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燭之武退秦師
- 人生的座右銘:歷代經典勵志小品
- 徐潛
- 1753字
- 2016-09-22 11:45:36
《左傳》
晉侯、秦伯圍鄭①,以其無禮于晉②,且貳于楚也③。晉軍函陵④,秦軍泛南⑤。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⑥:“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⑦,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⑧。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⑨。越國以鄙遠⑩,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11]?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12],行李之往來[13],共其乏困[14],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15],朝濟而夕設版焉[16],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17],又欲肆其西封[18]。若不闕秦[19],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秦伯說[20],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21],乃還。子犯請擊之[2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3]。因人之力而敝之[24],不仁;失其所與[25],不知[26];以亂易整[27],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28]。
【注釋】
①晉侯:指晉文公。秦伯:指秦穆公。鄭:國名,姬姓,在今河南中部。②以:因。無禮于晉:晉文公當年以公子身份流亡時,路經鄭國,鄭文公不以禮相待。③貳于楚:依附于楚而對晉國有二心。貳:兩屬。④軍:駐扎,用作動詞。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⑤泛(fàn)南:泛水以南,泛水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南。⑥佚之狐:鄭國大夫。鄭伯:指鄭文公,公元前672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⑦使:派遣。燭之武:鄭國大夫。⑧縋(zhuì):系在繩子上放下去。⑨敢:表示謙敬的詞。煩:麻煩。執事:古代君王左右辦事的人。實際指秦穆公本人。不直稱其人,表示恭敬。⑩越國:越過晉國。秦國軍隊東進攻鄭,要經由晉國。鄙遠:把遠方的土地作為邊邑。鄙,邊境。[11]亡鄭以陪鄰:滅亡鄭國來擴大鄰國(晉國)的疆域。陪:通“倍”,增加,擴大。[12]東道主:東方道上待客的主人。鄭在秦東,可以招待過往秦客。[13]行李:外交使臣。[14]共(gōng):通“供”,供應。乏困:指食宿方面的不足。[15]焦、瑕(xiá):晉國的兩座城邑,都在今河南陜縣南。晉惠公是在秦穆公武力支持下成為晉國國君的,他曾答應把焦、瑕二地割讓給秦國。[16]濟:渡河。設版:筑墻。指修筑防御工事。版,打土墻用的夾版。這句是說,晉惠公曾答應割讓焦、瑕,但回國后反悔了。[17]封鄭:把疆土擴展到鄭國。封,疆界,用作動詞。[18]肆:放肆,恣肆。指極力擴張。[19]闕:通“缺”,虧缺,損害。[20]說(yuè):通“悅”。[21]杞(qǐ)子、逢(páng)孫、楊孫:都是秦國大夫。[22]子犯:即狐偃,晉文公的舅父。之:代指秦軍。[23]微:非,沒有。夫(fú)人:那人。指秦穆公。不及此:不能到這一步。[24]因:依靠,借助。敝:損害,傷害。[25]所與:同盟者,所聯合的。[26]知(zhì):通“智”。[27]亂:戰亂,紛爭。易:代替。整:整齊。指和諧一致。[28]去:離開。
【賞析】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穆公派兵與晉文公一道聯合進攻鄭國,借口是當年晉文公重耳流亡過鄭時,鄭國“無禮于晉”,而且依附楚國,對晉國懷有二心。兩大強國結成軍事同盟,形成對鄭國的大兵壓境之勢,鄭國已面臨危亡的關頭。此刻,鄭國派出老臣燭之武出城赴敵營面見秦穆公,試圖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武裝沖突。
本文重點內容是燭之武的說辭。燭之武對秦、晉兩國貌合神離的關系所知甚詳,對這兩個大國之間明爭暗斗的過去了如指掌,于是他緊緊抓住鄭國的存亡對秦國的利弊來立論,從秦國的立場出發,分析形勢的發展演變會帶來的必然后果,明確地曉以利害,終于打動了秦穆公,使他意識到自己正在充當的無非是晉國的馬前卒的角色,于是罷兵回國;晉軍獨木難支,也隨即撤回。秦、晉聯盟土崩瓦解,使鄭國化險為夷。
燭之武說辭的邏輯層次十分嚴謹,堪稱攻心戰的典范。先言亡鄭對秦無益而有害;次言舍鄭對秦無害而有益;再次舉出當年晉惠公對秦忘恩負義之事,以勾起秦穆公對晉的宿仇;最后揭露晉國的擴張野心,“東封鄭”后,必將“肆其西封”,以此警告秦穆公不要做引狼入室的蠢事。不難看出,燭之武的說辭,于情于理都有打動人心的力度。