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群體的基本特征

勒龐認為,在一個集體中,個人的特殊的后天習性會被抹殺,因此,他們的個性也會隨之消失。

★弗洛伊德

高度重視無意識心理并將其作為知識之源的做法完全不像我們西方的理性主義所喜歡認為的那樣,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把戲。

★榮格

勒龐的觀點和我們的觀點之間存在著差別,因為他的無意識概念與精神分析所使用的不完全一致。他的無意識,特別包括隱藏得最深的種族心靈的特征,而事實上這不屬于精神分析的范圍。

★榮格

勒龐并不是將集體中的個人狀態與催眠狀態作單純的比較,而是把集體中的個人狀態解釋為就是一種催眠狀態。

★榮格

事實上,原始人并不比我們更具有邏輯性,也并不比我們更缺乏邏輯性。

★榮格

至于智力方面的工作,事實上看來還確實應承認,要在思想領域中作出偉大的決策,要獲得重大的發現,要解決疑難的問題,就只能靠一個人回避世人的專心鉆研。不過即使集體的心理在智力的領域中也是能具備創造性天才的。

★弗洛伊德

群體具有強大的破壞力,他們的規律永遠是回到野蠻階段。建立具有復雜的典章制度、理性狀態的文明,僅靠群體自身是不可能實現的。由于群體的力量有著純粹的破壞性,因而它們的作用就像是加速垂危死亡或尸體解體的細菌。當文明的結構搖搖欲墜時,使它傾覆的總是群眾。

——古斯塔夫·勒龐

通常,“群體”一詞指的是集合在一起的個人,不管他們是什么民族、什么職業、什么性別,也不論是什么事情促使他們聚集在了一起。但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群體”這個詞卻具有完全不同的重要含義:群體,指在一些既定的條件,且只有在這種條件下,一群人會顯現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點,而這些新特點與組成這一群體的個人所具有的特點完全不同。集合成群的人的思想感情全部朝向統一的方向,喪失了自覺的個性,從而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可以非常肯定地說,集體心理是暫時的,但它的確表現出了一些非常清晰的特點。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步入了一種狀態,由于還沒找到更恰當的說法,我暫且將之稱為組織化的群體,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心理群體。它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存在,并被群體精神統一定律所支配。

當然,一些人發現他們也會偶然間聚集在一起,但這一事實并不能說明他們具有組織化的群體的特點。假如有一千個人沒有任何明確的目標只是偶然聚集在公共場所,那么,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完全不能稱為群體。要想具有群體的特征,就必須有一些前提條件,而且我們必須確定它們的性質。

那些即將形成組織化群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重要特征就是自覺個性的消失,同時感情和思想轉向不同的方向,但這并不一定要求一些個體總是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點。有些時候,在某種殘暴感情(比如國家大事)的影響下,千千萬萬獨立的個體也會擁有心理群體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可以使人們集合在一起,并立刻獲得群體行為所特有的屬性。有時候,七八個人就能組成一個心理群體,但有時候成千上萬人偶然聚在一起也不會出現類似現象。另外,盡管我們不會看到整個民族集聚在一起,可當受到某些影響時,它也會變為一個群體。

心理群體一旦形成,就會出現一些暫時的但又非常明確的普遍特征,除此之外,它還會具有另外一些特征,其具體表現因組成群體的人而各不相同,并且它的精神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對心理群體可以很容易地進行分類。當我們深入研究這個問題時就會發現,一個異質性群體(指由不同成分組成的群體)會表現出一些與同質性群體(指由大概相同的成分,如宗派、等級或階層組成的群體)相同的特征,除了這些共同特征,它們還擁有各自的特點,從而將這兩類群體區別開來。

不過在對不同類型的群體深入研究之前,我們一定要先考察它們的相同特征。我們最好秉持博物學家那種認真、細膩的研究態度,首先研究某個科的所有成員共有的基本特征,然后再去找出那些把該科所包含的不同屬、種區別開來的專有特征。

對群體心理很難做出絕對準確的描述,因為不僅組成群體的種族和構成方式截然不同,支配群體的刺激因素的性質和強度也有所區別。可是,個體心理學的研究同樣會遇到類似的難題。除非環境永遠不發生改變,否則一個人一輩子性格都保持不變是不可能的。我曾在其他著作中說到過,所有群體的精神結構都包含著多重性格的可能性,當所處環境突然變化時有些性格才可能顯現出來。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原本謙和有禮的公民會變成法國國民公會中最偏激粗魯的成員。在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是一些平和的公證人或善良的官員。大革命的風暴過后,他們又恢復了原有的性格,重新變成安靜守法的公民。拿破侖在他們中間為自己找到了最恭順的臣子。

在這里,我們不可能對群體強弱不同的組織程度進行全面的研究,所以我們只需關注那些已經完全組織化的群體就可以了,這樣就能看到群體可以變成什么樣子。也只有在最成熟的組織化階段,種族的主要特征才會被賦予新的特點,此時,集體的全部感情和思想會朝著一個明確的方向變化,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前面所提到的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規律才開始發生作用。

有一些群體的心理特征可能與獨立的個體之間并沒有什么不同,而有一些則是群體所獨有的,因此只能在群體中才能看到。我們所研究的首先就是這些獨有的特征,以便揭示它們的重要性。

一個心理群體表現出來的最令人驚奇的特點是:組成這個群體的個人無論是誰,無論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是否相同,因為他們事實上已經構成了一個群體,所以他們都具有一種集體心理,促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作為個體時的感情、思想和行為完全不同。如果沒有形成一個群體,有些思想或感情在個人身上完全不會產生,或是不可能變成行動。心理群體是一個由異質成分組成的暫時現象,當他們結合在一起時,就會如同組成一個生命體這樣一個新的存在的細胞一樣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這些特點與單個細胞所具有的特點大不相同。

與機智的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筆下的觀點完全不同,在形成一個群體的人群當中,根本找不到群體構成因素的總和或它們的平均值。實際上它表現出來的是由于出現了新特點而形成的一種組合,就像某些化學元素(如堿和酸)反應后形成的一種新物質一樣,所具有的特性與可以形成它的那些物質截然不同。

若想證明組成一個群體的個人與孤立的個人有什么不同并不難,但是若要找出不同的原因卻很困難。

如果想多少了解一些原因,首先必須明白現代心理學所確認的真理,即無意識現象不管是在有機體的生活中,還是在智力活動中,都發揮著完全壓倒性的作用。與精神生活中的無意識因素相比,有意識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很小,即使最細心的分析家和最敏銳的觀察家,頂多也只能找出一點兒支配他的行為的無意識動機。有意識行為,主要是受遺傳影響而造成的無意識的深層心理結構的產物。在這個深層結構中包含著祖輩遺傳下來的無數共同特征,它們形成了一個種族的先天稟性。在我們的行為中可以說明的原因后面隱藏著我們沒有說明的原因,但在這些沒有說明的原因背后,還有其他許多連我們自己也完全不知道的神秘原因。我們大部分的日常行為,都是我們無法觀察到的一些隱蔽動機所產生的結果。

無意識構成了種族的先天稟性,在這個方面,屬于該種族的個人之間十分相似,但由于他們性格中那些有意識方面即教育的結果,還有特有的遺傳條件,使他們彼此之間又有所不同。人們雖然在智力上存在巨大的差別,但他們的本能和情感卻非常相似,在屬于情感范圍內的每一種事情上,如宗教、政治、道德、愛憎等,最杰出的人士也不見得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和他的鞋匠之間在智力方面也許有天壤之別,但是他們性格的差別可能很少,甚至完全沒有差別。

無意識因素支配著這些普遍的性格特征,在同等程度上,一個種族中的大多數普通人都具有這些特征。我個人覺得,正是這些特征構成了群體的共同屬性。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弱化了,他們的個性也就跟著被弱化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侵吞,無意識的品質占據了上風。

群體的品質基本上都很普通,這一事實充分說明了它為什么不能完成那些對智力要求很高的工作。凡是牽涉到普遍利益的決定,都是由杰出人士組成的議會做出的,但是各行各業的精英并不會比一群蠢人所采納的決定更高明。一般來說,他們只能用每個普通人與生俱有的平庸才智處理現有的工作。群體中積累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智慧。如果“整個世界”指的是群體,那就根本不像人們平常所說的,整個世界要比伏爾泰更聰明,反倒該說伏爾泰比整個世界更聰明。

如果群體中的個人只是把他們共有的普通品質結合在一起,那么只會帶來明顯的凡庸,卻不會像我們實際所說的那樣創造出一些新的特點來。現在我們就要研究一下這些新特點是如何形成的?

有一些不同的原因,對這些為群體所獨有、孤立的個人并不具備的特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第一,即使只考慮數量方面,形成群體的個人也會感覺到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這會促使他把自己本能的欲望發泄出來;但是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他又不得不對這些欲望加以限制。他很難約束自己不產生這樣的念頭:群體是個無名氏,因此沒必要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完全消失了。

第二,傳染的現象,它對群體的特點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還決定著它所接受的傾向。傳染雖然是一種很容易確定其是否存在的現象,但是卻很難解釋清楚,必須把它看作一種催眠方法,下面我們就針對這些進行研究。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有傳染性,其程度完全可以使個人隨時準備著為集體利益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這是一種與人的天性完全相反的傾向,假如沒有成為群體的一員,他也很少會具備這樣的能力。

第三,同孤立的個人所表現出的特點截然相反是決定群體特點的最重要的原因。我這里所說的是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現,它也正是上面所說的互相傳染所造成的結果。

若要理解這種現象,就必須牢記最近的一些心理學發現。我們已經認識到,不同的過程能將個人帶入一種完全喪失人格意識的狀態,他會絕對服從于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做出一些同他的性格和習慣相矛盾的行動。通過極為細致的觀察已經證實,個人長時間融入群體行動就會發現——也許因為在群體發揮催眠影響的作用下,也許是由于一些我們根本不知道的原因——自己進入一種特殊狀態,這與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師的操縱下進入的迷幻狀態類似:被催眠者被麻痹了大腦活動,他變成了受催眠師任意支配的所有無意識活動的奴隸,有意識的人格蕩然無存,意志和辨別力也不復存在,一切感情和思想都被催眠師所支配。

總體來說,心理群體中的個人也處于這種狀態之中,對自己的行為完全沒有意識。就像受到催眠的人一樣,他的一些能力遭到了破壞,同時另一些能力卻可能得到極大的強化。在某種暗示的影響下,他會因為不可抵抗的沖動而采取某種行動,而群體中的這種沖動,比被催眠的人的沖動更讓人難以抵抗,這主要是因為暗示對群體中的所有個人所起的作用相同,互相影響力量就會更大。在群體中,具備強大的個性、足以抵制那種暗示的個人屈指可數,因此根本無法逆流而動,他們充其量只會因為不同的暗示而改變主意。比如,正因如此,有時只消一句動聽的話或一個被及時弄醒的形象,便可以阻止最血腥的暴力行為。

當前我們已經認識到,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思想和感情因為暗示和互相傳染而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觀念轉化為行動的傾向,是組成群體的個人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他們已經不再是自己,而變成了一個根本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玩偶。

更進一步來說,僅僅是他變成一個有機群體的成員這個事實,就能使他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一大截。孤立的他也許是個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群體中他卻變成了蠻橫之人。他表現得不由自主,殘暴而狂熱,同時表現出原始人的熱情和英雄主義,和原始人更加類似的是,他情愿讓自己被各種言辭和形象所打動,但當組成群體的人孤立存在時,這些言辭和形象完全不會產生任何作用。他會不由自主地做出同他最顯而易見的利益和最熟悉的習慣完全相反的舉動。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

正因如此,人們才會看到陪審團做出了單個陪審員不會同意的判決,議會實施著議員個人不可能同意的法律和措施。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公會的委員們在成為群體以前全都是舉止溫和、思想開通的公民。可是當他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卻毫不遲疑地聽從最野蠻的提議,把沒有任何罪行的人送上斷頭臺,并且違反自己的利益,放棄他們不容侵犯的權利,甚至在自己人中也濫殺無辜。

群體中的個人與孤立的個人不但在行動上存在本質的區別,甚至在獨立性還沒有完全喪失之前,其思想和感情就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非常深刻的,它可以讓一個守財奴變得揮金如土,把懷疑論者改造成信徒,把懦夫變成豪杰,把老實人變成罪犯。1789年8月4日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2]當天晚上法國的貴族一時激情澎湃,毅然決定放棄了自己的特權,而如果他們作為個體單獨考慮這件事情,就沒有一個人會表示贊成。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得到的結論是,群體在智力上總是比孤立的個人要低,但是從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動這個方面來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是更差,這完全看他們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所有的一切均取決于群體接受的暗示所具有的性質,這就是那些只從犯罪角度研究群體的作家根本沒有理解的關鍵點。群體雖然經常是犯罪群體,但它往往也是英雄主義的群體。會奮不顧身地慷慨赴死,為某種教義或觀念的形成提供保證;會像十字軍時代那樣,在幾乎全無糧草和裝備的情況下向異教徒討回基督的墓地;會懷著爭得榮譽的激情出生入死;會義無反顧地捍衛自己的祖國,能這樣做的正是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毫無疑問,這種英雄主義存在無意識的成分,但歷史正是被這種英雄主義創造的。如果人民只會以無情無義的方式行事,世界史上也就找不到多少關于他們的記錄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安县| 兴隆县| 东城区| 崇阳县| 阆中市| 雷州市| 牙克石市| 宿州市| 合作市| 中西区| 神农架林区| 营口市| 镇康县| 呈贡县| 冀州市| 龙井市| 葫芦岛市| 额济纳旗| 新营市| 新河县| 正宁县| 南投县| 金平| 兴化市| 公安县| 龙游县| 鄂温| 都安| 柳河县| 罗定市| 焉耆| 宾阳县| 阿合奇县| 万州区| 灵石县| 正蓝旗| 镇赉县| 静乐县| 龙岩市| 九龙坡区| 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