入以個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額或者定率減除規定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該科研人員一次收入已經超過4000元,應減除20%的費用,所以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為:
85.5×(1-20%)×20%=13.68(萬元)
繳納個稅后的所得為:
85.5-13.68=71.82(萬元)
第二種方案,將專利折合成股份。
首先,根據營業稅法規定,以無形資產投資入股,參與接受投資方的利潤分配,共同承擔風險投資的行為,免征營業稅。
其次,根據個人所得稅規定,擁有股權所取得股息、紅利,應按20%的比例繳納個稅。所以,該科研人員當年應繳納個稅為:
9×20%=1.8(萬元)
其稅后所得為:9-1.8=7.2(萬元)
【結果】
可見,如果通過專利投資,該科研人員每年都可獲得稅后股息收入7.2萬元。照此經營10年,不僅可以收回全部轉讓收入,還可以得到90萬元的股份。相比之下,兩種方案的利弊就很明顯了。
比如說,第一種方案沒有什么風險,繳稅后便獲得了個人所得,但這是一次性收入,沒有升值的希望;第二種方案雖然剛開始沒有一次性獲得的收入多,但有升值的可能性,當然也伴隨著較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因此,具體選擇哪種方案,需視該科研人員的長遠規劃來定。如果該科研人員希望得到長期的收益,或是追求個人更大的價值,則選擇專利投資比較合適。
第5節 怎樣用資本結構避稅
企業的資本結構主要由籌資方式決定,常見的籌資方式有企業自我積累、借款、發行債券、發行股票等。籌資方式對企業稅收負擔的輕重產生重要影響;一般來說,企業籌資過程中,涉及的人員和結構越多,越容易找到降低融資成本、提高投資規模效益的途徑。
接下來,我們進一步了解企業怎樣通過不同的資本結構來開展節支籌劃。
1.用資本結構避稅的思路
企業在籌資中,繳稅負擔由重到輕依次為:自我積累方式籌資、向金融機構貸款融資、企業間拆借籌資、社會集資(包括發行股票和債券)。我們以發行股票為例,社會上人人可以購買股票,涉及許多人和機構,有利于企業利潤的平均分攤,避免利潤過分集中而帶來的較重稅負。
企業向銀行貸款籌資的方式只涉及銀企雙方,企業自我積累僅涉及企業自己。這些方式所涉及的人員和機構顯然很少,在實現利潤后無法加以平均,所需繳納的所得稅自然要高。所以,在企業籌資中,以企業自我積累的方式稅負最重。可見,企業在籌資過程中,使得資本結構多元化,更有利于實現節支籌劃。
一般而言,企業的資金來源除了資本金外,主要來自于負債,具體又包括長期負債和短期負債。我們常將長期負債與資本金構成的關系,稱為資本結構。我們從資金風險和利息負擔的角度來看,企業發行股票屬于增加權益資本,其優點是風險小、資金穩定、無固定利息負擔。不利之處是要從企業稅后利潤中支付股息,那些股息收益人為此還要承擔個人所得稅。
此外,企業發行債券與借款都屬于擴大借入資金。這種籌資方式的成本要支付利息,該項成本可以在財務成本中做稅前列支,具有資金成本抵稅的優點。其缺點是到期必須還本付息,當企業資不抵債時,可能要破產清算,所以風險會大些。
因此,企業在選擇資本結構時,要考慮是側重發行股票來籌集自有資本(權益資本),還是通過舉債的方式借入資本(債務資本)?一般來說,在支付利息和所得稅前的收益不低于負債成本總額的前提下,負債比例越高,額度越大,其避稅效果就會越明顯。
而且,在企業負債比例未超過一定界限時,權益資本收益及普通每股收益額,隨負債比率的上升而增大,這體現出負債的稅收庇護作用。所以,企業增加貸款所支付的借款利息,可以列入被投資企業的費用而節省所得稅支出;同時,分配利潤時按照股權進行分配,可以減少投資風險,享受財務杠桿利益,即提高權益資本的收益水平和普通股的每股盈余。
2.案例分析
【案例一】
HN省某機械廠為擴大生產規模,利用10年時間自我積累資金1000萬元,并擬用這筆資金購買生產設備、擴大生產場地。該項投資的收益期為10年,年均盈利200萬元,這家機械廠適用的所得稅率為25%。
【分析】
在該廠進行自我積累方式投資時,其盈利后需每年繳納所得稅額為:
200×25%=50(萬元)
該廠今后10年應納所得稅總額為:
50×10=500(萬元)
假如該廠采用不同的資本結構來籌資,避稅效果會怎樣呢?我們假定該廠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采取貸款的方式融資,比如說,該廠從銀行獲得1000萬元的貸款,需支付年息15萬元,企業年均盈利仍為200萬元。在采用該資本結構的情況下,企業每年應納所得稅額為:
(200-15)×25%=46.25(萬元)
企業實際稅負為:
46.25÷200=23.13%
該廠10年應納所得稅總額為:
46.25×10=462.5(萬元)
【結果】
該機械廠在采用貸款方式投資時,企業稅負減輕(由25%降為23.13%),企業10年內的繳稅總額減少(由500萬元減為462.5萬元);而且尤為重要的是,企業將積累1000萬元所需的10年節約了下來,這帶給企業的時間價值與機會價值,顯然可以進一步給企業帶來發展機遇。
【案例二】
WZ市的章先生在2010年以自有商業房產評估作價2000萬元投資某公司,并取得該公司30%的股權;章先生于2005年以450萬元購得該項房產。在投資時,章先生咨詢某稅務籌劃師,獲悉該項投資無須繳納營業稅、土地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
2013年章先生協議轉讓持有的該項股權投資,協議價為3500萬元。
章先生考慮到,當時以房產評估作價投資時,本應視同轉讓房產,而不需繳納營業稅;現在房產增值,如果不繳納土地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是否意味著推遲納稅?等投資收回、轉讓或清算股權時,如有再補繳上述稅款是否可以呢?
如果要補繳上述稅款,章先生又認為稅負太重,顯得憂心忡忡。因此,章先生又咨詢了某稅務籌劃師,想確切地知道該股權轉讓需要繳納什么稅。章先生得到的答復是:只補繳個人所得稅,無須補繳營業稅和土地增值稅。
章先生聽后雖然很高興,但仍半信半疑,覺得有點不解,擔心自己可能承擔違法風險。
請問,該稅務籌劃師給章先生的答復有稅法依據嗎?
【分析】
對于章先生的顧慮,稅務籌劃師解釋道:
在營業稅方面,國稅發[1993](149號)第九條,關于銷售不動產稅目中規定,以不動產投資入股,參與接受投資方利潤分配、共同承擔投資風險的行為,不征營業稅。但轉讓該項股權,應按本稅目征稅。
根據該項規定,章先生30%的股權轉讓,可能要按不動產稅目征收2010年不動產投資時的營業稅。
但財稅[2002](191號)對股權轉讓中涉及的無形資產、不動產轉讓如何征收營業稅問題作了規定:第一,以無形資產、不動產投資入股,參與接受投資方利潤分配,共同承擔投資風險的行為,不征收營業稅;第二,對股權轉讓不征收營業稅;第三,國稅發[1993](149號)第八、九條中與本通知內容不符的規定廢止。
所以,財稅[2002](191號)意味著國稅發[1993](149號)規定以不動產投資入股,轉讓股權環節,按不征收營業稅的規定已經廢止。投資環節不征營業稅,股權轉讓階段也不征收營業稅,即章先生上述股權轉讓環節,無須補繳投資環節的營業稅。
在土地增值稅方面,財稅[2008](137號)第三條規定,對個人銷售住房暫免征收土地增值稅。根據“空白籌劃意識”可知,該項稅法條款中沒有規定銷售商業房產免征土地增值稅。
但根據財稅字[1995](48號)第一條規定,以房地產進行投資、聯營的一方,以土地(房地產)作價入股進行投資或作為聯營條件,將房地產轉讓到所投資、聯營的企業中時,暫免繳納土地增值稅。對投資、聯營企業將上述房地產再轉讓的,應按規定繳納土地增值稅。
也就是說,財稅字[1995](48號)規定,個人房地產投資環節暫免繳納土地增值稅,待被投資單位處置(權屬發生變化)該項房地產時,才產生土地增值稅。而股東將股權轉讓,房產權屬并未發生變化,不產生土地增值稅。
所以,章先生轉讓股權時,原先評估的增值部分,無須補繳免征的土地增值稅。
在個人所得稅方面,根據國稅函[2005](319號)規定,考慮到個人所得稅的特點和目前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的實際情況,對個人將非貨幣性資產進行評估后投資于企業,其評估增值取得的收益在投資取得企業股權時,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在投資收回、轉讓或清算股權時,如有所得,再按規定征收個人所得稅,其“財產原值”為資產評估前的價值。
所以,章先生在轉讓股權時,對增值部分需要補繳房產評估增值的個人所得稅。
【結果】
一般情況下,自然人若要轉讓商業房產,如果待轉讓房產存在增值,須繳納營業稅、土地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會面臨較重的稅負。但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發現,若通過自然人身份以房產投資股權、再轉讓股權的方式,就可以規避營業稅、土地增值稅。
當然,不管什么樣身份的投資者,其股權價值最終要視被投資企業的經營好壞而定,因此存在一定投資風險,投資者需要慎重。
【案例三】
HN省A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主要經營范圍是倉儲、貿易、酒店等。B公司是A公司下屬的非全資控股子公司,主要從事物流業務。A、B兩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處于盈利狀態。
為了使B公司不斷發展壯大,A公司計劃將其所有廠房(賬面價值420萬元,重置價值500萬元)劃撥給B公司,并由B公司承受權屬。根據稅法規定,房產的劃撥會產生大額的納稅支出。現在有兩個方案供選擇,一個是無償劃撥,另一個是投資入股。
那么,A公司應該采取哪個方案,才可以使雙方達到最大化節稅呢?
【分析】
方案一,無償劃撥。
(1)這種情況下,A企業的稅負構成為:
①營業稅及附加。根據《營業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單位將不動產無償贈與他人,視同銷售不動產。”所以,A公司將其廠房無償劃撥給B公司,應視同按銷售繳納5%的營業稅,并按照規定比例繳納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應繳納營業稅及附加為:
500×5%×(1+7%+3%)=27.5(萬元)
②印花稅。根據我國《印花稅暫行條例》的規定:“產權轉移書據按所載金額萬分之五貼花。包括財產所有權和版權、商標專有權、專利權、專有技術使用權等轉移書據,均應當按規定繳納印花稅。”
所以,A公司應繳納的印花稅為:
500×0.5‰=0.25(萬元)
③土地增值稅。根據我國稅法規定,A公司將其廠房無償劃撥給B公司的行為不屬于土地增值稅免稅范圍,所以,A公司應繳納土地增值稅。假設劃撥的該廠房為8成新,則計算土地增值稅的增值額為:
500-500×80%-27.5-0.25=72.25(萬元)
該廠房的增值率為:
72.25÷(400+27.5+0.25)×100%=16.89%
A公司應繳納的土地增值稅為:
72.25×30%=21.675(萬元)
④企業所得稅。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A公司無償捐贈固定資產,要分解為按公允價值對外銷售和捐贈兩項業務進行所得稅處理,即一方面母公司要確認不動產的轉讓收益來繳納企業所得稅;另一方面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無償劃撥行為,在稅法上視同直接捐贈。由于捐贈行為所發生的支出不屬于公益性捐贈,所以不能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因此,A公司需繳納企業所得稅為:
(500-27.5-0.25-21.675)×25%=112.64375(萬元)
(2)B公司的納稅構成為:
①契稅。根據《契稅暫行條例》規定,在我國境內轉移土地、房屋權屬,承受的單位和個人為契稅的納稅人,所轉移土地、房屋權屬包括房屋贈與,契稅的稅率為3%5%。假定B公司需承擔的契稅稅率為3%,則其應繳納契稅為:
500×3%=15(萬元)
②印花稅。B公司應繳納印花稅為:
500×0.5‰=0.25(萬元)
③企業所得稅。我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為收入總額,包括接受捐贈的收入。B公司是A公司的子公司,B公司應按照取得的捐贈收入繳納企業所得稅:
(500-15-0.25)×25%=121.1875(萬元)
總之,在方案一的操作下,母子公司共承擔稅負為:
(27.5+0.25+21.675+112.64375)+(15+0.25+121.1875)=298.50625(萬元)
方案二,投資入股。
(1)在該方案下,A公司的稅負構成為:
①營業稅及附加。根據財稅[2002](191號)規定:“以無形資產、不動產投資入股,參與接受投資方利潤分配,共同承擔投資風險的行為,不征收營業稅。”
所以,A公司的該項投資行為,不征收營業稅,也不需要繳納城建稅和教育附加費。
②印花稅。A公司應繳納印花稅為:
500×0.5‰=0.25(萬元)
③土地增值稅。根據財稅字[1995](48號)第一條規定:“對于以房地產進行投資、聯營的,投資、聯營的一方以土地(房地產)作價入股進行投資或作為聯營條件,將房地產轉讓到所投資、聯營的企業中時,暫免征收土地增值稅。”
同時,財稅[2006](21號)又對這一條款作了補充規定:對于以土地(房地產)作價入股進行投資或聯營的,凡所投資、聯營的企業從事房地產開發的,或者房地產開發企業以其建造的商品房進行投資和聯營的,均不適用財稅[1995] (48號)第一條暫免征收土地增值稅的規定。
由于A公司主營范圍是倉儲、貿易、酒店,不屬于房地產企業,所以該項投資免征土地增值稅。
④企業所得稅。根據國稅發[2000](118號)的規定:“企業以經營活動的部分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應在投資交易發生時,將其分解為按公允價值銷售有關非貨幣性資產和投資兩項業務進行所得稅處理,并按規定確認資產的轉讓所得或損失。”
所以,A公司應繳納企業所得稅為:
(500-420-0.25)×25%=19.9375(萬元)
(2)B公司的稅負構成為:
①契稅。根據《契稅暫行條例細則》第八條規定:以土地、房屋權屬作價投資、入股的,視同土地使用權轉讓、房屋買賣或者房屋贈與征稅,由產權受讓方按投資房地產價值繳納契稅。所以,B公司應繳納契稅為:
500×3%=15(萬元)
②印花稅。B公司應繳納印花稅為:
500×0.5‰=0.25(萬元)
③企業所得稅。對于子公司而言,母公司前來投資入股,從而形成新的生產要素,實質上相當于追加投資,所以B公司未發生收益,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
總之,在方案二的操作下,母子公司合計繳納稅款為:
(0.25+19.9375)+(15+0.25)=35.4375(萬元)
【結果】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采用方案二,相對于方案一來說,母子公司可以實現節稅263.06875萬元。所以,母子公司之間在調整資本結構,尤其是在轉移不動產時,不宜采用無償劃撥的方式,以投資的方式更有利于節稅。
- 新形勢下中國投入產出核算的變革與實踐
- Microsoft Dynamics NAV Financial Management
- Big Data Visualization
- Business Intelligence with MicroStrategy Cookbook
- Metabase Up and Running
- Learning Microsoft Azure
- 審計實務案例與實訓教程
- OAuth 2.0 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 Patterns
- Getting Started with Citrix VDI-in-a-Box
- Tableau:Creating Interactive Data Visualizations
- Stata統計分析與行業應用案例詳解(第2版)
- 公司內部審計
- Oracle Primavera Contract Management,Business Intelligence Publisher Edition v14
- 審計實務
- 績效考核與薪酬激勵精細化設計必備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