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召公諫厲王止謗
- 人生的座右銘:歷代經典勵志小品
- 徐潛
- 2188字
- 2016-09-22 11:45:36
《國語》
厲王虐①,國人謗王②。召公告曰③:“民不堪命矣④!”王怒,得衛巫⑤,使監謗者⑥,以告⑦,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⑨,乃不敢言⑩。”
召公曰:“是障之也[11]。防民之口[12],甚于防川[13];川壅而潰[14],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15],為民者宣之使言[16]。故天子聽政[17],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18],瞽獻典[19],史獻書[20],師箴[21],瞍賦[22],臤誦[23],百工諫[24],庶人傳語[25],近臣盡規[26],親戚補察[27],瞽、史教誨,耆、艾修之[28],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9]。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30];猶其有原隰衍沃也[31],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32],善敗于是乎興[33];行善而備敗[34],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35]。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36],胡可壅也[37]?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38]?”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9]。
【注釋】
①厲王:周厲王,名胡,夷王之子。公元前878年至公元前842年在位。虐:暴虐,殘暴。②國人:國都里的人。謗:指斥,指責。③召(shào)公:一作“邵公”,即邵穆公,名慮,周王的卿士。告:告知,告訴。④不堪命:受不了暴虐的政令。堪:勝,任。命:命令,政令。⑤得衛巫:弄來一些衛國的巫人。衛,國名,在今河南北部。巫,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人。⑥監:監視。⑦告:告訴,告知。⑧道路以目: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睛彼此望一望。意謂人們害怕擔謗王的嫌疑,見了面連互相問候也不敢。⑨弭(mǐ):止,除。⑩乃:這里有“終于”、“畢竟”的意思。用作副詞。[11]是:此,這。指厲王弭謗的方法。障:防水堤。這里用作動詞,阻擋。[12]防:堵住。[13]甚:過分,厲害。川:河。[14]壅(yōng):堵塞。潰:決口,水沖破堤防。[15]為(wéi)川者:治河的人。決之使導:排除水使河道疏通。決,排除,指導水,引水。導,疏導。[16]為(wéi)民者:治民的人,指君王。宣之使言:開放言路使民能盡言。宣,宣導,開放。[17]聽政:處理政務,執政。天子在朝堂上聽取群臣進言,決定政事。[18]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的總稱。獻詩:進獻諷諫的詩篇。[19]瞽(gǔ):盲樂師。獻曲:進獻譜寫的或采自民間的樂曲。[20]史獻書:史官進獻史籍。[21]師箴(zhēn):少師進規箴的言辭。師,少師,次于太師的樂官。箴,一種規諫用的四言韻文。用作動詞。[22]瞍(sǒu)賦:盲人誦讀公卿列士獻的詩。瞍,沒有眸子的盲人。賦,不歌而誦,即朗誦。[23]臤誦:盲人弦歌諷誦箴諫的文辭。臤,有眸子而看不見物的盲人。[24]百工:百官。一說,各種工匠。[25]庶人:一般民眾,平民。傳語:把意見間接傳給君王。[26]近臣:君王左右的臣子。盡規:極盡規諫。[27]親戚:指與君王同族的親屬。補察:彌補君王的過失,監察君王的行為。[28]耆(qí)艾:古稱60歲為耆,50歲為艾。這里泛指有德望的長者。修:修治,整治。這里指勸誡。[29]是以:因此。悖(bèi):逆,不順。[30]于是乎出:由這里生產出來。是,此,這。[31]原:高而平坦的土地。隰(xí):低平而潮濕的土地。衍:低洼而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可用于灌溉的土地。[32]宣言:發言,講話。[33]善敗:好壞。指君王執政的好壞。興:起,發生。這里指體現出來。[34]行善:推行好的。備敗:防備壞的。[35]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這是用以豐富財物、器用與衣食的措施。所以,所靠,用以……的措施。阜,增加,豐富。[36]成而行之:考慮成熟了,自然要流露出來。成,成熟。行,實行。這里有“自然流露”的意思。[37]胡:何,怎么。[38]其與能幾何:能有幾個人贊助你呢?與,贊助,贊同。一說,與,語助詞。“能幾何”,是“能怎樣”的意思。[39]流王于彘(zhì):把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彘,晉國地名,在今山西霍縣。厲王被逐事在公元前842年。
【賞析】
西周末年,厲王暴虐,阻塞言路,監視并屠殺敢于指斥他的國人,造成了“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恐怖局面與嚴峻形勢。召公對他苦心勸諫,終不見納,社會矛盾愈加激化。三年后,國人將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文章通過詳記召公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等諫辭,指出君王廣開言路、察納不同意見的重要性,宣傳了重民思想和民本主張。
文章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首先,它采用了記言與記事相結合,并以記言為中心的寫作方法,先簡寫形勢的嚴峻和厲王的自鳴得意,再詳記召公的諫辭,最后以冷峻的幾筆寫出厲王一意孤行,終于垮臺的下場。其次,召公的諫辭頗有特色。邏輯性強,論證有力。其中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貼切自然的比喻,如同箴言,啟迪心智;也有引史為證的一段內容,強調傳統不可丟棄;繼而再談民言不可壅的道理,使“防川”的比喻貫穿諫辭始終,頗能發人猛醒。最后,文章漫畫式地勾畫了厲王這個暴君的形象。雖著筆不多,但“王怒”、“王喜”、“王弗聽”,已分別寫出了他的殘暴專斷、輕浮淺薄和頑固昏憒。文末更以“流王于彘”寫出其必然下場,從而,一個古代暴君的形象已經躍然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