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改增手冊:政策、實務、風險詳解
- 馬澤方
- 11字
- 2019-01-03 16:15:00
1.3 營改增的意義和出發點
1.3.1 營改增的意義
全面實施營改增,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全面推進這項改革有利于拉動經濟,特別是在當前許多行業、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的情況下,有利于給企業增加活力,給經濟增加動力。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營改增更有利于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可以有力促進產業分工優化,拉長產業鏈,帶動制造業升級。也可以說,營改增是創新驅動的“信號源”,也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助推器”。同時,營改增通過統一稅制,貫通服務業內部和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抵扣鏈條,從制度上消除重復征稅,使稅收的中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這有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完善我國財稅體制有長遠意義。從當前看,這會為更多企業減輕稅負;從長遠看,必將會利國利民。此次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具有以下四點意義。
第一,全面實施營改增,也就是實行“雙擴”:第一個“擴”是把所有的行業,比如房地產業、建筑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全部納入營改增的范圍。第二個“擴”是把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的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這樣兩個擴大就使增值稅變成了一個全鏈條,5月1日實施之后,在中國,所有的行業、所有的企業都統一實行增值稅的稅收制度和運行機制。這樣做首先貫通了所有行業和企業之間增值稅抵扣的鏈條,這個鏈條過去是割裂的,實行營業稅的企業不能按照增值稅的原理進行抵扣,因此存在重復征稅。這次所有的行業全部進入增值稅的范疇之內,所以再沒有重復征稅的因素存在了。
第二,所有的企業和行業全部都實行了增值稅,而增值稅是對增值的部分進行征稅,不僅僅消除了重復征稅,充分體現了增值稅稅收中性的原則,還會有助于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避免企業因為稅收來扭曲自己的經濟行為,有助于經濟結構的優化。
第三,這次全面實行營改增是一次減稅的行為,實際上是對所有行業都實行減稅。企業新增的不動產所含的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縮小了稅基,只要稅基縮小了,即使稅率不變,企業的實際稅負都會降低。同時,把現在還沒有納入增值稅運行機制中的四大行業也都納入增值稅機制中,這四個行業提供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也可以作為進項稅抵扣,所以是一次全面性的減稅,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是本屆政府實施的最大的一次減稅。
第四,由于實行了全鏈條的增值稅制度,因此,對于增值稅的政策制定,對于增值稅征收管理都有非常積極的效果。增值稅環環抵扣,稅收管理可以通過交叉稽核來保證稅務機關能夠征到稅,而且也保證避免重復征稅,這樣使我們在制定稅收政策和實施稅收征管時,不需要考慮增值稅與營業稅的匹配和平衡,有助于簡化增值稅稅收政策和征收管理的相關安排。
因此,從穩增長來講,由于實行了減稅,促進了企業發展。從避免重復征稅來講,充分發揮了稅收的中性作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可以推進結構優化。通過避免扭曲企業經營行為,可以促進社會專業化分工的不斷深化、不斷推進,同時使整個國家在稅收政策設計和稅收征收管理方面的效率不斷提升。對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穩增長,這次全面推進營改增試點,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營改增試點納稅人共計592萬戶,其中一般納稅人113萬戶,小規模納稅人479萬戶;累計實現減稅6412億元,其中,試點納稅人因稅制轉換減稅3133億元,原增值稅納稅人因增加抵扣減稅3279億元。2016年,減稅金額將超過5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